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汉松
化学馆
化学馆,落成于1954年2月。
数学馆
数学馆,挂牌“华东师大软件学院
潘云鹤”。
丽娃河
办公楼建于1952年,砖混结构,二层楼房,建筑面积1452平方米,建成后连接原大夏大学生物、化学实验楼用作学校行政办公楼。
办公楼的西楼
办公楼的西楼是原大夏大学化学实验楼
办公楼的西楼,砖混结构二层楼房,建筑面积758平方米,清水红砖外墙。
办公楼的东楼是原大夏大学生物实验楼,砖混结构二层楼房,建筑面积841平方米,清水红砖外墙,与化学实验楼东西并列,相距数十米,两座楼建成于抗战之前。
办公楼的东楼,现挂牌“王元化研究中心”。
王元化(1920-2008),毕业于大夏大学,著名学者、思想家、文艺理论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大夏亭
大夏亭,孔德成题字。
孔德成:字玉汝,号达生。是孔子的第77代嫡长孙。袭封31代衍圣公(最后一代衍圣公)、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台湾大学、台湾师范大学、辅仁大学、东吴大学、中兴大学教授,曾任台湾地区“考试院”院长等职。是“台湾”唯一的世袭官员,他唯一的工作就是每年在孔子诞辰纪念日,负责参加台北孔庙的祭典。
图书馆(逸夫楼)
老图书馆
老图书馆北面
档案馆
思群堂西面
思群堂始建于1946年,位于丽娃河畔,群贤堂(文史楼)旁。

思群堂,砖木结构一层,建筑面积646平方米,清水红砖外墙,有简介的线条装饰,主入口饰四棵多立克柱。
1944年冬,日军进犯黔南,大夏大学三迁赤水,校董会第一任董事长兼校长王伯群因迁校劳累成疾,于同年12月逝世于重庆。
日本投降后,大夏师生于1946年夏由赤水迁回阔别八年的上海,并在原校址复课。为纪念已故校长王伯群,在丽娃河畔修建“思群堂”。
大夏大学是1924年由因学潮从厦门大学脱离出来的部分教师、学生在上海发起创办的一所私立大学。大夏以“自强不息”为校训,倡导“苦教、苦干、苦学的”三苦精神。马君武、王伯群、欧元怀先后担任大夏大学校长。
丽娃河畔,这栋白色的3层欧式小楼是校内最古老的建筑—原大夏大学群贤堂,又称文史楼。
群贤堂在这里接纳了一大批的文人学士,为今后华师大的思想修养奠定了基础。吕思勉、施蛰存、王元化、许杰、徐中玉、钱谷融等一大批人文科学的泰斗都曾在这里执教。鲁迅也曾在文史楼的二楼平台发表过演讲。这为群贤堂的学术气氛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大夏大学曾被誉为“东方的哥伦比亚大学”
,知名校友:郭沫若、田汉、徐志摩。
大夏大学共办学27年,先后就读的学生近20000名,完成学业毕业者6000余人。
解放以后,1952年秋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大夏大学文、理科相关院系被并入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在大夏大学中山北路校址上与光华大学相关院系建立华东师大时,由大夏大学移交给华东师大的校舍,共计建筑面积17606平米。
老匾额上的“群贤堂”展示了一种历史的积淀
群贤堂,1930年8月建成,钢混框架结构三层,面阔21米,进深6米,建筑面积3643平方米;入口门廊通高两层,以并列四根爱奥尼克柱支撑。
群贤堂立面对称,竖五段布局,中间和两边凸出。
群贤堂方形门窗,窗间和转角皆有方形壁柱。
群贤堂北面
群贤堂平顶设栏杆式女儿墙,檐口有多层线脚;银灰水泥墙面。
群贤堂
体育馆
华夏路,代表组成华东师范大学的光华大学和大夏大学。

光华大学创办于1925年。当时上海圣约翰大学及附中师生,为声援五卅运动,与校方激烈冲突,集体宣誓离校后创办了中国人自己的大学——私立光华大学。光华大学以“培养高尚人格,激发国家观念”为宗旨,提倡“读书运动与爱国运动并进”。胡适、钱钟书、徐志摩、潘光旦、罗隆基、王造时、章乃器等著名学者执教。
光华大学建校26载,曾入校就读的学生共14000余人,毕业生总计4000余人,为国家培养了许多人才。知名校友:周有光、钱钟书、吕思勉、汪道涵、周而复、赵家璧、储安平等。光华大学校址几经变迁,其中1927-1937年位于大西路的旧校址,今为东华大学延安西路校区。

华东师范大学校徽
1. 标志以“华”、“东”两字以及校树“水杉”作为基础造型元素。
2. “华”、“东”在寓意“华东师范大学”的同时另含深意;
“华”:该校前身大夏大学、光华大学校名中均有华夏之意,旨在继承;
“东”:中国东部,世界东方之意。
3. “水杉”形象的融入,寓意“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4. 标志以汉字作造型元素,立意凸显东方属性,寓意弘扬东方文明。
照片拍摄于2015年10月3日下午,介绍文字整理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