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复兴中路1195号,位于复兴中路和陕西南路路口西南角,现在属于上海理工大学复兴路校区。面积仅50多亩的校园,拥有百年历史普鲁士风格的经典建筑群。
复兴路校园历史变迁(一),同济德文医工学堂时期(同济初创):
1907年6月3日,一位名叫埃里希·宝隆的德国医生,在白克路(后改名凤阳路)23号至25号的三幢西式楼房内,创建了德文医学堂。1908年德文医学堂改名为同济德文医学堂,又名同济,意为用现代医学造福人类。
德文医学堂为今日同济大学前身。初期的同济德文医学堂在凤阳路校址狭小,校董会于1908年另购位于辣斐德路(今复兴中路)1195号的这处地产。当年的建筑设计师是德国倍高洋行的卡尔培迪克(德国倍高洋行曾设计过外滩15号华俄道胜银行大楼,今中国外汇交易中心)。
1912年,同济德文医学堂与创办不久的同济德文工学堂合并,更名为“同济德文医工学堂”,设医、工和德文三科。到1914年,一座以普鲁士皇家机械学校为蓝本的校园基本建成,其中包括有教学楼(即现在的图书馆)、宿舍楼、实验室、健身房等,校方共花费了37万马克。
|
复兴路校园历史变迁(二),同济迁出: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进入尾声,1917年2月美国宣布与德国断交 ,不久对德宣战。上海法租界以同济医工学堂是德国的产业,为防止德国人利用该校机械制造武器为由,当众宣布解散学校,并限令师生当日离校。为此,社会各界联名致电教育部,请设法对同济学生作善后安排。教育部马上派人商议,把学校迁到吴淞镇,继续开学上课。1917年4月23日,教育部下令学堂改属华人私立学校,由华人董事会办学,直属教育部领导。同年12月,更名为私立同济医工专门学校。
1922年同济正式迁往吴淞镇。1924年05月20日,教育部批准同济医科为大学。因此,每年的5月20日定为同济大学校庆日。
1927年8月,同济由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正式接管,命名为国立同济大学,是中国最早的七所国立大学之一,原医、工两科分别更名为医学院、工学院。
复兴路校园历史变迁(三),中法国立工学院时期:
1917年复兴路校园被上海法租界当局没收后,中法两国于1920年开始在同济德文医工学堂的校址联合办学,于1921年3月10日正式宣告成立“上海中法国立通惠工商学校”。1929年,学校根据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的命令,更名为“中法国立工业专科学校”。1931年9月1日正式改为“中法国立工学院”。
中法国立工学院于1940年6月被停办,主要原因是法国政府不愿继续这一中法教育合作事业。后校园曾经是法军和日军的兵营。

复兴路校园历史变迁(四),成为上海理工大学复兴路校区:
1946年,复兴路校园校舍和设备被接收,成立“国立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简称“国立高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立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几经易名和发展,先后经历“华东工业部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上海第一机器制造工业学校”、“上海动力机器制造学校”、“上海动力机械专科学校”、“第一机械工业部上海机器制造学校”、“上海机器制造学校”等阶段。1983年,改名为“上海机械专科学校”,1996年,更名为“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1996年5月,与华东工业大学(原上海机械学院)合并,组建上海理工大学。复兴路校园最终成为上海理工大学复兴路校区。
现在的复兴路校区内是上海理工大学中英国际学院
第六学生宿舍和钟楼
钟楼是1909年建成的德式建筑,象征学院的精神——时不待人。
德文科讲堂,南面。
德文科讲堂,南面。
德文科讲堂,西面。
德文科讲堂,北面。
德文科讲堂,现在是行政楼。
德文科讲堂,建于1909年,砖木结构。原为同济德文医工学堂德文科讲堂,中法国立工学院时期为法国院长住宅。
工科讲堂,东面。
工科讲堂,一栋“凹”型的二层楼,坡形屋顶。
工科讲堂,入口处门廊连二层阳台突出檐口,成独特的弧形山墙面,带有明显的德国建筑风格,与此相应,局部屋面上有同一式样的老虎窗。建筑墙面采用清水红砖砌筑,纵向窗间墙用白色涂料粉刷,有几何图案。
工科讲堂,现在是学习资源中心(图书馆)。
工科讲堂,建于1914年,砖混结构,德国普鲁士风格。原为同济德文医工学堂工科讲堂。中法国立工学院时期为办公、教学楼。国立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时期为教学楼。
第六学生宿舍
第六学生宿舍
医预科讲堂,北面。
医预科讲堂,北面。
医预科讲堂,建于1911年,砖木结构。原为同济德文医工学堂医预科讲堂,中法国立工学院时期为中国台众蚕桑改良会办公场所。
医预科讲堂,南面。
运动场
运动场
运动场南面是餐厅
餐厅
第四学生宿舍
第四宿舍建于1917年,砖木结构,由上海绅商捐助建造。原为同济德文医工学堂第四宿舍,中法国立学院时期为学生宿舍,称为“A舍”,现为女生宿舍。
第四学生宿舍
校园里现存的同济德文医工学堂时期的老建筑还有:
第二宿舍,建于1911年,砖木结构。原为同济德文医工学堂第二宿舍,中法国力工学院和“国立高机”时期为教职工宿舍,现为男、女生宿舍。
第三宿舍,建于1914年,砖木结构。原为同济德文医工学堂第三宿舍,现为男生宿舍。
徐汇区第一中心小学,位于上海理工大学复兴路校区西面。校名是原复旦大学校长谢希德所题。
小学的东面是上海理工大学复兴路校区图书馆(原同济德文医工学堂工科讲堂)
徐汇区第一中心小学创办于1912年,上海绅商捐助创办,由前教育家杨月如先生赐名“上海市立比德初等小学校”。“比德”两字,近取当时比邻的“德文学堂”(意在对比德文,超越德文);远含“君子比德于玉”的深邃意境。“比德于玉”出自孔子儒家思想,体现了君子明德,不求一时之炫耀,潜心于纯洁的求索。学校以“比德”命名,反映了早期的育人理念。
照片拍摄于2016年2月7日(除夕)下午,介绍文字整理自网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