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欣赏课“《轻骑兵》序曲”教学设计及点评 【《东城研修》增刊 小学分册 2014年寒假版】

(2014-11-15 15:32:40)
标签:

情感

分类: 《东城研修》2014年度文章汇总

欣赏课“《轻骑兵》序曲”教学设计及点评

             设计:东城区文汇小学  刘巍

             点评:东城区教育研修学院  陆永英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一)指导思想:

根据学生欣赏水平和元认知,遵循主体性参与原则,结合《轻骑兵》序曲的作品特点进行教学设计。

(二)理论依据: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感受与欣赏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表达独立的感受和见解,养成聆听音乐的习惯,逐步积累欣赏音乐的经验。而这一学习过程必须有学生的主体参与、亲身实践才能得以实现。本课以此为依据设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

二、教学背景

(一)教学内容分析:

1.作品分析。

⑴体裁与形式:

《轻骑兵》序曲是苏佩于1886年根据诗人卡尔.科斯塔的剧本创作的一部以描写骑兵战斗生活为内容的轻歌剧。这部轻歌剧后来演出比较少。但是,这部歌剧序曲却因旋律流畅动听,形象生动逼真而受到人们的喜爱,成为一首闻名世界的管弦乐曲。

⑵曲式结构。

《轻骑兵》序曲的曲式结构为带变化再现的三段体,前面有个引子。

音乐一开始,由小号、圆号、长笛奏出高亢嘹亮的号角性音调,紧接着,长号旋律与这一主题相呼应,极富号召力。随后,小提琴以极快的速度和跳跃的节奏型奏出一个轻捷明快的主题,表现了轻骑兵动作敏捷、信心十足的形象。由小号为主奏的主题紧接着就出现了,这一主题不仅充分发挥了加洛普舞曲欢快的特点,而且还运用了模仿马蹄声的描写性表现手法,生动逼真地表现了轻骑兵队伍的行进,这是这部作品中最为人们所熟悉的旋律。

战斗开始了,紧张、短促的音符和不协和音的反复出现,描绘战斗进行的十分激烈。随后出现的过渡段音乐速度渐渐慢了下来,表示一场战斗暂时停息,战场上硝烟弥漫,尸横遍野。

乐曲中段由明朗的大调转为忧郁的小调,由弦乐在低音区演奏一段伤感的曲调,表示对死者的哀悼。

乐曲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再现,转回到明朗的大调,骑兵行进的主题再次出现,描写骑兵再次英勇的投入战斗,接近尾声,乐队全奏的力度加强、速度加快,气势更加宏伟,乐曲在辉煌的气氛中结束。

⑶作品特点。

《轻骑兵》序曲带有很强的描述性,以轻骑兵的战斗生活为线索进行创作,每一乐段都表现了鲜明的音乐形象和情节场景。在乐器的使用上,充分发挥了铜管乐、尤其是小号的特点,表现了浓厚的军营气氛和宏大的战争场面。

2.作品相关知识。

⑴曲作者苏佩(1819-1895):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轻歌剧体裁的创始人之一,作有轻歌剧、喜剧配乐、舞剧等舞台音乐作品二百多部,其中轻歌剧三十多部。他的作品曲调明快,具有动听的维也纳音乐风格,曾风靡一时。

⑵轻骑兵:轻骑兵即轻装骑兵,具有良好的战斗技能,可以独立作战,亦可与其他兵种配合,是自由和勇气的象征,是坚韧和执着的战士,因为其机动性强、作战灵活、装备合理成为战争的制胜力量之一。

⑶序曲:歌剧、清唱剧、舞剧、其它戏剧作品和声乐、器乐套曲的开始曲。

(二)学生情况分析。

1.音乐情绪与情感、音乐表现要素。

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感受与欣赏的能力,能用速度、力度、节奏、节拍等基本的音乐要素感受、分析音乐的情绪与情感(如欢快、活泼、雄壮、悲伤等),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够划分简单的曲式结构,通过三年级对《天鹅》的欣赏,对变化再现的三段体结构有初步的认识。

