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http://blog.sina.com.cn/u/3244032580
首页
博文目录
关于我
个人资料
微博
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博客等级:
博客积分:
博客访问:
关注人气:
获赠金笔:
0支
赠出金笔:
0支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错戴的“汉语拼音之父”桂冠——刍议汉字注音与拼音此博文包含图片(2017-01-1521:39:04)
(2024-02-11 17:54:53)
错戴的“汉语拼音之父”桂冠——刍议汉字注音与拼音
(2017-01-15 21:39:04)
[
编辑
]
[
删除
]
标签:
文化
历史
周有光先生仙逝后,报纸和网上都把周先生称之为“汉语拼音之父”,本人意见,似觉不妥。
早在2014年12月23日,笔者即在本网站和地方报纸发表了《刍议汉字的注(拼)音与标点》一文,文章附有笔者的藏品-商务印书馆于中华民国二十四年十二月初版发行的《国音字母表》图片。该“国音字母表”印有两种字母,即注音字母与拼音(罗马)字母,以用于汉字的注音与拼音。现将小文中的“汉字的注(拼)音”部分截录如下。
众所周知,最早为汉字注释读音的典籍,应该是
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编著的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原稿对汉字读音的注释方法极其简单,仅云:“读若某”。所谓“某”,就是一个与被注音字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宋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宋太宗命徐铉等对《说文解字》传抄稿进行校订、整理,并交国子监雕板印刷出版,从此《说文解字》得以广泛流传于世。徐铉对《说文解字》的校订有五大贡献:改易分卷、增加标目、增加反切、增加注释、增加新附字。其中的“增加反切”,就是为汉字注音较前进步的一种新方法。所谓“反切(qiè,读入声)”,就是用两、三个近似拼音字母读音的汉字,“反切”出这个汉字的读音。这个方法被后世的明版《字汇》、清代的《康熙字典》等所承袭,一直延续到民国初年的《中华字典》。下面以明版《字汇》为蓝本,抄录几个例子,看古代先民如何用反切法为汉字注音:恼——乃老切,音脑,有所恨痛,又事物挠心也;惠——胡桂切,音慧,恩也,赐也,顺也;想——息两切,音襄,上声,思也,意之也;惜——思积切,音息,悋也,怜也,爱也,痛也;又,叶息约切,音削,曹子建赠丁仪诗:“思慕延陵子,宝剑非所惜,子其宁尔心,亲交义不薄”(标点符号为笔者所加,原书没有任何符号,只是单纯的字的排列)。
用反切法为汉字注音,明显地比较繁琐,而且注音也不一定贴切。到清朝末年,随着王朝大门的洞开,各种新思想不断涌现,维新浪潮同时也冲击到古老的汉字,
到民国九年(1920),反切注音
被注音字母
取代。在注音字母取代反切法之前,还有过一次声势不小的汉字改革浪潮,那就是”官话字母“(官话拼音字母)等的出现。本人藏有一册光绪三十年(1904),保定官话拼音书报社出版的《官话字母》,此书线装石印,皮纸,开本20.3×13.0,20叶(40页),完好。书中载有:重印官话拼音书序、原序、五十音母(注音皆从京音初授读时皆专作上平勿泥于其注字之声总以口授为准)、十二喉音(非口授不能读)和官话字母课文五篇。书的首篇是重印官话拼音书序:“余(我)於京城设义塾(义务教育学校)年余,印书至第三卷,衣物典当一空,力尽援绝。乃投诏狱(自首),五月蒙恩肆赦。七月来保(定)组织义塾......”序的落款是:“光绪三十年孟冬宁河王照叙於保定官话拼音书报社”(括号内文字为笔者标注)。从此序言可知,此“官话拼音字母”的发明人是王照,河北宁河人,他为了广大劳苦大众能够掌握阅读能力,特意创造了可以拼读汉字语音的一种字母,并且自费创办了义务教育学校,自费印书和聘请工作人员,以致典当衣物,陷入困境。王照先生发明的拼音字母,类似日文的假名,拼音读出汉字音节。据有关资料记载,与王照同一时期创造类似汉字拼音字母的,还有
沈学、卢戆章
、
劳乃宣
等。由于这些拼音字母脱离了汉字母体,有时不能准确地表达汉语语义,所以最后都失败了。《官话字母》推广运动,犹如夜空中的一颗流星,一闪而过,在中国文化史上昙花一现,所以后人知之者甚少,当年的教材《官话字母》能够保存到现在实属万幸,异常珍贵。
1912年
,
中华民国教育部
召开临时会议,通过“采用注音字母案”。
1913年2月,教育部召开读音统一会,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审定一切字的国音发音”和“采定字母”。会议审定了39个注音字母,音节采用声母、韵母和声调的三拼制,其用途仅在于标注汉字读音,不能与汉字并行使用
。
这套注音字母后来减为37个。
注音字母通过之后又搁置了五年,于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式公布,1920年开始在全国各地全面推广。1930年,政府高层有人认为“注音字母”应该改称为“注音符号”,以强调这不是一种与汉字并行的文字。但是老百姓已经习惯原来的叫法,直到建国初期笔者上小学时,仍然称为“注音字母”。令人倍感欣慰的是,笔者有幸收藏到一张国语推行委员会编制,商务印书馆于民国24年(1935)初版发行的《国音字母表》。此表长78厘米,宽36厘米,折叠后,装在双面都有文字的包装袋内,保存完好。包装袋正面文字是:国音字母表-(教育部——被墨笔有意涂掉)国语推行委员会编制-商务印书馆发行;背面有四行文字十分重要,表露出“国音字母表”由制定到公布实施的时间历程:“中华民国十七年(1928)制-中华民国二十年(1931)修订-中华民国二十四年(1935)十月重订-中华民国二十四年十二月初版”(括号内公历为笔者所加)。国音字母表正文中的一段说明也很重要,摘录如下:“国音字母有二式:第一式名『注音符号』,即ㄉ、ㄊ、ㄋ等,是七年十一月廿三教育部公布的(旧名)『注音字母』,十九年四月廿九日国民政府令改为今名);第二式名『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即A-B-C-D-E-等,是民国七年九月廿六日大学院公布的”。国音字母表下方的落款,国音推行委员会前面的“教育部”三字也被墨笔涂掉,为此笔者才敢断言此乃有意为之。民国时期,报纸、书籍的排印基本都是竖排,横排印刷者极少。国音字母表中的第一式——注音符号,因其竖着排印比较方便,所以得以一直延续使用到1958年才被汉语拼音字母所替代;国音字母表第二式的『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因其无法为竖排汉字注音,所以自1920年全面推行“注音字母”以来,人们一般只知道汉语有注音字母,极少有人知道汉语还有第二种识读字母——罗马(拉丁)拼音字母,此事一直延续到1958年。
分享:
喜欢
0
赠金笔
阅读
┊
收藏
┊
喜欢
▼
┊
打印
┊
举报/Report
加载中,请稍候......
前一篇:
龙年献龙(图片附太阳神)——请您欣赏(绿色的是宝贝在水中状态)
后一篇:
农耕契据文化大观(一-清代契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