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年广府古城位于邯郸市东北20公里处,春秋战国已有雏形,繁荣于明清,为历代郡、府、州、县治所,城内外历史文物及遗迹众多,有弘济桥等全国重点文保单位,还是杨式、武式太极拳的发源地。

2017年2月25日,“广府古城景区”正式晋升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武禹襄故居
武禹襄故居距离东门不远,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河清(1812-1880),字禹襄,永年县广府古城人,创立武氏太极拳。

广府古城的古民居大院,较大的有南门外杨氏太极拳的创始人杨露禅故居和城内武式太极拳的创始人武禹襄故居。
离武禹襄故居不远处有一座深宅大院,无论从占地面积、建筑规模、文化品位、皇家敕封等级都比这两座大院要高出许多。这就是武禹襄二哥武汝清故居,当地人称武家大院。
广郡三武府邸,即“武家大院”,是一座传统的四进三落大型清代官邸建筑群,它是广府古城现存大型宅院中,保存最完整和规模最大的一处,具有较高的文物历史价值和艺术美学价值。
院门外的上马石

武家大院大门上有“广郡三武”扁额。所谓“广郡三武”,即此大院曾经的三个主人:武澄清、武汝清和武河清弟兄三人。

大门内
广郡三武府邸坐落于广府东大街,始建于清道光初年。是二品官员武汝清及两位兄弟为侍奉高堂老母精心设计建造的。其中大小院落十处,屋舍一百四十余间。占地面积一万一千三百二十平方米。整座大院布局规整,气势宏大。

大门院落内陈列的老马车

武家大院有大门、仪门(二门)、戏台、跨院、下院、花园、武酌堂、成启堂、丰善堂等建筑组成。
主体建筑是武氏兄弟的三个堂号,自东往西依次是“武酌堂”、“城启堂”和“丰善堂”。
建筑布局为“四道三路二进”,“四道”即大院由四座相对独立的院落组成,楼房屋舍花草树木沿南北中轴线东西对称往北延伸,房屋依次升高;“三路”是东路“武酌堂”,中路“城启堂”,西路“丰善堂”;“二进”是指坐北朝南的四座院落全部是二进院落。

《大清同治皇帝敕封永年武澄清夫妇圣旨碑》


西路院落的门楣上挂有一块巨大的木雕匾额,上书“孟光世泽”,这是同治三年皇帝为褒奖武澄清老母的在乡里办学的功德、武家对朝廷的“忠”、孩子们对老母的“孝”特赐的匾额。

中路院落的大门门楣上挂有一块匾额“得重梓里”,是清光绪二十三年,皇帝为褒奖武澄清在家乡的功德而御赐的匾额。
东路院落院门
清朝道光、咸丰年间,武氏三兄弟在其母赵太夫人的教育下,具成大家。
东路院落内的影壁
东路武河清住所
武酌堂
东路“武酌堂”是武汝清的堂号。武汝清(1803年-1887年),字酌堂,号兰畹。清道光五年(1825年)进士,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官至刑部四川员外郎,赏二品顶戴花翎,为官清廉,性情耿直,在任屡受朝廷褒奖,地方百姓口碑极好。
武禹襄原配瞿太恭人居室
武禹襄继配史太恭人居室
武禹襄居室
武河清(1812年-1880年),字禹襄,号廉泉,贡生,武氏太极拳的创始人,在兄弟三人中名气最大。他首开文人练拳之先河,创立武式太极拳,成为一代太极宗师,“太极拳”一名便是武禹襄首创。
桌子后面的金丝楠木佛楼,于2016年参加了中央电视台《我有传家宝》的节目录制。
中路“城启堂”是武家长兄武澄清的堂号。武澄清(1800年-1884年),字霁字,号秋瀛。道光十四年考中举人,曾任乐亭县教谕。咸丰二年(1852年)壬子科进士,官至河南舞阳县知县。武澄清为武氏太极拳创始人之一。



账房
账房
武家中堂客位(北面)
武家中堂客位
武家中堂客位前的影壁
西路院落,戏台。


西路“丰善堂”是武禹襄的堂号

赵太夫人居室



武毓芝(武澄清之曾孙)居室
“武家大院”不仅有宏伟的建筑,还有浓浓的“武氏文化”。在武氏家风的影响下,武氏后人名人辈出。

武敬绪(武澄清之子)居室
每座院落的厢房外设有五尺宽的廊柱、廊台,与主房的廊柱、廊台相连通,方便主人雨雪天绕院穿行。


瞻霁楼,武澄清居室。

武伊绪(武澄清之子)居室

武绳绪(武澄清之子)居室

赵太夫人居室(北面)

武澄清、武汝清兄弟二人均为进士

清代轿房内


膳房

膳房的门楣上,有一块木雕匾额“望重乡闾”,是为褒奖武汝清在家乡的功德,光绪十四年广府府郡赠予的匾额。

武家大院曾为永年县城关公社使用,这栋红房子是公社旧址。

五尺更道
武家大院每个小院之间都有五尺更道隔开,但都相互连通,方便居住在每座院落里的人往来走动。

二进厅门房

西门房

武氏世代居住的广府东大街是城内最繁华的地段,街巷纵横,店铺林立,官署棋布。武家虽历代为官,但也有自家的土地与商号买卖。武家也是广府古城最早的民族实业家。
1949年后,武家大院作为县公产被永年县人民政府接管,县政府就设在武家大院。1958年,县政府搬至临洺关后,武家大院曾被永年幼儿师范学校占据。
武家大院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观音阁,育贤街上。

仝宝廉故居(仝家大院)
仝宝廉,字酌泉,满族,自号曲梁居土,清朝举人,民国官吏,著名学者,广府古城人。生于清同治十年(1871年),卒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终年七十六岁。祖籍辽东,祖佟文瑞,字福同,生于元大德四年(1300年),卒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秋。明代时为躲避灾祸,佟家便择易同音“仝”字为姓。
光绪十六年(1890年),宝廉考中秀才,时19岁。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壬寅科举人。仝母以子荣,被光绪帝御笔亲书“乡里矜式”,以彰其德。


东厢房、家中殿、西厢房。
西厢房
东厢房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仝宝廉被选派赴日本,入早稻田大学法学系深造。学业有成,归国以政,先后担任北洋师范学校教席(即教师)、河南舞阳县知事、河南巩县知事、河北省政府主任秘书(当时省政府驻地在天津)、河北省黄河救灾委员会主任秘书等职。

家上房



宣统三年(1911年),由仝宝廉编写的文书工作经验总结《公文式》一书铅印出版发行。《公文式》一书的问世,揭开了现代文书学以专著形式传播文书工作知识的开端。《公文式》一书是中国文书学的开端,也是中国文书学诞生的标志。仝宝廉由此成为中国文书学的最初奠基人。







“福元昌号
光绪年初”

宝廉书房

家东客厅



南大街


天主教邯郸教区培育中心

天主教堂

天主教堂,古城里距离天主教堂不远处还有座基督教新教教堂。道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新教)在古城里和谐共处。





照片拍摄于2018年4月6日,介绍文字整理自网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