2.音乐体裁与形式。

在一至三年级的欣赏课上,曾经欣赏过一些小型管弦乐曲,如《狮王进行曲》、《糖果仙人舞曲》、《龟兔赛跑》等,知道什么是管弦乐和管弦乐队,认识西洋管弦乐队中的小提琴、大提琴,对这两种乐器的音色比较熟悉。学生未接触过序曲这种音乐体裁,像《轻骑兵》序曲这种规模比较庞大、情绪场景丰富多变的管弦乐作品也是第一次接触,所以对于学生来说这部作品的感受与理解是有一定难度的。

3.识谱能力。

    能跟随琴声视唱简单乐谱,但本节课所要学唱的主题旋律,节奏型比较复杂、密集,所以针对学生情况,不要求必须识谱视唱,可采用听琴模唱的形式记忆主题旋律。

(三)前期教学状况、问题与对策。

前期教学状况:本班学生家庭文化水平和经济条件一般,大部分为借读生,没有课外进行音乐学习的学生,所以音乐视野较窄,课外接触音乐作品,尤其是交响乐作品的机会不多,不太擅于表达内心感受,对音乐活动有主动参与的愿望,但缺乏参与的能力。通过课堂教学对音乐欣赏有一定的积累和知识储备,也具备基本的感受与欣赏能力,并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用简单的音乐语言表达欣赏后的内心感受。

问题:这部作品是学生小学阶段接触的第一部结构比较复杂的交响乐作品,时长较长(8分左右),情绪、场景变化丰富,音响构成层次多样,涉及相关知识领域广泛,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是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尤其要在一课时内完成欣赏,还要让学生有所收获,是有一定难度的。

对策一: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对策二:以作品的场面变化为主线进行教学设计,抓住重点段落进行听赏,深入挖掘音乐要素的表现作用。

对策三:设计丰富多样的听赏形式,激发学生听赏兴趣和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

三、教学方式与手段说明

通过体验、感受、启发想象的方式,运用聆听、演唱、律动、综合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欣赏音乐,理解音乐要素的表现作用,提高学生的听觉思维能力。

四、技术准备

Power Point制作幻灯片;用FormatFactory截取音频、制作视频;用Cool Edit进行音频后期处理。

五、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目标。

在聆听中,感受交响音乐的魅力,丰富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探索交响音乐的兴趣。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体验、模仿、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欣赏音乐作品、理解音乐作品。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

1.运用相关音乐要素和基础知识分析音乐作品。

2.能哼唱、听辨主题旋律,知道乐曲的曲作者。

3.了解什么是序曲,熟悉并听辨出小号的音色。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感知音乐要素的变化,并能根据音乐要素分析作品。

2.能哼唱、听辨主题旋律。

(二)教学难点。

1.根据音乐要素感受作品的情绪与情感以及场景的变化。

2.能哼唱并听辨A段的主题旋律。

七、教学过程

(一)聆听引子。

环节目标: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聆听乐曲引子部分小号主奏的旋律,引导学生想象音乐表现的情景。

2.谈话导入课题。

教师导语:清晨,士兵站在山顶上吹响了嘹亮的号角,召唤战友们集合。而这段嘹亮的号角也引出了我们今天要欣赏的音乐——《轻骑兵》序曲。

3.师生谈话,了解轻骑兵、序曲的相关知识,以及乐曲表现的内容。

【设计意图】用小号嘹亮的号角声引导学生进入乐曲的情境中,理解乐曲标题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欣赏的兴趣。

(二)聆听A段:战斗。

环节目标:感受情景,想象场面,熟悉、记忆主题旋律。

1.介绍音乐片段所表现的情景——部队集结及主奏乐曲,引导学生聆听想象。

教师导语:士兵们听到号角声从四面八方迅速集合过来,他们行动敏捷,信心十足。小提琴声部用明亮的音色、流畅的旋律,表现了集合的场面。

2.聆听、记忆轻骑兵出征的主题旋律。

⑴第一次聆听,想象骑兵们在做什么?

