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前山西部景点,
清晏舫、寄澜堂、荇桥、小西泠岛、五圣祠、迎旭楼、澄怀阁、北船坞。
清晏舫俗称石舫,在长廊西端湖边,是一条大石船,寓“海清河晏”之意,是颐和园唯一带有西洋风格的建筑。它的前身是明朝圆静寺的放生台。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修清漪园时,改台为船,更名为“石舫”。石舫长36米,用大理石雕刻堆砌而成。船身上建有两层船楼,船底花砖铺地,窗户为彩色玻璃,顶部砖雕装饰。下雨时,落在船顶的雨水通过四角的空心柱子,由船身的四个龙头口排入湖中。
舫上舱楼原为古建筑形式。英法联军入侵时,舫上的中式舱楼被焚毁。光绪十九年(1893年),按慈禧意图,仿翔凤火轮式样,改为西式舱楼,舱楼配以彩色玻璃,窗船侧加了两个机轮,两层船舫各有大镜。细雨蒙蒙之时,慈禧坐在镜前,一面品茗,一面欣赏镜中雨景。
石舫用巨大的石块雕砌而成。两层舱楼系木结构,但都油饰成大理石纹样。顶部用砖雕装饰,精巧华丽。
清晏舫全长36米,分前、中、后舱,后舱为2层。清晏舫南北向坐落,船头向北,船尾高翘。2层,共16间房。舫上洋式楼房,绘有西洋彩画。南、北各接抱厦1间。
北面船头抱厦2层处为平台,船尾抱厦通2层。1层南4间和2层北4间有彩色花玻璃窗,其余为拱形窗。2层坐凳外侧有美人靠。舫的北侧有一座穿堂门。
寄澜堂,位于颐和园前山西侧,紧邻石舫,位于颐和园石舫以东,“荇桥”东南,“西四所”以西。是一座四合院式临水建筑。
因寄澜堂紧邻石舫,靠近石舫小码头,因此是登临石舫,倚岸泊船的码头附属建筑物。乾隆皇帝乘船游览昆明湖后在此停泊休憩。
寄澜堂是寄澜堂院落的主体建筑物,其面阔3间,坐北朝南,建筑面积约为100平方米,建筑南面临湖,前檐探水,下以水柱支撑。堂东有游廊相连,上有什锦窗。寄澜堂园内还有三间东房,西侧有三间北房。正殿两山相连11间游廊。建筑面积约为61平方米。
寄澜堂始建于乾隆年间,当时的位置就是现在颐和园内寄澜堂的位置。光绪十七年(1891年)重修,民国年间重修寄澜堂木桥。目前所见的是光绪年间的制式和遗物。
寄澜堂北门,门外是荇桥。
荇桥,桥两端各有一座4柱3楼冲天牌楼。牌楼为1992年11月复建。
荇桥东牌楼,东面题额“蔚翠”。
荇桥东牌楼,西面题额“霏香”。
荇桥
荇桥位于石舫北侧,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修,是一座三孔石桥。桥以水中荇藻命名。桥亭面阔3间,重檐攒尖方顶。花岗岩石桥基,亭柱下脚各有石狮2个。
荇桥西岸是小西泠岛
荇桥
荇桥,东西向跨越万字河,桥东南是寄澜堂,桥东北(照片中左侧)是临河殿。
荇桥以西有一个条状小岛,名为小西泠,它与万寿山西麓隔岸夹峙,形成一条万字小河。

碧桃
五圣祠
五圣祠紧接荇桥的西桥翅,在小西泠岛南端。调门临水而设,内有前后两殿,前殿有两配殿。正殿内原祀山神、土地、花神、药王、龙王五圣。现神像已毁。
迎旭楼,位于小西泠岛上五圣祠北面,始建于光绪年间,是一座坐西朝东的2层楼房,周围有嵌什锦窗灯的花墙。门外,就是荇桥的西桥翅。建筑上、下共6间,前后有廊,左右各有3间配房。楼西北有房3间硬山顶西房。
迎旭楼,2层匾额“迎旭楼”,下有联“玉砌朱阑不雨亦润,池台金碧倒影斜阳”。

迎旭楼,1层有联“丽藻星铺雕文锦褥,揄扬盛美宴集横汾”。
迎旭楼
澄怀阁,位于小西泠岛上迎旭楼北侧,始建于乾隆年间,原名水周堂,光绪时改建为澄怀阁,是一座2层小楼。
澄怀阁西面临水,北接什锦窗砖墙,西南有硬山顶西房5间。
澄怀阁2层匾额“澄怀阁”,下有联“水木清华平分谶润,坐揽风月高处胜寒”。1层有联“歌咏升平觞游曲水,池帘夕敞岫幌宵寒”。
万字河
清漪园时万字河两岸是一处摹仿江南形式的镇集市肆,称为西所买卖街,也称小苏洲街。买卖街开设有集彩斋、鸣佩斋、日升号、瑞生号、天章号、致和斋、蕙兰轩、百味馆、天露店、万馥楼(前有牌坊)、益佛号、集锦楼、淑芳号、泰和馆、裕丰当等铺面房。其中有拍子42座等,另有水柱亭一座。
光绪年间重修颐和园时没有原样恢复西所买卖街,而是改建成园林建筑,但保留了江南水乡的风貌。万字河东岸挂匾“新华书店”的建筑是原清漪园集粮店遗址。
隔岸观(澄怀)阁
小西泠岛上
宛转桥,位于小西泠岛东北端,朱红木栏石桥,桥面七折,俗名“九曲桥”。
宛转桥北面是北船坞
北船坞,西面是界湖桥。
北船坞
位于小西泠岛的北面,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修,是颐和园内最大的船坞,也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木结构船坞。北船坞共3座,面阔40间,坐北朝南。勾连搭悬山顶。
北船坞东边紧邻一院落,院东有东房5间,北有正房3间,东北有正房6间,西北有正房3间,院西有东房3间。

北船坞、宿云檐城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