第一节,《滕王阁序》。
执教者是来自上海位育中学的华为民老师。
听名字,就知道他出生的年代。
第一个出场,篇目又是经典名篇,注定了这是一节“非死即活”的课。
死,按部就班,老课老上;
活,剑走奇锋,推陈出新。
《滕王阁序》太不好上。
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太过深远,它涉及的历史文化典故太过艰深。
它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亦名《滕王阁诗序》,骈文名篇。
七百七十三字中,值得讲的东西太多,太多。
如此经典的篇目,作为一个大型的赛课,要么求新,要么求深。
滕王阁位于南昌市赣江滨,唐高祖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始建。
后阎伯屿为洪州牧,宴群僚于阁上,王勃省父过此,即席而作。
文中铺叙滕王阁一带形势景色和宴会盛况,抒发了作者“无路请缨”之感慨。
只是,这些对于所有听课老师来说,都是知道的,关键如何让学生知道。
课堂导入,教师用到了李之仪《卜算子》的前半截。
同学们的母亲河是岷江,岷江汇入长江,从上海流入东海。
老师来自上海,让我想起了一首词。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今天我陪伴各位,穿越时空,到赣江边,去拜会一位才子。
让我们通过他的作品,走进他。
教师转身板书课题。
这个导入从形式上看是恰当的,从内容上看则作用不大。
形式上,合乎成都和上海的关系,同时李之仪词作的引入拉近了彼此距离,增添了课堂的文学氛围。
而从内容上来看,也是有“入”无“导”。
仅仅引出“滕王阁序”这个话题,未能通过导入为后面的课堂教学张本。
看似华美的开头,欠缺质量。
教师努力想拉近和学生的关系,引导学生“我们摆一下龙门阵”:你们阅读后的第一感受是什么?
学生1回答:高大的感觉,这座楼给人以威武的感觉。
学生2回答:脑海里有了滕王阁的景象,王勃怀才不遇,经历坎坷。
学生3回答:很难,古文读起来拗口。
教师简单重复学生回答。
分析这个环节,出现了“致命问题”。
导入过后,教师试图让学生进行整体把握,方便后面的具体深入。
殊不知,整体把握不等于整体感受。
到底如何整体把握,取决于后面教师设计的课堂走向。
是想从结构上切入吗,还是想从主旨上切入?
是从人物切入吗,还是从背景切入?
这些都是在考虑整体把握时应该思考的问题。
而教师在这里设计的第一个问题,是询问读后的感受。
首先,问题指向不明确,是对滕王阁的感受,还是对《滕王阁序》的感受?
抑或是对作者王勃的感受?
从学生回答来看,很显然学生是没有明确的。
其次,三个学生的回答,代表了三个思考方向,执教者到底期待通过哪一个来决定课堂走向?
如果是第一个,那后面的环节就应该通过“江边的楼”“写楼的人”“楼后的情”来展开;
如果是第二个,那后面就应该建构一个探讨话题“怎样的滕王阁景象会让王勃抒发怀才不遇之情”;
或者进一步追问:壮丽之景怎会引发悲伤之情。
如果是第三个,那就应该从文回到言,具体看看到底拗口在哪里?不懂的地方在哪里?
通过解决这些拗口的句子先疏通文意。
看到教师面对学生回答的处理,听课者一阵隐忧。
教师抛出第二个问题:怎样读一篇文章,才算读懂了?
此问一出,我就知道华老师浪费了学生刚才的回答,而要行进到自己设计的思路上。
学生回答:浅层次,知道大意;深层次,了解情怀。
教师迅速抓住:作者借此来传递思想感情,王勃到底想传递什么思想感情?能找到文中的一句话吗?
