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井胡同1号,修缮后的沈家本故居。
位于北京市原宣武区(现属西城区)校场口一带的金井胡同1号是清代法学家沈家本故居。沈家本是把现代西方法律引入中国的第一人,中国现代法律制度的奠基者。

沈家本(1840—1913),清末官吏、法学家。字子淳,别号寄簃,吴兴(今浙江湖州)人,清朝光绪年间进士,是清末修订法律的主持人和代表者。历任天津、保定知府,刑部左侍郎、修律大臣、大理院正卿、法部右侍郎、资政院副总裁等。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沈家本入京,购买了没落的吴兴会馆为住宅,至民国二年(1913年)逝世一直居住于此地。
修缮前的沈家本故居院门,拍摄于2011年5月。
1940年,这座院落被一个丁姓汉奸(前清举人)以8袋面粉的价格强买。1945年,日本投降后,这座院落作为敌产被收归国有。新中国成立后,这座院落第二次被作为敌产收归国有,由政府作为直管公房分配给普通群众居住。
修缮前的沈家本故居文保牌
1990年12月,北京市宣武区(后与西城区合并)政府将故居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当时这座百年老宅已成为住有46户人家的大杂院,建筑毁损严重,安全隐患突出。
修缮前的沈家本故居介绍牌
西城区于2015年启动沈家本故居的腾退工作,2016年8月完成全部居民的腾退,2017年4月启动修缮工作,5个月完成近70年来首次修缮。
2018年1月9日,沈家本故居正式对外开放。

第一进院,西半边,左为倒座房三间,右为西厢房三间。
沈家本故居坐北朝南,为三进院落的标准北京四合院,平面呈矩形,南北长56米,东西长29米,占地面积1703平方米,文物建筑面积1015平方米,故居基本格局未变。
主要建筑建在西部南北中线上。门前设垂花踏步,对面设影壁(已无存),门两侧连接有门房两间和倒座房六间。
第一进院东西狭长,西厢房三间,东厢房扩展成五间2层小楼“枕碧楼”。

第一进院,东半边,左为枕碧楼。
“小园蚤诵兰成赋,吾爱吾庐拓数弓。但得眼前生意满,不须万紫与千红。”
“也有三竿并两竿,闲中对此念家山。檀乐疏影出墙头,风雨潇潇户自关。”沈家本如此描写自家院落。

修缮后的枕碧楼,一层/第四部分:纪念与研究,会客厅;二层/藏书楼。
沈家本故居,第一进院北面东边的这座中西合璧式砖木结构的两层小楼,是沈家本于1905年修建的藏书楼,自题名为“枕碧楼”,是他的书房兼藏书室。楼中曾藏书5万余卷。《枕碧楼偶存稿》《枕碧楼丛书》均是由此得名,沈家本的包括《汉律摭遗》在内的许多旷世著作都是在这座楼内完成的。他的书稿《沈寄簃先生遗书》成为研究我国古代法律的重要文献。

“枕碧楼”一层是会客厅,经过修缮后,一层陈列了沈家本曾孙、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沈厚铎捐赠的部分沈家本的旧物。

这个院子里曾经政要云集,帝师陈宝琛,以及袁世凯、段祺瑞都曾到这里拜访沈家本。
修缮前的枕碧楼,拍摄于2011年5月。当时院内布满乱搭建筑,看不出枕碧楼和院子其它原有建筑的原貌。
修缮前的枕碧楼。当时的枕碧楼内,木楼梯及略带西洋风格的栏杆尚存,原来的走廊已隔成了房间。

修缮后的枕碧楼
穿过枕碧楼西侧的连廊,可以从枕碧楼后侧通过楼梯到达二层。这里曾经是沈家本读书、写作的书房。


“枕碧楼”西侧的这三间厢房曾经是沈家本次子沈承煦的居所,被改造成沈家本故居纪念馆的主堂。
沈家本故居展陈内容分四大部分,分别介绍了沈家本的生平;清末修律的基本内容;沈家本及其思想对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影响和重要意义以及后世对他的纪念与研究,用大量珍贵的图片与实物展示了沈家本风云际会的一生。

故居西墙外有一座精致的民国二层小楼,不知其来历。

第一进院西厢房,序厅/第一部分:沈家本生平。

序厅内,沈家本先生的雕像。墙上印着沈家本著述中有关法治的名言名句。厢房东西两侧分别用图片、地图、视频等方式,分五个单元记述了沈家本的青少年时代、刑曹生涯、任职地方、修订律例、斗室蠖居等生平事迹。