⑵第二次聆听,模仿骑马的动作,随音乐变化调整动作幅度,讨论动作幅度变化的原因,分析音乐要素(力度)的作用,了解主奏乐器的变化,熟悉小号音色(高亢明亮)。

⑶第三次聆听,边听边模仿骑马的动作,感受乐曲音乐要素(力度)的变化,熟悉小号的音色特点。结合这些变化引导学生想象:音乐要素的变化和乐器的变化表现了轻骑兵队伍由远而近、人数越来越多。

⑷模唱、视唱主题旋律。

①用da音模唱主题旋律。

②出示乐谱,学生看谱视唱:

 http://s13/mw690/003xEOfDzy6ND7ZDGIk5c&690【《东城研修》增刊 小学分册 2014年寒假版】" TITLE="欣赏课“《轻骑兵》序曲”教学设计及点评 【《东城研修》增刊 小学分册 2014年寒假版】" />

思考:边唱边思考主题可以分为几个乐句?

③引导学生分析两个乐句有什么不同?和学生一起视唱乐谱进行比较,总结变化重复的创作手法。

④指导学生用原速模唱旋律,体会并表现轻骑兵出征的场面。

(5)第四次聆听,引导学生听辨主题旋律出现了几次?

3.完整听赏A段,引导学生哼唱主题,模仿动作。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主动而深入的参与课堂活动,记忆主题旋律,体会主题旋律表现的情景,了解小号的声音特点,加深对音乐要素的感知、体验。

(三)聆听B段:悼念。

环节目标:感知、体会乐段的情绪情感和场景。

教师导语:战争是激烈的,也是残酷的,战争暂时告一段落,战场上会是怎样的情景呢?士兵们会有怎样的心情呢?请你随着我的琴声想象一下。

1.教师用小提琴低音弦演奏B段旋律,学生认真聆听后说一说感受到的心情和战场上的情景。

2.教师介绍这一段旋律的主奏乐器及音响特点,后引导学生欣赏乐队的演奏。

3.学生选择颜色卡片(黑、白、灰、红),表达欣赏后的感受。

    教师导语:刚才同学们表达的感受我很同意。老师选择红色,因为我在这段音乐中听到了一种力量。轻骑兵牺牲了,但是军队的旗帜不倒!红色就是一面旗,代表着轻骑兵的精神,这种精神鼓舞着他们重新拿起武器,回到战场,加入到战斗中来。

【设计意图】教师用小提琴现场演奏的形式使学生更直观的聆听音响、感受情绪、激发听赏的兴趣。用色彩激发学生更深层次的内心感受,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提高独立判断音乐的能力。

(四)聆听A’段:战斗再次打响。

环节目标:听辨主题旋律,感知音乐要素(力度、速度)的变化对情绪变化、场景变化的作用。

1.引导学生聆听最后一个乐段,听辨熟悉的旋律,和上一段表现战争场面的音乐进行对比,感受有什么变化?

2.教师总结音乐要素的变化和乐队演奏形式。

【设计意图】再次聆听熟悉的旋律,加深对主题音乐的印象。感知音乐要素(速度、力度)的变化,通过音乐要素的变化分析场面的变化。

(五)理清线索,归纳乐曲结构。

环节目标:通过贴图排序明确乐曲的场景线索,归纳总结乐曲结构。

1.出示图片,引导学生按照听到的场景顺序进行排序。

2.借助图片归纳乐曲结构。

http://s11/mw690/003xEOfDzy6ND84X2Smda&690【《东城研修》增刊 小学分册 2014年寒假版】" TITLE="欣赏课“《轻骑兵》序曲”教学设计及点评 【《东城研修》增刊 小学分册 2014年寒假版】" />

【设计意图】在分段听赏的基础上,通过贴图排序这种生动的形式,在学生主体性参与课堂活动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理清乐曲的场景变化线索,从而了解乐曲结构。