有时候,课堂教学很滑稽,我觉得很多教师的教学行为是一个“等待优生完美回答”的过程。
正确的回答宛如水塘里一个挨一个的垫脚石,一个个理想的答案在预期中展现,让上课者跳往成功彼岸。
如果出现不理想的答案,他就不知道该如何迈过去,于是就继续期待或者掉进水里。
其实,真正的课堂教学恰恰是将学生错误的思维引向正确,将学生散漫的思维引向清晰。
有效的课堂是让学生通过一堂课得到原认知上的提升。
而非,在学生正确答案的帮助下,教师匆忙趟过课堂这条浅浅的河。
如果教师马上抓住这个学生的回答加以肯定。
同时请刚才的第三位同学来回答:这篇文章拗口之处在哪里?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通过这一环节,就可以完成“浅层次,知道大意”的目标。
一方面解决了“言”的问题,方便后面的环节推进;另一方面也真正尊重了课堂主体的现实需求。
课堂总是遗憾的,但是很多遗憾却是我们主动造成的。
课堂进入主体部分。
面对教师“在文中寻找一句能够传递作者情感的话”的要求,学生开始寻找并回答。
学生1: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教师询问还有没有另外的答案。
学生2: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依然不是教师的理想回答!
教师开始引导:是直接写的,没有借助其他人,其中还有一个转折。再提醒一下,很简单,只有四五个字。
听到这样的引导,听课的我茫然了。
回到教师的提问,“在文中寻找一句能够传递作者情感的话”。
请问,哪一句话没有传递作者情感呢?
全文的文字主要分为四类:写景的、用典的、自叙经历的,直抒胸臆的。哪一处不是在传递作者情感呢?
因为教师提问指向不明,导致学生茫然无从。
教师的引导,仔细分析来,就简直是综艺节目里的猜猜猜。
这,还是语文课堂教学里的引导吗?更不要说有效了。
下面,学生的回答就奔“四五个字”去了。
学生3: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教师否定,引导:这句是作者在表明自己的身份。
学生4: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教师仍不认可,再问:还有无其他意见?找直接表明自己内心情感的词语,比如喜怒哀乐。
学生5:最后一段。
看着学生始终不入套,教师直接揭晓答案:兴尽悲来。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关键词“兴”与“悲”,点出这篇文章主要写了这两种情绪。
费了那么多时间,花了那么多精力,绕了那么多弯子……
执教者着急,上课者迷糊,听课者纠结,原来上课老师想要得到的是“兴尽悲来”这句话。
当这个答案从教师口中出来的时候,我大概明白了教师的初衷和后面的考虑:
让学生初谈感受;
然后进一步了解学习一篇文章懂没懂,关键在于从表面的文意到深层的情感;
然后找到明示两种情感变化的语句;
然后再分别分析“兴”与“悲”;
最后归结主旨。
如果教师是按照这种思路来,很显然,“兴尽悲来”就是课堂结构的命眼之所在。
如果不能找出来,后面的教学就无法行进。这一时段,教师的着急可想而知。
再回头来说,如果教师问题设计初衷是如此,显然,教师的提问值得斟酌。
如果换成“表明作者情感变化的句子”或者“哪句话完成了作者从写景到叙事的转换”……
是否更能够节约时间和指引学生?
课堂进入下一版块:品味“兴”。
首先,教师解释“兴”的本义。
教师手书甲骨文中的“兴”字,明确,古义中是双手抬起来。
教师导问:作者“兴”缘何而起?
教师又不放心,继续补充:是在前面找,还是后面找?
学生回答:缘滕王阁景色而起。
教师追问:什么让他“逸兴遄飞”?
学生回答偏离:因为自己年幼无知,遇到宴会这件事。
教师引导:除了景、事,还有什么让他兴致勃勃?
学生回答:酒量上超过别人。
教师引导归纳:这是雅事。
并进一步明确“兴致勃勃”的原因:四美具,二难并。
教师要求赏析“良辰美景”相关语句,出示具体要求:选择最美的写景句子,能体会到王勃怎样的兴致?
学生1: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有一种游目骋怀的感觉。
学生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给人动静结合、色彩斑斓的感觉。
教师引导:此文被古今激赏的就是这一句子,如改成“霞鹜齐飞,水天一色”怎么样?
