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集贤门,国子监的大门。北京国子监与孔庙相邻,整体建筑坐北朝南。

国子监东侧的持敬门与孔庙相通

第一进院东西设有井亭,井亭建于明代,井水原为国子监师生饮用。清乾隆年间增设“辟雍”后,改为“辟雍环水”所用。现仍可为环池注水。


太学门
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又称“太学”、“国学”。古代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称为“监生”。

太学门是进入国子监主要教学区的门,由此进入国子监的第二进院落。
国子监平面整体呈南北走向的长方形,由三进大型院落组成,占地面积2万7千多平米,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排列集贤门、太学门、琉璃牌楼、辟雍殿、彝伦堂、敬一亭。主体建筑两侧有
“二厅六堂”、御碑亭、钟鼓亭等,形成传统的对称格局。
自汉代设置太学以来,“太学”就是国家最高学府的名称。

琉璃牌楼,建成于乾隆四十九年(1789年),是一座专门为教育而设立的牌楼。

琉璃牌楼正面额书“圜桥教泽”,阴面额书"学海节观",均为乾隆皇帝御笔,是中国古代崇文重教的象征。


琉璃牌楼中拱下是龙门,龙门过道中间有2块汉白玉“龙门石”,要一步迈过,象征“鲤鱼跳龙门”。


这座三间四柱七楼庑殿顶式琉璃牌楼,是北京唯一一座不属于寺院的琉璃牌楼。

乾隆皇帝要表达的,除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希望外,还有对学子的诫勉激励。


御碑亭


辟雍殿是国子监的中心建筑,建于中轴线中心一座圆形水池中央的四方高台上,是一座方型重檐攒尖顶殿宇。

乾隆皇帝之后,每逢新帝即位,都要来此做一次讲学,以示中央政府对高等教育的重视。

辟雍的复原陈列是根据乾隆皇帝修建辟雍后,于乾隆五十年(1785年)第一次“临雍讲学”时的陈设和场景复原的。



辟雍位列“北京六大宫殿之一”

辟雍殿四面开门,设台阶六级。辟雍周围环绕著长廊,四面架设精致的小桥横跨水池使殿宇与院落相通,这种建筑形制象征着天圆地方。

皇帝驾临最高学府,讲述的大概都是治国安邦、心系黎民的大道理。

罗锅槐,相传辟雍竣工时,乾隆皇帝亲临视察,见此槐形似刘墉(其绰号刘罗锅),故得名”罗锅槐“。




辟雍殿北面是彝伦堂
彝伦堂,元代名为崇文阁,明永乐年间重建并改名为彝伦堂,早年曾是皇帝讲学之处,兴建辟雍之后,则改为国子监的藏书处。
彝伦堂的建筑形式为单檐悬山顶,面阔七间,后带抱厦三间,总面积六百多平米,是国子监里最大的厅堂式建筑。
彝伦堂中门上方“彝伦堂”匾额为康熙皇帝御书。

在乾隆皇帝未建辟雍大殿之前,皇帝们都是在彝伦堂讲学,在彝伦堂正中设置宝座给皇帝。

彝伦堂前,宽广的平台,称为灵台,也叫露台,是国子监召集监生列班、集会和上大课的地方。

灵台东南角上,立有一座石刻日晷,又称“日规”,是中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间的一种仪器。该日冕建于明代。


灵台西南角上是《兰亭集序》碑

正义堂
国子监中院两侧的两排房子是当年国子监学生上课的教室,称为“东西六堂”。“东西六堂”分为东三堂、西三堂。六堂中:广业堂、崇志堂、正义堂为初级班,相当于现在的大学一年级,学期一年半;诚心堂、修道堂为中级班,二年级,学期也是一年半;率性堂为高级班,一般学期为一年,大约一共上四年。

修道堂

西三堂

绳愆厅,训导和惩戒违规师生的行政管理机构。

博士厅,这里的博士是国子监掌管教学的官员,是个官职,不同于如今的博士是个学位。博士厅是负责管理教务的部门,也是博士办公的场所。

国子监中院东西两侧的二厅六堂,构成传统的对称格局。

在东三堂开设的《中国古代科举展》,通过珍贵文物再现科举历史。


金代考试搜检



考生在贡院考试






殿试场景
殿试是科举考试的最高等级,在金碧辉煌的大殿中参加皇帝主持的考试,成为天子门生,是当时无数读书人的梦想。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遴选出的人才大多成了国家的栋梁,但各个皇朝最终还是落入腐败横行、内外交困、危机四伏的境地,最终覆灭。
1901年,传统的书院被改为学堂(如京师大学堂),1905年,读经被废止,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也被废除。
宋代私塾
复苏槐

复苏槐传说为元代国子监祭酒(校长)许衡手植。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时逢乾隆母亲六十寿诞,本已枯死的古槐突发新绿,乾隆题诗赞其瑞,后称为“复苏槐”。

敬一亭位于在彝伦堂之後,是国子监的第三进院落。

敬一亭建于明嘉靖七年(1528年),为收藏皇帝训谕碑的场所。现石碑移至乾隆石经。


敬一亭内景

“琉球学馆”原址。从明初开始,琉球(现日本冲绳县)就派学生入国子监求学。清代。国子监特设琉球学馆,以供他们读书、生活。
照片拍摄于2018年11月25日,介绍文字整理自网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