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欧文·亚龙
这是罗杰斯的这本《论人的成长》中的一幕。试想,二十年以后,这又会是什么样的场景。
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大家讨论一位在数十年前自杀的病人艾伦·韦斯特(Ellen
另外一出场景出现在十五年之后。七十岁的卡尔·罗杰斯被邀请在美国心理学大会上发表荣誉演讲。听众们放松地靠在椅子上,等着他来富有涵养地回顾大家盼望已久且备受推崇的七十年。然而,罗杰斯用一系列的挑战晃醒了他们。他督促学校心理咨询教师不要仅仅满足于治疗那些被过时的、没有意义的教育系统摧残的学生,而要努力改变这种系统,以及参与设计一个新系统,从而解放孩子的好奇心,增强其学习的乐趣。随后,他还斥责专业主义的局限。他认为,证书和执照弊大于利:赢得了大众信任的江湖骗子太多,而很多有天赋的治疗师却被拒之门外;过去美国心理学会严格的官僚主义已经将这个领域变得刻板,也扼杀了创造性。这次演讲中,没有人打瞌睡。
从这些场景,还有那些《论人的成长》这本书中提到的场景中,卡尔·罗杰斯对他人成长的贡献显而易见。罗杰斯喜欢用“个人中心”(person-centered)这个术语来概括他的疗法。自从在罗切斯特治疗过失足青年和贫困儿童后,罗杰斯工作中的首要一点就是关心和尊重来访者的经验世界。他在那里工作了十二年。他开始渐渐形成自己关于治疗方法的观点。他认为,咨询师必须依靠来访者勾画出治疗工作的方向——因为来访者知道自己哪里不舒服,什么样的经历需要吐露,什么样的问题是关键性的。在他三十多岁的时候,他的一篇关于治疗儿童问题的文章获得了学术界广泛的关注,并因此被聘为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
他在当地开设了咨询先锋课程。(记得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期,我们所知的临床心理学是不存在的。)很快,随着他关于治疗的观点日益完善,他写了一本教材,《咨询和心理治疗》(Counseling
卡尔·罗杰斯是个坚强的战士,他参与了许多战斗——与医学和精神病学领域的战斗,因为他们阻止心理学家去“治疗”病人;与还原论者(如斯金纳)观点上的斗争,因为还原论者否定了选择、意愿和目的的中心地位;与精神分析论者程序性的斗争,精神分析论者认为来访者中心疗法太过简单和反智。
如今,半个世纪过后,通过几十年的心理疗法的研究,罗杰斯的疗法似乎非常正确、自我证实、非常确凿。这些研究很难归功于那些激烈的战斗,因为这些战斗甚至不能理解其内容。如今,有经验的治疗师赞同罗杰斯职业生涯早期就领会的观点——治疗的关键是治疗关系。当然,治疗师与病人真诚地联系在一起很有必要——治疗师越是真实,越是能避免自我防御、职业面具和角色限制,病人就越容易有回报,向着建设性的方向变化。当然,治疗师需要无评判和无条件地接受病人。同时,治疗师需要共情地进入来访者的未来世界。
然而,罗杰斯有一个新奇的想法,强迫自己将工作记录下来。他的主要工具是客观的证据。他还是提倡用实证研究说明心理疗法过程和结果的活跃分子。他的关于治疗师—来访者关系的重要方面的研究——共情、真诚和无条件积极关注——继续被社会科学家看成相关研究的典范。
在罗洛·梅的强力召唤下,罗杰斯用了毕生努力创造和发展了心理治疗的人本疗法。虽然这两位对此种疗法的目标和方法观点基本一致(而且也都是在联合神学院[the
在职业生涯中,罗杰斯因其疗法看似过于简单而受人攻击。而且很多实操者将来访者中心疗法仅理解为咨询师需要重复来访者谈话的最后几个字。然而,那些熟知罗杰斯,那些看过他的访谈,或者仔细读过他著作的人知道,他的疗法既不简单也不死板。
事实上,罗杰斯总是从下而上,而不是从上而下深入访谈的。也就是说,他首先立足于对自己和其他治疗师治疗工作的直接观察,然后产生初级但是可验证的假设。(这是罗杰斯疗法与精神分析疗法最主要的不同点,因为精神分析是先做出高层次推断,从而建立一个没有办法验证的假设,最后再推导和规范精神分析疗法。)然而,在罗杰斯的职业生涯初期,他确实得到了几个基础的假设,而他后面的工作也都建立在这几个假设基础上。
他相信实相(reality)和人们选择的重要性;他相信,相比于知识的理解(intellectual
罗杰斯相信,“个人中心”取向可以给人们的改变带来如此巨大的力量,以至于没有什么原因可以将其局限于心理学的诸多问题中。因此,他试图在许多非临床领域中应用此疗法。数十年中,他在教育项目中主张以下观点:教育应该既包括认识学习,也包括情感学习;教师应该关注学生这个整体,应该创造一个接受、真诚和共情的环境;教师和学校的员工应该接受“个人中心”取向的培训,应该付出努力建造学生的自尊,以及激发他们与生俱来的求知欲。
会心小组(encounter
对小团体有效的方法对大团体依然有效。在罗杰斯75岁时,他带领了几百名社区建设成员,他相信个人中心小组是解决人类冲突的强有力的工具:无论这种冲突是民族的还是世界的。为了能在跨文化和种族矛盾问题中有所建树,罗杰斯在他生命中最后十年中四处游走。他在南非组建了黑人和白人的沟通小组;在巴西就个人自由与自我实现话题进行了大规模演讲;促成了十七个中美洲国家的高层行政人员的冲突解决工作坊;在苏联众多的工作坊中演示了“来访者中心”咨询。他参与了非常多的国际活动,因此还被诺贝尔和平奖提名。
此书首先介绍了罗杰斯关于沟通的观点,他认为对自己感觉和想法准确而真诚的沟通非常重要。他避免任何畏惧、劝说或是操纵。在某种程度上,这样的介绍有点肤浅。虽然很少有人需要更多的介绍,也没人想要更少的介绍。就像读者们将要看到的,罗杰斯用极度的清晰和极大的魅力“为自己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