(六)欣赏乐队演奏视频。

环节目标:了解作品背景,整体感知音乐,提升审美体验。

1.介绍乐曲的曲作者和本首乐曲的历史地位,引出视频内容。

2.观看视频。

3.启发学生表达欣赏后的内心感受。

【设计意图】交响乐队的现场演奏能够进一步深化学生的审美感受,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七)交流反馈,课堂小结。

环节目标:通过反馈,了解教学效果及学生学习情况。

出示题目,引导学生听辨,进行课堂评价。

1.聆听音乐片段,跟着旋律轻声哼唱。说出曲作者的名字、国籍及作品名称。

2.听辨三个音乐片段,说一说哪段是由小号作为主奏乐器演奏的?哪段是由弦乐作为主奏乐器演奏的?哪段是由管弦乐队全奏的?

3.教师小结。

【设计意图】反馈环节是对本课教学目标是否实现的终结性评价,也是学生主体参与成果的展示;教师小结则激发、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高雅艺术的兴趣。

 

【点评】

一、优点

1.研究作品,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和需求,设计合理的教学目标及听赏活动,调动学生主动参与。

    教师在备课时,对教材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对学情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根据学生的欣赏水平和作品特点,制定符合学生水平和作品实际的教学目标。为达成教学目标,在采用基本的听赏、讲解方式的基础上,有效设计多种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如模仿骑马的动作,感受节奏特点;启发学生通过力度变化及乐器变化,感受音乐场景的变化和发展。再如,欣赏B乐段旋律时,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红、白、黑、灰四种颜色的色卡,将欣赏后的感受用语言进行交流,表达对乐曲的感受与理解,逐步提升学生鉴赏音乐的能力。这些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体验、探究的兴趣,而且加深了学生对音乐要素的体验、感知,同时,也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得到了有效的训练,积累了欣赏音乐的方法。

2.发挥特长,教师借助小提琴的现场演奏,为学生构建主动参与情感体验的平台。

    授课教师刘巍具有较专业的小提琴演奏能力和水平。本课教学中,刘老师考虑到B乐段旋律在音乐的情绪、旋律的发展、情景的变化上较比一、三两个乐段具有一定的对比性,是乐曲内容上的很好过渡,同时,也是学生对于乐曲曲式结构理解和认识的角度之一。于是,将此乐段旋律采用小提琴低音弦现场为学生演奏。小提琴表现出的如歌如泣的音色,低回、婉转的旋律,将乐曲的情绪与情感、场景的变化与发展,直接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很好地调动了学生主动欣赏、探究音乐的积极性,情感体验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3.化难为易,合理设计听赏重点和方式,有效降低欣赏难度,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愿望。

《轻骑兵》序曲是一首管弦乐作品。曲式结构、演奏形式、乐器运用、情绪情感、音乐要素等方面都很有特点。像这样规模比较庞大、情绪场景丰富多变的欣赏作品,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第一次接触,具有一定难度。

针对学生认知能力和作品特点,教师设计了“先分后总”的听赏方式。分段听赏充分体现音乐听觉艺术的特征,通过各种听觉活动,感受和体验音乐。完整听赏则选取了最为经典的交响乐现场演奏的视频,当学生在对乐曲主题旋律、曲式结构、情绪场景、乐曲音响、创作背景等有了基本的认知后进行更高层次的欣赏,拓展音乐视野,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交响乐的兴趣和愿望。

二、建议

进一步研究提升学生音乐感受力和欣赏力的途径和方法。欣赏课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欣赏能力的形成,对于学生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本课中,学生非常乐于参与课堂活动,对欣赏有足够的兴趣。但由于基础比较薄弱,知识与能力的储备不足,同时,学生获取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渠道仅仅来自学校,较为单一,所以音乐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有提升空间。建议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音乐的体验、感悟、沟通、交流等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表达独立的感受和见解,逐步积累欣赏音乐的经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