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木自亲殿是乐寿堂的宫门,大殿南面临昆明湖,门前一座青石造雕栏码头,是慈禧太后从水路出入颐和园上下船的地方。

水木自亲殿门前两丈多高,顶部呈半圆形的灯架,叫做“探海神灯”,上面可悬气灯,供慈禧晚间游湖照明之用。
水木自亲坐北朝南,卷棚歇山,面阔五间,前后穿堂。临湖驳岸装有汉白玉雕栏,雕栏粉墙弄影于碧波之上,与山影相衬,明净妩媚,别具风情。

水木自亲殿。慈禧由水路入园时,在这里下船直接进入乐寿堂大院。
1908年8月,清政府开通了颐和园水木自亲至西苑(中南海)来薰风门东配殿的电话专线,专供慈禧太后、光绪皇帝使用,使颐和园成为当时中国政治、军事及外交指挥中心。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皇家御用电话专线。

慈禧太后晚年,常住颐和园,这里成了慈禧太后日常办工、休息娱乐和会见外国公使的地点,是中国真正的权力中心。主管洋务和外交事务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成了外务部,也在颐和园墙外设立了分支机构——外务部公所。
为了请示汇报方便,1902年,自东城东堂子胡同的外务部至颐和园架设专用电话线,线路全长24公里,由外务部和步兵统领衙门共同出资,由璞尔生的“电铃公司”承包建设。当时北京还没有官办的电话局,只有璞尔生的“电铃公司”在经营北京的电话业务。
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皇帝被长期软禁在中南海瀛台,慈禧太后为及时了解光绪皇帝动向,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七月自颐和园水木自亲殿至中南海瀛台来薰风门东配殿,安设电话专线。此专线是为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专用的电话线。1908年11月,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撒手人寰,这条电话专线的作用也随之告终。
水木自亲殿内
2005年,原北京网通公司(现北京联通)经过历史考证,与颐和园合作,在水木自亲殿开辟了“皇家电话专线展”长设展览,向人们展示了清朝最高统治者对先进通信手段从观望、徘徊到接受的过程。
从水木自亲宫门进入,就到达了乐寿堂前开阔的主庭院,院中点缀着一块巨大的山石青芝岫,成为宫门内的照壁。
青芝岫北面,乾隆时期的军机大臣汪由敦题刻。
正殿乐寿堂,依山傍水,坐北朝南,面阔5间,殿前檐明间悬挂“乐寿堂”匾。
堂内是一副自嘘德政的楹联“亿载诒谋德超千古,两朝敷政泽洽九垠”。乐寿堂内共悬有10余块匾,多为祝福取吉之意,如“慈晖懿祉”、“画图金碧”、“云榭风廊”、“阆风凌霄”、“太液云凝”、“春波画舫”、“烟霞舒卷”、“万寿无疆”、“宜芬散馥”、“三岛风和”、“惠蔼和风”、“三秀华芙”等等。
乐寿堂始建于乾隆年间,清漪园时是一座佛堂,为2层,面阔7间,明间向南凸出5间,朝北凸出3间,以加大进深。内部两旁作成仙楼,楼下是书斋,楼上供佛,形制与紫禁城内宁寿宫的乐寿堂相同。
乐寿堂在光绪十二年重建之后,是慈禧太后的寝宫。改为现在平面呈“十”字型的单层建筑,屋顶采用了前后勾连搭的处理,使整个建筑并不显得体量过巨。
乐寿堂在宜芸馆的西北面,是“内寝”建筑的主体,为一组前后2进,左右各有跨院的大型四合院落,院中以低矮的游廊联接各建筑物,分划庭院空间。整个院落由水木自亲宫门、乐寿堂、后罩殿、东西配殿、东西跨院、游廊及值房等组成。
乐寿堂前对称陈列着铜鹿、铜鹤与铜花瓶,这是取“鹿、鹤、瓶”的谐音,寓意“六合太平”(六合即东、南、西、北、上、下六个方向)。
铜鹿
铜鹤
铜花瓶
乐寿堂外西墙上的彩画
乐寿堂后檐
乐寿堂东配殿,东面匾额“润壁怀山”。
光绪御笔
乐寿堂东配殿,西面匾额“舒华布实”。
乐寿堂正殿前东、西侧各有配殿5间,悬挂蝙蝠式匾,东配殿东曰“润壁怀山”、西曰“舒华布实”,西配殿东曰“仁以山悦”、西曰“景福来并”。两配殿北面各有耳房2间。
永寿斋,位于乐寿堂的东跨院,慈禧太后宠信的太监李莲英曾在此居住,故俗称总管院。建筑为一独立院落,由永寿斋正殿、前殿、东配殿、耳房及东面跨院组成。院西墙有垂花门与乐寿堂院相通。这组建筑修建于光绪十七年,为乐寿堂主体建筑的辅助生活用房。
院南面有八角屏门,迎面为永寿斋前殿,前殿后是永寿斋正殿。
永寿斋正殿,坐北朝南,勾连搭双卷硬山屋顶。正殿东侧有一座硬山顶配殿,配殿前有一眼水井。殿东另有一小跨院,内建硬山顶正殿5间,坐东朝西。殿南、北各有耳房2间。
乐寿堂西配殿,东曰“仁以山悦”、西曰“景福来并”。
光绪御笔

乐寿堂西配殿,西曰“景福来并”。
光绪御笔
乐寿堂西配殿东面廊头画
游廊中的廊头画

跨院临湖的什锦花窗
水木自亲殿的两侧各有一条长长的白粉墙,墙上装饰着形状各异的什锦玻璃灯窗,透过各式窗框南望,是一幅幅各具风致的湖景画面。
乐寿堂西跨院,西跨院北面是扬仁风,一座非常幽雅的小花园,小院南面入口邻邀月门。
扬仁风院门形似满月。院东墙有垂花门与乐寿堂相通。
扬仁风院内有一“凹”形的荷池,朱栏沿池曲折,粉墙依山宛转,随山势起伏布置假山叠石,酷似江南园林景色。清漪园时,院中水池北面还有一座大殿“乐安和”。乐安和面阔5间,后出抱厦,两侧和后部有夹层的仙楼,道光年间被拆毁后迄未恢复。

扬仁风院中北端最高处坐落着一座小殿——扬仁风。殿名出自《晋书·袁宏传》:袁宏被派往某地作官,谢安赠扇送别,袁宏机敏地表示自当奉扬仁风,抚慰百姓,不负厚望。
扬仁风院内景
扬仁风院外
扬仁风坐北朝南,歇山顶,柱高2.99米。小殿建筑形制为扇面形,被称为扇面殿,其漏窗以及殿内的宝座、香几、宫灯等均为扇面形,殿前地面也用汉白玉嵌砌成扇骨形,极为别致。远远望去,扬仁风就好似一把似开欲合的折扇,妙趣横生。
颐和园东宫门,拍摄于2015年8月20日(农历七月初七)早上。
七夕节花坛
照片拍摄于2015年1月至8月,介绍文字整理自网络和颐和园网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