厢房东侧


阅读沈家本的生平事迹,仿佛触摸百年前中国法制的变革轨迹,感受近代以来的风雨历程。


浙江湖州城南编吉巷是沈家本的出生地,北京通州考试书院是沈家本考举人时的考场。



厢房西侧









1906年11月7日(公历),清廷对各部院进行了调整和任命:法部尚书为戴鸿慈,左侍郎为绍昌,右侍郎为张仁黼,大理院正卿为沈家本。同时,刑部改为法部,专任司法;大理寺改为大理院,专掌审判。当时的大理院就是近代意义上的“最高法院”,因此,沈家本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最高法院”的院长。

清末大理院模型
1906年改大理寺为大理院后,在刑部街的大理寺原址修建大理院新楼。宣统元年(1909年)开工,宣统三年(1911年)竣工。由通和洋行设计,公易洋行施工,平面为日字形,楼高三层。1950年代修建人民大会堂时拆除。

宣统二年(1910年)十二月,《大清新刑律》颁布。沈家本因修律遭到礼教派指责,辞去修订法律大臣和资政院副总裁的职务,结束近十年的修律生涯。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随后,袁世凯内阁成立,沈家本担任司法大臣。1912年2月12日,溥仪颁布退位诏书,沈家本退出政界,于枕碧楼中著书立说,完成了他最后一部著作《汉律摭遗》。


沈家本提出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律思想,他还明确了法官要独立审判,任何行政机关和个人包括皇帝都不能干涉审判,成为中国第一个提出审判独立的人。
1913年6月9日,农历端午节,沈家本在枕碧楼溘然长逝。

1913年初,沈家本在病榻上赋诗《梦中作》,念念不忘国家前途,民族民运。
梦中作
可怜破碎旧山河,
对此茫茫百感多。
漫说沐猴为项羽,
竞夸功狗是萧何。
相如白壁能完否?
范篆黄金铸几何?
处仲壮心还未已,
铁如意击唾壶歌。
第一进院倒座房,第二部分:清末修律/第三部分:影响中国法治进程。
这里用两个部分重点介绍了清末修律与沈家本对中国法治进程的影响。



在沈家本主持下,修订法律馆翻译了法、德、荷、意、日等国法律23种,又陆续译出数十种,为修律积累了丰富的参考文献。
在翻译研究外国法律的基础上,沈家本又以日本明治维新后仿照西方法律制定的新法为楷模,聘请日方专家为顾问,主持制定了《大清新刑律》《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大清商律草案》《大清民律草案》等数十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法律(草案)。


沈家本是“近代刑法之父”,最倡设中国律师制度、创设中国检察制度、现代审判制度,以及提出了改良监狱,让在押犯人学习劳动技艺等人性化主张,提出了构建现代审判制度的方案。


在沈家本等的力推下,通过改革旧律、起草新律,人权保障、罪刑法定、审判独立等现代法治的基本价值破天荒地体现在我国法律文本之中,民事、刑事分开,奴婢制,凌迟、枭首等野蛮刑罚和沿用近两千年的笞、杖、徒、流、死等传统五刑被废除,律师制、陪审制、新式监狱制度等现代司法制度得以确立,古老的中华法制缓缓打开了现代化的大门。

“有其法尤贵有其人”,沈家本极为重视近代法教育和法学研究。在他主持下,1906年,中国近代第一所全国性的法学教育学校——京师法律学堂开学。沈家本以修订法律大臣身份兼任该学堂的事务管理大臣。

1911年1月,《大清新刑律》由清廷正式颁布。虽然随着清王朝的灭亡未及实施,但沈家本主持修订的一系列新型法律,却成了后来民国政府、北洋政府立法的蓝本。从此,中国进入了近代法制史的历程。

第二进院,西配房。
第二进院正房面阔五间,东西配房各三间,接厢房、耳房各两间。第二进院正房修缮中。
第三进院正面后罩房面阔八间。东侧为两进小院,有南房三间。第三进院为沈家本故居办公区,目前没有对外开放。

第二进院,西配房:介绍孔子等中国历代法治名人。

第二进院,东配房:介绍修订法律人物。
第三进院擎天而立的皂角树,是北京市内第二高龄的皂角树,沈家本当年亲手栽种,已有百余年树龄。


“礼法之争”,是指清末变法修律过程中,以张之洞、劳乃宣为代表的礼教派与以法律修订大臣沈家本为代表的法理派围绕《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大清新刑律》等法律的修订而产生的理论争执。

