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街·老人

(2015-12-07 11:33:12)
标签:

杂谈

王慧骐

 ​老街·老人 

南京高淳老街,十年间已是第三次去了。这条建于宋而至明清日渐繁华热闹的老街,有着“金陵第二夫子庙”的美称。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时的高淳县政府将原貌保存得较好的一段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使得这些年来这段长约四百米的老街得到了重点保护。街两边做旧的商铺也都尽显当年的风华气色,摆卖和吆喝着各式高淳当地的农副产品。

这当中有一家叫作“梅家鞋铺”的老店,每次去老街我都会在此驻足。店主梅老先生已是八十有七,个子高挑,身板清瘦却不失硬朗,左右两道浓淡有致的长寿眉,更添其一派仙风道骨。他坐一张半高的小竹椅,面前摆放着几排大小不一、色彩鲜艳的手工布鞋。前两回去见他忙得不亦乐乎,没插上话,这一次得以与他闲聊了一通。原来老人乃土生土长淳溪镇人,家就在不远处临水的码头边。十五岁跟了姐夫学做鞋,这门手艺让他养活了一家人。老太小他六岁,也同他一般身手利索。平时大都是他在店堂招呼迎客,老太在家中忙活,糊鞋骨纳鞋底,还烧一家人的饭,一早醒了就手脚不闲。说嫁给他那年才十九岁,小葱一样的水灵。岳父家是安徽当涂的,那时候在这老街上开一爿卖碗的店。当年这小鞋匠是怎么把人家姑娘追到手的,我没好意思问老先生这一段。他俩的四个孩子陆续出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店里碰着的是梅先生的长子,也快六十了,原本在一家纺织机械厂工作,前些年厂子不行,就下来跟老爸一起做了。问他手艺怎样,他说打小就学过的,只是再捡起来而已。他有几分感伤地对我说,老爷子坚持了七十多年的手艺,到他这代往后怕就断了,他们四兄妹的子女都读了书出去了,没一个愿意干这活了。

我在这店堂四下里瞅了,梅老先生还真是这条老街上最大的一个亮点。两副玻璃镜框里高挂着的对联就很有些来头:一副通俗而明晓,出自一位书家之手——“千针情深纳百层布鞋  双足踏实立一生气节”;另一副多了点书卷气——“游山直上多豪兴  踏月归来少俗尘”,虽然说的还是鞋子,却有了古诗词的情韵。再往墙上看,有不少外国友人或港澳台同胞在店堂与梅先生的合影。去年青奥会期间,两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和巴赫,专程来店里欣赏梅先生制鞋手艺的情景,这些也都由相机记录在案。精神矍铄的梅老先生有几分得意地介绍说,电视台的多个频道还来他店里拍过片子。

我由此而想开去:走了不少地方的老街,大都是卖一些差不多的东西,缺的恰恰是老街里该有的那种气息。而气息从何而来?应当是有一些如梅先生这样的老人,老人的身上自然会有让人留连的老故事,他们才是老街上真正的“街宝”。我们常说文物保护,不仅要保建筑,更要保这些老人(他们的健康长寿不应当只是他们个人的事情)。有老人在,老街老宅子的气息和文脉就在,游客们大老远来,要看的其实正是这些鲜活而生动的历史遗存。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5年11月16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