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交界坝桥
元末,张士诚建郡平江(苏州)后,为便于在南浔驻军囤粮,以运河通津桥为中心,建南浔城,于元至正十六年(1356)开工,次年落成。便民桥为南面的水城门,筑东西两座交界坝桥,均为平石桥,与镇区为界。桥南为南浔镇区,桥北为南浔城区。东交界坝桥跨司前港口,为东南面的城壕;西交界坝桥跨城壕口,为西南面的城壕。清道光二十年(1840)重建,同治四年(1865)修。一九九一年重建。
坝桥西望
坝桥回望
湖笔的故乡在湖州南浔区善琏镇
广惠桥,广惠桥位于镇丝业会馆附近,横跨南市河,相传元末张士诚起义后到此占广惠宫为行宫,桥在广惠宫前,故得名,因张士诚为无末农民起义领袖,此桥又称张王庙桥。
广惠桥为单孔石拱。其始建年代已失考,清嘉庆五年(1800年)重修。同治五年(1866年)重建。桥长18米,宽3.3,拱矢高13米,上下各有踏步24级,拱卷石采用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法。
1989年3月,广惠桥被列为湖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广惠宫,是南浔镇知名的道观,俗称张王庙,始建于北宋英宗治平年间,距今已有900多年历史,建观历史长于建镇历史。广惠宫也曾称三清殿。本为祠山神庙。据镇志载,广惠宫“宋时止一殿,奉祠山神像”,“为道流香火之所”。尽管数百年来其构建布局几经“调整”,但主体仍是祠山大帝行宫。广惠宫于2003年上半年重建,是南浔古镇一处道教建筑遗存。
南浔辑里湖丝馆,南浔辑里湖丝馆是进中西合璧式建筑,占地950平方米。历史上为南浔商会,由南浔商会会长梅屐中等人于1926年发起建造,解放后一直是南浔镇政府所在地,1998年10月镇政府搬迁,作为南浔史馆。2010年上半年改建为南浔辑里湖丝馆。该馆共分五个展厅,通过大量详实的历史资料和实物实景,配以多媒体声光影像技术,全面展示了南浔与世博的历史渊源和南浔文化。
南浔辑里湖丝馆(南浔商会旧址),为三进中西合壁建筑风格的建筑物。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左右,现为湖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前进为五开间门厅、二进为会议大厅。三进为中式木结构二层楼房、木质廊柱花窗。
南宋时期,南浔因地处“水陆冲要之地”,已是“耕桑之富,甲于浙右”,“市井繁阜”,分为了七巷。自明中叶以来,南浔镇更是有了“都会”之称,城市化程度相当之高。明万历至清中叶,因蚕丝业的兴起和商品经济发展,当地经济空前繁荣,及至清末民初已成为全国蚕丝贸易中心。
民谚有“湖州一个城,不及南浔半个镇”之说。南浔由此一跃成为江浙雄镇,富豪达数百家,民间按其财力多寡,冠之以“四象、八牛、七十二狗”的形象称号。南浔商帮是中国近代最大的丝商群体。
所谓“四象、八牛、七十二狗”者,皆资本雄厚,或自为丝通事,或有近亲为丝通事者。财产达千万两白银以上者称之曰“象”。五百万两以上不过千万者,称之曰“牛”,其在一百万两白银以上不达五百万者则譬之曰“狗”。南浔“四象八牛”之说,属于民间说法,根本无正规的统计和详细记载,七十二金狗仅仅是泛制指。“四象八牛”之说,反映南浔自南宋淳年(1252)建镇,浔溪、南林、设镇官、南浔,耕桑以富,行商坐贾荟萃,为江南雄镇。
四象之首:刘镛;四象其二:张颂贤;四象其三:庞云曾;四象其四:顾福昌。
鸦片战争之后,上海开辟为通商口岸。南浔人把握住了这一历史机遇。当时南浔通过上海出口的生丝总量占全国一半以上,成为我国近代丝绸工业的发源地。
南浔出产的“辑里湖丝”,在1851年伦敦首届世界博览会上荣获金奖,是国内首个获得国际大奖的民族工业品牌。鼎盛时期,南浔人拥有的财产总额高达8000万两白银,相当于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
实力雄厚的南浔商帮还在上海这个东方大都会留下了辉煌的足迹,如著名的十六铺码头、百乐门舞厅、证券物品交易所、国际饭店等都是由南浔人修建或参股建设。
追忆了南浔的旧日繁华,就不难想象镇上那些中西合璧的豪宅从何而来了。正是因为先人们在华洋杂处的世界里增长了见识,积累了财富,才使得南浔古镇青出于蓝胜于蓝,从小家碧玉变身成为贵阁千金。
顾丰盛丝行
南浔四象最后一位顾福昌,是上海早期的丝通事,南浔丝商中在上海发迹最早的商家。他购入了当时上海滩上唯一的外洋轮船码头,在上海北苏州河路、南浔南西街华家弄北首,南西街泰安桥堍陶家弄西及西大街竹行弄东等处建有大住宅,“顾丰盛”之称由此而来。顾家三代顾联承投资七十万两白银建设了著名的上海百乐门舞厅。
南市河东岸是刘氏梯号
南市河(浔溪)
曹仁虎《浔溪竹枝词》诗云:“港汊纵横尽水乡,菱歌隐隐起回塘。清风明月何曾改,依旧双虹跨水长。”
董载昌《浔溪竹枝词》说:“市楼灯火映波红,十字中分处处通。一水盈盈不得雨,郎家明月妾清风。”
兴福桥

