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奶奶庙,位于广府古城东门外,隋唐时期初具规模,数百年香火不衰,二十世纪上半叶毁于战火。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得以部分复建。


甘露寺,位于广府古城东门外,始建于北魏时期,同广府古城一样,历经沧桑,几经兴衰,至今已经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了。相传甘露寺初建时名为“百草寺”,隋炀帝三女儿南阳公主曾在此出家,寺院后来被隋炀帝御林军烧毁。唐代重建百草寺,明代又经重修,改名莲花庵。后历代多有损毁,改成甘露寺。民国时期,寺院在土匪混战中彻底被毁。
2006年起,当地企业家历时七年修建甘露寺,2014年4月25日,甘露寺建成并举行开光庆典。

天王殿

鼓楼

天王殿和大雄宝殿

地藏殿

大雄宝殿

藏经楼

藏经楼

这一带属广府镇东街村

弘济桥位于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县广府古城城东2.5公里的东桥村,距邯郸市20公里。

弘济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弘济桥所处的滏阳河段为南北流向,桥东西横跨滏阳河上,东桥村因在桥东而得名。又因其位于广府古城东,当地人也称之为“东桥”、“老东桥”。
弘济桥始建于隋代,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重修。
弘济桥为单孔双敞肩石拱桥,大券似长虹飞架,横跨在滏阳河上,其两端各肩负两个小券,造型宏伟壮观。

弘济桥,除了在明万历年间大修过一次,主要是换了望柱和护栏板,其余皆是原装原样原物。桥面起伏不平,石块都缺了楞角,完全是历尽沧桑的源态。由于常年被车辆磨压,被穿流的人流踩踏,每块石料的表面都变得很光滑。幸而所选的石料异常结实。

桥面两边各有18根方形望柱,望柱顶端刻狮、猴、桃等。
桥面两边各有17块栏板,栏板雕刻动物、花卉、民间典故。

大石料都用腰铁连接。腰铁又名铁蝴蝶,透着一种有历史感的真实和悠久。


鲨鱼化石
石料里以一种青色砂石为主,间或也有花玉石,还有海底沉积岩,还有一些古生物化石露出表面,上面有清晰可见的鲨鱼、三叶虫和蛤螺, 绝对是世上独有。



花玉石

滏阳河,水流湍急。

想起《纤夫的爱》
弘济桥是位于冀鲁豫三省的交通要道。当年,弘济桥凌烟卧波,陆路上晋商徽贾,车盖云集,水路中则津盐豫陶、峰煤邯铁,舟楫穿梭,一派清明上河图的景象。
在桥两侧边券上还有横三竖四,深达寸许的坑槽,据说是当年的纤夫拉纤绳索留下的纤痕。

大卷由18道单卷纵向排列组成,卷石间用铁束腰相连接,劵脸雕龙首、龙、凤、飞马等。
大券与小券中间刻有龙头,是蛟龙望水的浮雕。
南北栏板中部的外面刻有桥名“弘济桥”,是明朝尚书钱谦益所书,字体浑厚,苍劲有力。

大券两边对刻的二龙戏珠、飞凤、飞龙、飞马,两边尽端小券刻的缠枝花卉,更是精雕细琢、栩栩如生,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

“其功甚弘,其利甚济”,因修桥时,四面八方,捐金援人,共襄善举,因此取桥名:“弘济”。

桥东西长48.9米,宽6.82米,主券跨度为31.88米,矢高6.02米。两端的小券跨径,一为3.5米,弧矢1.6米,另一为1.9米,弧矢为1.05米。

弘济桥的大券两边各肩负两个小券,这样的桥梁设计,既保证了航运的通畅,又达到了河水上涨时可以分流的目的,同时减轻了桥的重量节省了石料,也是出于美观的考虑。

弘济桥整座桥梁全部用石块砌成,是国内为数不多的有研究价值的古代桥梁,它在结构、造型、建筑年代上与赵州桥十分相似,被称为赵州桥的姊妹篇。

弘济桥桥东是东桥古村。照片拍摄于2018年4月6日,介绍文字整理自网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