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澜堂。大门外的这两块石头,是慈禧令人从香山移到这里的,是为了发泄对光绪搞维新变法的仇视,示意顽石尚有母子之情,责骂光绪忘恩负义而不及顽石。
玉澜堂,始建于乾隆年间,在清漪园时是乾隆帝的书堂。光绪年间重修,被作为光绪皇帝的寝宫。正门玉澜门,采用了中国传统四合院住宅建筑中王府大门的形式
(殿式门),面阔3间,坐北朝南,柱高3.47米。
光绪御笔
颐和园宫庭区的“内寝”部分以乐寿堂为中心,包括玉澜堂、宜云馆等几组大型四合院建筑群和德和园、寿膳房等娱乐及生活辅助建筑,是帝后起居活动的区域。
乾隆时期,这里仅为帝后游园时休息饮宴的场所,属于苑林区的一部分。
重修颐和园后,玉澜堂改为皇帝的寝宫,宜芸馆改为皇后的寝宫,乐寿堂改为慈禧太后的寝宫,此处成为宫廷区的“内寝”。“内寝”部分属居住建筑,故采用北京传统四合院住宅的修建形式,各个院落按帝、后的礼制级别,在建筑布局和尺度设计上不相雷同。全部建筑用游廊联接成为一个整体。
玉澜堂正殿,面阔3间,外带东、西耳房各2间。
正殿玉澜堂明间外檐匾额“玉澜堂”
,语出晋代诗人陆机的诗句“玉泉涌微澜”。
玉澜堂正殿内外的2副楹联“渚香细裛莲须雨,晓色轻团竹岭烟”及“曙色渐分双阙下,漏声遥在百花中”,形象地点染出玉澜堂烟雨朦朦、荷香细细、水光浸晓、曙色映阶的迷人景观。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帝囚居于此,2座穿堂配殿内横砌一道砖墙,封闭了东、西出口,清雅宜人的书堂从此变为凄苦的牢笼。
“曙色渐分双阙下,漏声遥在百花中”
玉澜堂内景,光绪办公地,西北间是光绪的卧室。
正殿内陈设大都是乾隆时制品,御案后紫檀木屏风很有特色,画面立体感很强,宝座、御案、香几等均为浅色沉香木和深色紫檀木制做,极为珍贵。东暖阁是早膳室,西暖阁为寝宫。
东配殿“霞芬室”
玉澜堂的东配殿霞芬室、西配殿藕香榭均为面阔5间的硬山顶穿堂殿、
东配殿“霞芬室”前后檐
“障殿帘垂花外雨,埽廊帚借竹梢风”和“窗竹影摇书案上,山泉声入砚池中”
的楹联,展现的是一派帘外细雨润花、和风拂竹、室内泉声竹影、墨香满案的美景。
玉澜堂院外,东配殿霞芬室的东面(后檐)。
霞芬室后檐 “窗竹影摇书案上,山泉声入砚池中” 的楹联。
“和风清穆”,慈禧皇太后御笔。
慈禧17岁入宫时,别说写字,认字都认不全。咸丰皇帝两大爱好:美女、书法。慈禧先靠美貌这一样特长吸引了咸丰皇帝的注意。之后慈禧“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苦练书法,阅读古书,时常跟咸丰皇帝切磋技艺,到22岁平步青云成为懿贵妃,真应了那句话“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到了咸丰六年(1856年),咸丰寄情声色,疏于国事,许多奏折的批阅都是由咸丰皇帝口授,慈禧代笔批阅奏折,从此开启了她对权力的欲望之门,为她后来权倾一方、垂帘听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窗竹影摇书案上
山泉声入砚池中
西配殿“藕香榭”
西配殿“藕香榭”
藕香榭前后檐
“玉瑟瑶琴倚天半,金钟大镛和云门”“台榭参差金碧里,烟霞舒卷画图中”的楹联,则将玉瑟瑶琴、金钟大镛共鸣的天外之音,与烟云缭绕、金砖碧瓦的如画仙境,共同呈现在世人眼前。
玉澜堂院外,西配殿“藕香榭”临水的西面(后檐)。
藕香榭后檐
“台榭参差金碧里,烟霞舒卷画图中”的楹联,
西配殿“藕香榭”后檐匾额“日月澄晖”。慈禧皇太后御笔
烟霞舒卷画图中
玉澜堂大门旁的廊头画
玉澜门内,玉澜堂庭院。
玉澜堂院内廊头画

正殿玉澜堂北面(后檐),当年为禁闭光绪皇帝,砌上了砖墙。
憋屈的光绪,天下尽归皇帝,皇帝又能如何。
玉澜堂后面的庭院正中,是用北太湖石叠起的2座假山,院西临湖建有夕佳楼,其名出自陶渊明《饮酒》诗中“山气日夕佳”句,意为观赏夕阳佳景之楼。
夕佳楼坐西朝东,为2层硬山顶。檐、柱间的几副匾联“隔叶晚莺藏谷口,唼花雏鸭聚塘坳”、“锦绣春明花富贵,琅玕画静竹平安”、
“凤生闾阖春来早,月到蓬莱夜未中”、“雨晴九陌铺江练,岚嫩千峰叠海涛”,生动地描绘了此处当时莺啼鸭鸣、花竹扶摇、水澄山清、皓月当空的迷人晚景。
“隔叶晚莺藏谷口,唼花雏鸭聚塘坳”
夕佳楼楼式的建筑在平面上突出于院墙之外,立面上高出于平房之上,既便于远眺,又打破了沿湖建筑群体的平板单调感,突出了万寿山东部建筑群体轮廓线的起伏。
照片中二层楼为玉澜堂院外,后院夕佳楼临湖的西面(后檐)。

