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邵维增
村子三面环山,呈倒“山”字状,只有朝北的这一面,人才能便捷地出入。朝北的这面,因有水池嵌在村头,人们出出进进并不觉得碍事,反而觉得亲切,怎么能离开它呢?
的确,来村子里的人,不管是走亲戚的、访友的,还是途径路过的,都要和村头的水池打个照应,时间一长,原本无名的水池便有了一个颇具人情味的名字——迎客池。
池水来自泉水,泉水源自山中石缝,莫知出处。自打我记事起,这池水就汪汪地流着,经年不息,酷夏不枯,严冬不冻。池水,流过了记忆,流过了岁月,流过了沧桑。
入池的泉水都用石板遮盖,不见天。水池一分为三,按上中下顺次排列,相隔三米。每个水池各长三米,宽两米,池水不深,目视不超过一米。上池的水满后溢出流入中池,中池的水满后流入下池,下池的水满后流到菜地、流入田野。中池水位略低于上池,下池的水位再低于中池。这样设计的好处是,上中下三个池水自成体系,防止水满倒流。三个水池连环一起,人称“姊妹池”。
看着一脉相承的水池,时间穿梭期间,仿佛看到了人的少年、中年和老年三个阶段。
水池用青条石砌成。池边四周的石块经年累月有人行走,面上依然粗糙有余。水池就像一个大大的“口”字隶书,横一笔,竖一笔,紧一笔慢一笔,三两下就鲜活了整个村庄。难怪路过的人会说:这村,连石头都斯文,真草隶篆!
水池四周的内壁邻水位置长满绿苔,在水面荡漾,晃晃悠悠,若离若弃,像迎风的丝绸,像抖动的蝉翼,仿佛温柔的手掌抚过岁月流逝的痕迹,看了,让人心头一紧,顿生恻隐。
池水清缓,甘冽怡人。上池的水用来烧茶做饭,中池的水用来淘米洗菜,下池的水用来洗衣饮畜。规矩始自何时,人莫知。反正会跑的孩子都知道,娘老子教的,无人僭越。
路过村子的人走山路,累了,就在池边石凳上歇会,顺口气;渴了,就伏下身子,喝上一气池水,润润嗓子。
村里的人有事没事爱到池边坐坐,拉拉家常,谁家孩子考上了大学,谁家儿女在外打工挣钱了,谁家儿子儿媳孝顺啦等等。
最热闹的是到了做饭的时间,家家妇女盛了米,挎上菜篮子来水池边唠唠嗑。菜是自家园子里的,新鲜、味浓,拎来冲冲泥土,摘拣一番。米是自家田里的,纯正、亲切,淘清洗净蒸煮,筋道耐嚼。不一会,村庄就弥漫在炊烟、饭香中。饭做好了,又都各自端一碗在池边吃,你夹一筷子,他夹一筷子,互相品尝,再介绍做法。吃完,顺手在池子里洗净碗筷,慢悠悠回家。
洗衣服的时候,三三两两的妇女端了盆子,围在水池周围,有说有笑地搓洗着从家里带来的衣物、床单之类。漂清的衣物在水池里的翻腾,水面泛着欢快的水花儿,平静而朴实。
池水是平和的,用不紧不慢的节奏度过每一天,涤荡着人们的心。池水也是平凡的,用一颗恒心追赶时间的脚步,滋润着人们的心灵。鲲鹏之变,沧海一粟,池水在人们的记忆里时浓时淡,无论岁月怎样变迁,都无法抹去它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
流水易逝,借一双手,可否拽住时间的衣角?人生不就是在平凡的日子里赶着岁月向前走吗?有时候,不是人赶时间,而是时间赶人;生活不是在重复中轮回,就是在轮回里重复。
有时细想,岁月就像这池中的水,细细地涓流,无始无终,无止无休,不经意间,时间就从你的指间悄悄地流过,波澜不惊啊!
来源:光明网 发布时间:2015年9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