刘氏求恕里
求恕里,是嘉业堂藏书楼主人刘承干于1930年所建别墅。刘承干在上海储书之所名“求恕斋”,南浔别墅称“求恕里”。1920年刘承干建嘉业堂藏书楼。
求恕里属于典型中西合璧的建筑,整个结构是以门房、甬道、西洋门楼、卷门、庭院和独立的楼厅相结合的。
烟雨南浔
远望南市河东岸
张石铭旧宅,位于湖州市南浔镇南西街,又称懿德堂,面临南市河(浔溪),坐西朝东,建于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是清末民初张钧衡(字石铭)的私家住宅。
1989年3月,张家懿德堂被列为湖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南浔张氏旧宅建筑群被国务院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石铭旧宅”系江南罕见的基本保持明清历史旧貌的豪门巨宅之一,是一座中西合璧式楼群的经典建筑。整个大宅由典型的江南传统建筑格局和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欧建筑群组成。
张石铭旧宅,占地面积6500平方米,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规模宏大、雕刻精美、建筑风格中西合璧,巧妙结合,反映了主人在十九世纪未与西方在经济、文化、艺术中的联系与沟通。
张石铭旧宅有五落四进和中、西式楼房244间。整座大宅坐西朝东,分为南、北、中三部分,其中一部分为晚清中式建筑,其余为西欧巴洛克风格建筑。
张石铭(1871年-1927年),名钧衡,字石铭,又称适园主人,浙江省湖州南浔人,系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举人,酷爱收藏古籍、金石碑刻和奇石,为南浔清末民初四大藏书家之一。他不仅是中国早期从事外贸的儒商巨富,还是近代著名收藏家。他的旧居风格独特,结构恢弘,工艺精湛,众多精美生动的木雕、砖雕、石雕以及从法国进口的玻璃雕(蓝晶刻花玻璃),堪称“四绝”。

