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是上海32个历史文化风貌区之一,风韵独特。

站在大仓桥上看市河
仓城作为明清时期松江府的粮仓码头,水路发达,星罗棋布着众多明、清、民国时期的民居。

徐氏当铺,老市河北岸的中山西路北侧。
老市河北岸的中山西路,路两侧的很多老宅已经搬空。
仓桥弄
仓桥弄
仓桥弄北端老宅
张氏宅
中山西路上的老宅
老市河,西面是大仓桥。
包氏宅,面向老市河。
包氏宅
历经风雨沧桑,仓城地区曾一度败落,摇摇欲坠的老宅内蜗居着大量居民,基础设施跟不上城市发展步伐。

包氏宅,北面。
随着松江老城改造工作的推进,仓城内原有约3300户居民中,大部分居民已通过房屋置换迁出。
包氏宅
据嘉庆松江府志载,永丰古街区(今松江区中山西路老街一带),明清两代皆有仓城之称。
从明朝起,仓城为漕粮重地,是松江府最大漕粮(税粮)仓储地和漕运始发地,城筑四门,米业兴旺。市河两岸,宅第、商铺鳞次栉比。漕粮启运时,漕舟云集,水运繁忙,江淮卫、兴武卫、镇海卫各漕帮数以百计船只至仓城市河排开,装载起运之场面蔚为壮观。
史载至清代中期,松江府征漕粮41万7千3百余石,半数以上贮于仓城。

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结果显示,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内现存明、清和民国时期古建筑共计128处,有颐园、杜氏雕花楼、费骅宅、葆素堂、杜氏宗祠和赵氏宅等历史建筑和大量保存较好的民居建筑,跨市河有云间第一桥、秀野桥为首的三秀桥和大仓桥等。
张氏宅(清)
在松江老城改造工程腾空的房屋中,一批具有历史传承价值的老宅被保留了下来,并逐批进行修缮维护。其余房屋,拆除后将房屋老材料、老物件保存下来,用于其他老宅维护修缮。

杜氏雕花楼(最左),毗邻着费骅宅(中间)。
费骅宅、杜氏雕花楼等8处区级文物保护建筑已完成了修复。
费骅宅,位于松江区中山西路258号。
根据远期规划,在完成了前期改造、修缮等工作后,仓城内的中山西路将改造成步行街,周边的店铺等设施也将进行统一的业态调整。届时,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将成为新的松江旅游亮点之一。
费骅(1911年—1984年),台湾政治人物,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后获美国康乃尔大学土木工程硕士学位,曾任前台湾“财政部长”,国民党第十一、十二届中央常委。他出生于松江,先居松江叶榭镇,后迁居松江城西包家桥,祖辈以耕读为务。
杜氏雕花楼,位于中山西路266号,为当地名绅杜岭梅的住宅。此楼建造于清代嘉庆年间,现在现在是松江非物质遗产传习基地。

1998年杜氏雕花楼被列为松江区文物保护单位。
松江杜氏雕花楼为晚清至民国建筑,占地约611.20平方米,建于明朝旧宅基础上。现存四进。前三进为走马楼,第一、二进为清代老楼,第三进建于民国,建成后即作为杜怡清(民国时曾任松江区长)的婚房。第四进为平房杂院。
第二棣
建筑系梁柱式结构系统,为一组较完整的清式中型民宅院落。

第三棣是整个院落的主建筑“雕花楼”。其结构为砖墙立柱、穿斗式木构架,榫卯组合,圆木柱承重;屋顶为硬山式马头山墙,小青瓦白粉墙,色调素雅,典型的江南水乡民间古宅。

独特的雕刻艺术,腰瞻枋木雕有穿枝二龙戏珠图案。
杜氏雕花楼的建筑造型和雕刻艺术均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研究价值,是松江地区绝无仅有的古代建筑雕刻之精品。
厅堂内雕梁画栋,榄窗、格扇均是用进口玻璃和蛤蜊镶嵌,栏杆、挂落、雀替、斗拱等装饰小构件,均施花卉、云纹、人物、鸟兽等精美木刻浮雕、通雕,具有很高的文物欣赏价值。
楼上有走马楼,第三棣与第四棣之间除有天井、厢房外还有一处过道口,天棚为下班顶。

其他外露的木构件和门窗隔扇,均满雕精细图案花纹,其中有些是西式图案。此楼是松江民居中西建筑装饰合一的典型。
余天成堂传统中药文化
登上第二、三棣二楼
从第二棣二楼看第三棣
当时营造雕花楼的工匠们,特别是数位雕刻匠师,他们用简练的刀法雕刻出来的人物山水、草木屋舍,栩栩如生,形象逼真。梁檩上文官谦恭、武将威严、老翁飘逸、侍女娇婷。千姿百态的花卉、重重叠嶂的山水、郁郁葱葱的树木、错落深远的背景,特别是一对木雕双龙抢珠,造型生动,让人如临其境,堪称古代建筑艺术之精品。
走马楼上是顾绣技艺摄影展示
从第三棣二楼看第四棣


从第二棣二楼看看第一棣
第四棣,有后门直通屋后的田园,很有雅意。
紫气东来
走出杜氏雕花楼。
杜氏宅,中山西路上。
杜氏宅院内
杜氏宅
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的规划区域为:沪杭铁路以北、乐都路以南、花园浜路以东、西林路以西的区域内。规划时的花园浜路,现在改名为仓汇路。
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规划为一路(中山西路)、一河(市河)、一点(水次仓关帝庙)、一单元(大仓桥北侧)、一区间(风貌区A区)。拟复建娄县牌楼、古粮仓景观、祭江亭、沿河廊棚、云间龙舟等明清建筑,移建盐铁塘上的五座元明石桥,复原明清风貌。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附近,还有清真寺、西林寺等历史遗产。
张氏宅
张氏宅,东面。
上海市松江区永丰街道仓城居民委员会
松江区永丰幼儿园,位于中山西路秀野桥西,里面有尚存的明代建筑葆素堂大厅。
葆素堂,坐北朝南,门面为五开间,约宽30米。据考为明代建筑。这里原是一组规模较大的古代住宅,据说有十埭九庭心。清代为曾任平湖知县的许嘉德(修来)住宅,现仅存这座葆素堂大厅(俗称许家厅)。堂前原来挂有“葆素堂”一匾,已毁,现在的匾是重做的。厅规模较大,结构复杂,屋顶部是使用江南特有的草架顶,斗拱繁复,交错多变,装饰华丽,梁枋饰以彩绘。现在虽然大多已褪色,但柱上卷刹仍具有气势,梁柱粗大,柱础青石雕有勒脚,十分美观,仍保持古代大厅建筑的特点。
照片拍摄于2016年2月17日下午,介绍文字整理自网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