“丹楼暎日",光绪御笔。
玉澜堂院外,夕佳楼临水的西面。
雨晴九陌铺江练
岚嫩千峰叠海涛
玉澜堂后面的庭院
院外东面是德和园大戏楼。1月拍摄。

7月拍摄
玉澜堂后面的庭院连着宜芸门,是宜芸馆庭院。
宜芸门
宜芸门位于玉澜堂北侧,是宜芸馆建筑群的入口,为垂花门,上题宜芸门。
“宜芸门”,光绪御笔。
宜芸馆,始建于乾隆年间(1736-1795),光绪时(1875-1908)重修。宜芸馆在清漪园时为乾隆帝的书库,颐和园时为光绪帝的皇后隆裕在园中的寝宫。它与玉澜堂建筑群相连,按布局可视为玉澜堂的后院。由宜芸门、宜芸馆、近西轩、道存斋及游廊组成,庭院稍小于玉澜堂。
宜芸馆位于光绪皇帝居住的玉澜堂北侧,东临德和园,西边靠近慈禧居住的乐寿堂。这座大院落的正殿由前五间和后三间组成,共有八间房,前后有门,室内宽敞,有精美的落地雕花隔扇,布局典雅富丽。东西配殿各有五间,也都有前后门。

绕砌苔痕初染碧,隔帘花气静闻香
正殿宜芸馆坐北朝南,面阔5间,明间悬有“宜芸馆”蝙蝠式匾,勾连搭式屋顶,前面硬山后面悬山。正殿内西暖阁设有“凤床”。东配殿道存斋与西配殿近西轩均面阔5间,均为硬山顶。1979年,因为游人拥挤,正殿中间拆成通道,门窗改为大槅扇门可随时摘下安上。
殿内家具均系珍品,用宝石、竹丝镶嵌,拼出图。东配房称道存斋,西配房名近西轩。
宜芸门南侧廊后檐白粉墙上,东、西各嵌有5块乾隆帝所临名家墨刻石,原藏于惠山园内,重建时移此。
《续博物志》:“芸香辟纸鱼蠹,故藏书台称芸台。”芸是一种香草,可以防书中蛀虫,宜芸馆原是藏书之处,所以有这名称。
宜芸馆在乾隆清漪园时的陈设相当精雅。宜芸馆内陈设的布局是:室内正中安设宝座、地平、五屏照背,落地罩内面南设楠柏木包厢床、香几、书案、顶柜、绣墩、案、挂屏、插屏镜、自鸣钟、等物。几、案上放置书册、玉版。东间罩内设佛龛,供铜胎、玉胎佛像、佛经。前有香炉、香盘、欢门幡。配殿道存斋、近西轩内设有楠柏木包厢床、香几、书桌、如意椅、案、琴桌、冠架、顶柜、插屏、挂屏、字画等物。
光绪颐和园时,宜芸馆作为光绪皇后的寝宫,由于建筑功能和主人身份的不同,陈设的布置有了很大变化。其中光绪皇后的宝座使用了较为少见的“百宝嵌”工艺,小巧精致,极为富丽。1932~1958年,院内房屋出租,陈设收存。1979年,古建维修后,室内仅陈放家具。1992年,根据清漪园时的陈设档案布置陈设,整组院内陈列文物100余件。
宜芸馆东配殿道存斋
按照宫廷制度,皇帝与皇后并不同居一室。光绪在选皇后时,本来并未看中隆裕,而是被慈禧逼婚包办的。隆裕少才,容貌也很一般,光绪与她的感情并不融洽。光绪是慈禧的外甥,隆裕则是慈禧的侄女。在光绪与慈禧发生冲突时,隆裕一直紧跟慈禧。光绪被囚,隆裕仍自由自在地当皇后。
宜芸馆东配殿道存斋,面阔5间,硬山顶。
1908年10月光绪病故,第二天慈禧也死去。慈禧临死前指定由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继位,指定醇亲王载沣为摄政王,断了隆裕继承慈禧垂帘听政之权的念想。隆裕成为皇太后。三年之后,“辛亥革命”成功,由隆裕下了逊位诏书,从此结束了清朝200多年的统治,也结束了中国的封建王朝。两年后隆裕死去,时年46岁。
宜芸馆东配殿道存斋,西面(前檐)楹联“绿竹成阴环曲径,朱阑倒影入清池”
宜芸馆院外,东配殿道存斋东面(后檐)的匾额、楹联。
慈禧皇太后御笔
新绿瓜畦趁雨锄
宜芸馆西配殿近西轩,面阔5间,硬山顶。
宜芸馆西配殿近西轩,东面(前檐)楹联“千条嫩柳垂青琐,百啭流莺入建章”。

宜芸馆院外,宜芸馆西配殿近西轩的西面(后檐),站在水木自亲殿前探海神灯下拍摄。
近西轩西面匾额。
慈禧皇太后御笔。
彩云宝树琼田晓
仙露琪花碧涧香
宜芸馆后檐,宜芸馆后院落。
宜芸馆后通往乐寿堂的庭院是一处过度性的空间,院落的北部紧贴山脚,光绪十九年添建了北院门(后改成3间的穿堂殿)和游廊,光绪二十年添建了乐寿堂东垂花门。这里东通德和园,西接乐寿堂,北倚万寿山,南临昆明湖,是交通线的交叉点与中轴线的转折点。由于游廊的串通联系,玉澜堂、宜芸馆、乐寿堂与德和园之间不必经露天即可往来,游廊随地形起伏,局部作成叠落廊形式。
照片拍摄于2015年1月至7月,介绍文字整理自网络和颐和园网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