学生3:去掉了形容词,不好表达情感。
教师引导,再加上两个字:“霞与鹜齐飞,水共天一色”?
学生依然觉得不行。
教师要求齐读二、三自然段,学生齐读。
品析这一板块,怎一个“乱”字了得!
课堂行进到这一板块,不得不说,教师的点拨和引导功力还是稍逊。
其实这个版块要完成的任务最多只有三个:缘何而“兴”,怎样之景,如何转“悲”。
在这三个任务之中,第一个可以直接提取信息;第二个需要具体赏析;第三个需要梳理概括。
完成之后,就可以直接进入“悲”的体悟了。
然而执教者在这个版块里,无效问题和无效引导太多。
好不容易跳出来,结果又让学生的具体寻找美句赏析陷了进去而不能自拔。
最后的结果,将时间白白浪费,也忽略了本环节的侧重点。
课堂进入下一个板块:体悟“悲”。
教师首先范读后半部分。
教师导问:作者用怎样的语言写“悲”?“悲”中有怎样丰富的内涵?
要求学生从第四自然段开始分析。
两分钟后,学生开始展示交流。
学生1:“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是写景的,有一种怀才不遇的感觉。
听到学生回答,就明白教师的导问又出了问题。
教师的本意是想引向用典,结果学生指向了写景。
即使如此,教师应该追问,为什么这句写景里可以读出怀才不遇的感觉呢?可惜,教师放过了。
学生2回答:第五段中用冯唐李广贾谊的典故,借古人来说自己的情感。
学生3回答:“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写出了没有人为他感到悲伤。
教师追问:句式上有什么不一样?
学生回答:反问句。
教师提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现在比邻而坐的人都是萍水相逢的人。
学生4回答:表达了宇宙无穷,人生短暂。
教师追问:他怀才不遇,是否没有遇到好时节呢?
学生5回答:缺少引荐的人,没有遇到钟子期。
教师追问:谁是钟子期?
学生6:阎公。
教师引导:和王勃不同,这里的人物都有平顺的身世。
教师出示王勃人生经历,学生默读材料。
归结到王勃人生“命途多舛”上,教师引导分析“舛”字。
教师追问:王勃为什么没有就此悲伤下去?
引导学生分析“穷且益坚”,告诉学生要对自己有信心,要对时代有信心。
紧张地听完这个版块。
毫无疑问,执教者在这个板块的两个任务完成得差强人意。
怎样写自己悲的?用典不重要,用了什么典,为什么要用这些典,才是重要的;
悲中有什么内涵?仅仅归结为有悲伤,有信心,是不够的,还要探究为什么悲伤和为什么有信心。
结论的轻易得出和蜻蜓点水的赏析,让这个环节有隔靴搔痒之感。
教师小结全文。
布置作业,赏析另外“三美”和“二难”。
出示李白《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要求按照本课学习的方法进行赏析。
课堂结束。
课超了一点时间,听完,如释重负。
这样的场合上第一堂课,不容易。
朋友发来短信,初中的第一堂课上得很精彩。
第一堂课,是把双刃剑。
想起一篇文章看到的语文老师的三个功夫,分析这堂课的不够精彩,似乎是恰当的。
语文课堂的三重门:解读,提问,点评。
解读,好比农人选种,每一篇课文,那么多语文内容,选择恰当的“种子”是关键;
提问,恰如农人播种,种子很好,但是用什么样的方式播下去,值得考究;
点评,好像农人施肥,恰当的时机,施肥的目的,都必须把握清楚。
这堂课,从教师的功底来看,是非常优秀的。
种子太多,还需要进一步筛选,尤其是在没有对文意疏通的情况下,只考虑“文”的种子埋下败着;
播种不当,很多时间的浪费和学生的迷糊,都是教师提问不当导致的;
施肥不佳,播种不当,后期还可以通过施肥来调整。
但是教师在点评时歪离环节任务以及被带着走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课堂陷入窘境。
语文,要上好,真的太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