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颐和园西门外,北坞公园的南门入口处的标志碑,碑上有水稻的造型,碑前是一小块京西稻田。
北坞公园位于北京市玉泉山下,海淀区四季青镇,所在地原是北坞村,村庄拆迁,村民搬入附近的北坞嘉园。公园与周边的颐和园、玉泉山相互映衬、相得益彰,整体风格突出历史文化底蕴,又具有现代气息。
北坞公园占地711亩,分为东园和西园。东园借景颐和园、玉泉山,包含了四大景区,其中最有名的便是占地290亩的部长林;西园位于北坞嘉园北侧。

北坞公园的定位不同于郊野公园,也有别于城市公园。其设计特点为彰显历史文化底蕴又体现现代气息。
“高湖塔影”。公园湖面是历史上“高水湖”位置,湖中玉泉山的塔影,清晰可见。

高水湖东岸的仿古建筑


“双林聚贤”

远眺高水湖东岸

北坞关帝庙,海淀区文物保护单位。

北坞金山寺,原名普陀禅寺。明天顺五年(1416年)建,现占地700多平米,房屋20多间。金山寺原为佛教禅宗临济宗道场,后佛道共存,释道合流。该寺坐北朝南,共有三进。前殿原供奉道教护法神灵官和佛教护法神韦陀,大殿原供奉佛陀和十八罗汉,后殿原奉供碧霞元君。原有明天顺、正德及清光绪重修碑,今已无存。现在的金山寺是2011年3月中旬至9月底修复的,辟为玉泉民俗传统文化馆。

金山寺入口正对的天王殿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两侧是玉泉文化展室,展示周边玉泉地区的历史图片。

古寺乡情。金山寺旁,有一戏楼,是进香花会的演出舞台。百年乡俗,世代传承。

古村遗树

京西稻田
本文照片拍摄于2018年8月17日,9月24日(中秋节),10月12日(水稻刚刚收割),稻田呈现不同的色彩。

北京西郊种植水稻迄今已有600年的历史,清代经皇帝选育,示范和推广,种植渐成规模,人称京西稻。

“耤田耕织”

玉泉山下皇家稻田广逾百顷。中华以农立国,重视农业。此处雕塑为皇帝御耕图景。



北坞村昔有明代救灾船坞,又是传说中的龙王坞车之地。今日村民上楼,村址建成花园。
明代有南中北三个停泊、修理船只的地方,即船坞。中坞居中,北坞在中坞西侧。明永乐十三年,这一带发生大水灾,朝廷派船队来此救灾,长达两年之久,当时船只集中停泊在北坞、中坞和南坞,这三个地方四面高而挡风。
北坞印象

中秋节,稻子快熟了。

水稻收割完了,天地始肃。

清代京西稻主要分布于玉泉山、颐和园、圆明园、畅春园园内及周边,用乾隆皇帝命名的天下第一泉的玉泉水浇灌,为宫廷御用米。

解放初期,北京曾经有5.81万亩水稻田。进入21世纪,北京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京密引水不再供应农业灌溉,京西稻面积急剧减少。

如今的京西稻仅剩3000亩,主产于北京市西部海淀区上庄镇西马坊东马坊等地。在北坞公园、海淀公园有京西稻景观田。

同一机位,绿色(本图)与金色(后图)的对比。


同一机位,绿色(本图)与金色(后图)的对比。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



布秧
稻田里分布着六处反映农耕劳作场景的剪影式雕塑,内容取材于康熙皇帝主持绘制的《佩文斋耕织图》,这六处雕塑分别是:布秧、插秧、一耕、二耕、收割、入仓。





插秧



一耕




二耕



收割


稻谷收仓

稻谷晾晒地就在“收割”雕塑旁


自古以来,从皇帝,到百姓,见到粮食丰收,都会感到喜悦。

入仓






林溪水口

玉泉山上玉峰塔


“新庐秋韵”

“兴林寄语”

公园西门,此处可看到颐和园佛香阁。文字整理自公园介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