张石铭是南浔四象(头等巨富)之一张颂贤之长孙,国民党元老张静江堂兄。张颂贤以经营辑里湖丝和盐业发家。因经营恒和丝行出名,人称张家为张恒和。1887年,张石铭的父亲张宝庆去世,1892年,祖父张颂贤去世,1903年,张钧衡与叔父张宝善(张静江父亲)分家,张石铭在分家后继承的祖业包括丝绸、盐业,以及上海慎大钱庄、东南信托公司和一些房地产。不过他并不亲自经营,而是热衷于收藏字画、金石、碑刻、奇石、书籍(超过十万卷),是杭州西泠印社的发起人和赞助人,并与吴昌硕、毛福庵等文人名士过从甚密。1894年(光绪二十年),张石铭还在乡试中考中举人。
轿厅
前进院为二合院,二三进院为三合院,前进院二合院有轿厅,面阔四间,和轿厅相连的是一座砖碉如意门楼。
砖碉如意门楼门额刻有吴昌硕所书“世德作求”四字,意在世世代代以德为求,这是张氏望族的家训。门楼四周雕有“群仙祝寿”等图案,雕刻采用镂刻手法,层次分明、富立体感。
与门楼相对的是正厅懿德堂,悬挂着清末状元南通张謇所书“懿德堂”堂匾。“懿”是对妇女的尊称,古代女子多德便曰“懿”,因张石铭幼年丧父,家中事务全由母亲操持,为表示对母亲的尊敬和孝心所以取了这个名字。
正厅上有一副抱柱联,上联是“罗浮括仓神仙所宅”,意指他家的房子很豪华富丽,象瑶池仙境一样;下联是“图书金石作述之林”,是说主人的爱好,藏书、金石、碑刻、书画等等,无不涉猎。
懿德堂面阔三间,高大宽敞,厅后有屏门,需要时全部打开。
大宅气势宏伟,富丽典雅,风格独待,结构恢宏、工艺精湛、建筑精华,被称为“江南第一民宅”。
老宅内庭院深深,回廊曲折,楼层错落。
花厅,康有为所书”以适其志“匾额。
二进一厅二厢,称“小姐楼”,亦称“女厅”。
雕砖门楼,有吴淦书匾额“竹苞松茂”四字。
女厅楼上供女眷居住,楼下为女主人接待理事之用。
楼厅装修极为精致,扇窗装有法国进口的彩色花玻璃,以蓝色为主。玻璃上的图案包括花卉、农作物、瓜果等。这些玻璃是法国道姆的产品,当地传说玻璃是以一两黄金一块买来的。
女厅集石雕、砖雕、木雕、玻璃雕(蓝晶刻花玻璃)于一体,堪称“四绝”。
三进天井中有一傲立似鹰的英德石,称“鹰石”或“英石”,为南浔三大奇石之一,石峰仅高一米许,造型酷似一只苍鹰展翅奋飞,形象生动,动态逼真,为江南罕见的石中珍品。
三进厢房粉墙上嵌有硬木漏明窗,雕有芭蕉叶图案,故称芭蕉厅。该厅平时为家人休闲品茶聚谈之处。
芭蕉厅,是从前张家用餐的地方。因为芭蕉代表四季长青,所以也叫美人蕉。芭蕉厅两边和门前走廊上的芭蕉叶状扶栏,线条灵动,韵味独特。据说芭蕉叶上的水珠原用宝石镶嵌而成。
石库墙门、封火山墙、青石板路、花岗台阶,尽现江南古建筑的传统特色;多立克柱子、罗马券柱式门楼、豪华富丽的西洋舞厅、法国路易时期的铁花扶栏体现着十八世纪西欧巴洛克建筑风格。整座建筑在构建、材料、形式上,乃至局部、细节处都彰显出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当年的南浔富商们把丝绸运到欧洲,把当时欧洲时尚的建筑材料、生活用品运回国内,同时把欧洲文明的思想、理念、生活方式带回封闭的中国。
第四进的西洋楼底层大厅是一个设有更衣间、化妆间的豪华舞厅,地砖及油画均从法国进口,墙面屋顶由红色砖瓦砌筑。从壁炉、玻璃刻花到克林斯铁柱等,均体现欧洲十八世纪建筑风格。

楼前有一天井,载有二棵广玉兰,树龄已有200多年。
旧宅各进两边有避弄(也称备弄),前后贯通。即有通风之用,也为安全通道,民间称太平通道。
红砖雕砌的西洋门楼
舞厅中的西式壁炉及乡村风景的油画地砖,整个装饰无不体现出欧洲十八世纪的建筑装饰风格。

西洋舞厅
在张氏旧宅,中式厅堂里铺设着当年从法国进口的马赛克地砖,悬吊着西洋画装饰的天花板;而巴洛克风格的建筑物上却镶嵌着中国传统的花卉雕刻。
大宅内厅、堂、楼、厢、轩各具风情,数以千计的砖雕、石雕、木雕、玻璃雕精美绝伦。这种高度“混搭”的装潢艺术并没有让人感觉杂乱无章,整体上显得气韵和谐、超凡脱俗。
张石铭旧宅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建筑文化,建筑以明清传统建筑为主,兼有欧式建筑风格,是一座中西合璧的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建筑和文化价值。其建筑规模,装修豪华和经典在江南一带实属罕见。
择是居,系张石铭的书斋。“择是居”匾额由吴昌硕题写,柱上悬挂着清末东阁大学士陆润庠手书的抱柱联。室内陈列着吴昌硕临《石鼓文》条屏。
五进,为后花园、碑廊;碑廊。自一九九八年八月动工,至一九九九年四月中中旬完工,碑廊中共镶嵌自东晋王羲之至清代何焯等数十位我国书坛名家墨宝碑刻八十七方。
若在后花院观望,西洋建筑完全藏在白墙黑瓦之后。
张氏旧宅西南角出口
在南浔,这些富商的豪宅院墙高大,但是大宅院的入口均简洁而朴素,都是普通民居的格局。这也是这些江南巨商们低调、不事张扬的行事作风所在。

万古桥,紧邻张氏旧宅西南角出口。
万古桥,此处向西是小莲庄和嘉业藏书楼。
河边驳岸
通利桥
通利桥
蒋家桥
蒋家桥
左面,通利桥,右面,蒋家桥。
转到南市河东岸南东街
照片拍摄于2015年10月1日,介绍文字整理自网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