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那些瑰丽而奇妙的美

(2015-12-07 16:24:02)
标签:

杂谈

路来森

​那些瑰丽而奇妙的美  

《听客溪的朝圣》[美]安妮·迪拉德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5

 

自梭罗独居瓦尔登湖两年余,写出《瓦尔登湖》一书后,美国“自然主义文学”作家,多有效仿者。例如:亨利·贝斯顿,栖居科德角海滩一年,写出了《遥远的房屋》;约翰·巴勒斯,则以卡茨基尔山为背景,写出了《醒来的森林》;奥尔森以美国和加拿大交界处的奎蒂科—苏必利尔荒原为背景,写出了《低吟的荒野》……这些书籍的共同特点,就是着意表现“人与自然的交融,人从自然中寻到的美感和心灵的宁静”。

一九七一年,美国女作家安妮·迪拉德在经历了一场几乎致命的肺炎后,移居到弗吉尼亚州的听客溪生活了一年,此后,写出了《听客溪的朝圣》一书。

像所有“自然主义文学”作品一样,《听客溪的朝圣》一书,亦是着重表现“自然之美”。作者以“听客溪”为中心点,辐射开去,写听客溪一年四季的景色变化,写天上的飞鸟,地上的树木、草原、冰雪、洪水,水中的各种水生物等等。

但阅读此书,我们会发现,作者迪拉德,除了对自然风景的描写外,似乎,更重视对“鸟兽虫鱼”的描写。她描写燕八哥的迁徙、田鳖吸食青蛙,写大眼纹天蚕蛾的孵化、冰下乌龟的呼吸,写螳螂产卵的过程、蜘蛛织网的繁复,写麝香鼠,写蚱蜢、田鼠、蚯蚓……她甚至写池塘内各种各样的浮游生物:赤杨蝇、豆娘、铁线虫……

我们不妨看她对水中麝香鼠的一段描写:“一只年轻的麝香鼠出现在水面上,仰天漂浮着。前脚慵懒地抱在胸前,太阳照在翻出的肚子上。它的年轻和龇牙咧嘴,加上可笑的移动方式:懒懒地摆动尾巴,再偶尔用长了蹼的后脚帮忙划两下,这种种让它成为一幅显现放逸和夏日慵懒的迷人画面。”

不惧琐碎,描写,精微细致,极具“镜头感”。其生动形象,其画面之美,令人读之心醉。

基于此,有人就评价《听客溪的朝圣》一书,兼具了梭罗《瓦尔登湖》和法布尔《昆虫记》两书的特点。但我们认为,这样说,未免过于笼统。其实,与梭罗相比,迪拉德少了一份“沉下去的宁静”,却多了一份华丽、热闹,和节奏的明快;与法布尔相比,迪拉德不够科学和严谨,更侧重于从直感的角度对昆虫做出文学的描绘。

《听客溪的朝圣》一书,拥有的一个更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全书充溢着作者无处不在的“困惑、反思,和哲学思考”。

正如该书的译者余幼珊女士所阐述的:“迪拉德擅长将她所阅读到或是观察到的大自然现象融入她所思所想,亦善于将毫不相干的事物串联起来,有时固然失之抽象,但也因而使她的文字产生强大的张力,使她的语言充满了速度感和动感。”

迪拉德,对描写对象,不仅仅是单纯“自然主义”的描写,描写中,更多发生的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困惑和反思。例如,外来物种对环境的影响、对“健康的贫困与简单”的思考,感悟“纯真”、感悟“时间”,最多的,似乎还是对“美”的思考和阐释。例如:

“美,是一种全然无私的慈悲。”

“不管我们要不要,或知不知道,美和天道兀自展现。我们只能尽量在场。”

“力与美,天道与暴力相缠,沉浸于狂喜之中。”

在这些思考中,迪拉德旁征博引,充分运用了她的广泛阅读,把海量的知识注入书中,极大地充实了书籍的“信息量”,因而“使她的文字产生强大的张力,使她的语言充满了速度感和动感”。

不过,凡事,有弊也有利。这种“将毫不相干的事物串联起来”的写法,也使得书籍内容失于“散漫”,不着边际,未免有“掉书袋”之嫌。

哎,还是让我们,捧起《听客溪的朝圣》,走进迪拉德的描写,和她的内心世界;去领略自然之美,去感受自然万物,及作者的情感和智慧吧。


来源:羊城晚报  发布时间:2015年08月12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老街·老人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