“礼法之争”中站在沈家本一边的法理派人物:伍廷芳、杨度、章宗祥、金绍城。

第一进院西厢房(序厅)后身
故居在修缮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有些布局没有完全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有违故居的原貌。

沈家本故居前开辟出了一个小休闲广场,对面是金井胡同9号。

沿金井胡同向南几十米就是达智桥胡同
这片区域,除沈家本故居外,还有杨椒山祠、太原会馆、东莞会馆和龚自珍故居4处文保单位。



达智桥胡同55号院,是嵩云草堂即后来的河南会馆旧址。

达智桥印象

广安门内街道上斜街社区居委会

杨椒山祠(松筠庵)
达智桥胡同12号杨椒山祠(松筠庵)。明嘉靖时谏臣杨继盛(号椒山,1516—1555)的故居。杨为河北容城人,字仲芳,号椒山。因历数严嵩五奸十大罪,触怒严嵩,被严嵩处死。

乾隆年间,胡季堂先生主持在杨椒山故居内立祠堂。
2011年5月拍摄的杨椒山祠,当时是菜场。

杨椒山祠(松筠庵)是康有为和梁启超、谭嗣同等联合发动的公车上书事件发生地。

公车在汉代负责接待臣民上书和征召的官署名,后也代指举人进京应试。原指入京请愿或上书言事,也特指入京会试的人上书言事。公车上书是指上书言事。
公车上书,是指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康有为率梁启超等一千二百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反对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的事件。
“公车上书”提出了四项解决办法:
一、下诏鼓天下之气;
二、迁都定天下之本;
三、练兵强天下之势;
四、变法成天下之治。
康有为指出前三项还只是权益应敌之策,第四项才是立国自强的根本大计。

二百米长的达智桥胡同,照片左侧是达智桥胡同12号杨椒山祠(松筠庵),右侧是上斜街社区居委会。
谏草亭,杨椒山祠的一部分,位于校场三条。





校场头条7号,云南会馆旧址。

校场头条17号,山左会馆(即山东会馆)旧址。

校场口胡同和校场四条交叉口东北角的一座民国小楼


校场四条32号老宅们

“礼乐百年承燕翼,诗读千载荷龙光。”

校场四条
这一带留存的胡同经过了街巷整治改造促提升,光鲜了许多。胡同里的公共厕所安装了门和空调,使得居民在寒冷的冬日还能温暖如厕。但是四合院内还都是大杂院。

铁门胡同,北起西草厂街,南至骡马市大街。因有圈虎的铁栅栏得名。明朝开始称其名。
铁门胡同比较有名的地方就是清时杀人的法场,这里是当年处决戊戌六君子的地方。

铁门胡同11号的宣城会馆是施愚山(施闰章)故居,为一处四合院建筑。
施闰章(1619—1683),清初著名诗人。字尚白,一字屺云,号愚山,媲萝居士、蠖斋,晚号矩斋,后人也称施侍读,另有称施佛子。江南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顺治六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十八年举博学鸿儒,授侍讲,预修《明史》,进侍读。文章醇雅,尤工于诗,与同邑高咏等唱和,时号“宣城体”,有“燕台七子”之称,与宋琬有“南施北宋”之名,位“清初六家”之列,处“海内八大家”之中,在清初文学史上享有盛名。著有《学馀堂文集》、《试院冰渊》等。
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是施闰章的学生。蒲松龄19岁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当时的考官正是施闰章。
施愚山诗词4首
1.《燕子矶》
绝壁寒云外,孤亭落照间。
六朝流水急,终古白鸥闲。
树暗江城雨,天青吴楚山。
矶头谁把钓?向夕未知还。
2.《舟中立秋》
垂老畏闻秋,年光逐水流。
阴云沉岸草,急雨乱滩舟。
时事诗书拙,军储岭海愁。
洊饥今有岁,倚棹望西畴。
3.《至南旺》
客倦南来路,河分向北流。
明朝望乡泪,流不到江头。
4.《过湖北山家》
路回临石岸,树老出墙根。
野水合诸涧,桃花成一村。
呼鸡过篱栅,行酒尽儿孙。
老矣吾将隐,前峰恰对门。
施愚山故居院内
施愚山故居和附近几处大杂院保留至今,故居内已看不到像样的老房子,只有拆迁留下的残墙断壁,以及居民盖的违建房屋。
施愚山故居外观。照片拍摄于2019年1月6日,介绍文字整理自网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