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前山东部景点,
意迟云在、无尽意轩、养云轩、福荫轩、含新亭、荟亭。

意迟云在,位于写秋轩的东侧,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修。
意迟云在是一座敞厅式的建筑,轩面阔3间,坐北朝南。面南悬“意迟云在”匾。
意迟云在
意迟云在
“意迟云在”彩绘

无尽意轩,位于意迟云在的西南面,与千峰彩翠遥遥相对。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修。无尽意轩前临荷池,绕以曲垣,极为幽静。入口为垂花门。
正殿无尽意轩,硬山顶,面阔5间,坐北朝南。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年初秋,他与朋友驾一叶小舟,来到黄冈赤壁下的长江中赏月游玩,一轮明月映于波平浪静的江面,送爽的清风徐徐吹来,茫茫白露布满大江,水光山色与中天夜月相辉映,主客对酌于舟中,酒酣耳热后和着凄怆的洞箫声扣舷而歌,而后又从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中引出客人思古之幽伤和对人生如寄的慨叹,由感情的抒发进而激发了对自然和人生哲理的畅达。
“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赋中写道:那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如果不是我应有的东西,虽说是一丝一毫也不拿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与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它,听到的便是声音,眼睛看它,看到的便是色彩,得到它没有人禁止,享用它没有竭尽,这是大自然的无穷宝藏,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
“无尽意轩”就是取苏轼赋中其意而命名的。
无尽意轩配殿
正殿的东、西侧各有配殿3间。
无尽意轩院落垂花门出口
从东、西配殿至垂花门各有抄手廊7间。

养云轩,位于乐寿堂以西,排云殿以东,长廊以北,自成院落。
养云轩,始建于乾隆年间。院落分为前后两进,中以宇墙相隔。前院内东、西房各3间,硬山顶。正殿养云轩坐落在后院,坐北朝南,硬山顶。殿东、西各有硬山顶耳房2间。养云轩东配殿名随香,西配殿名含绿。正殿的东、西各有5间转角廊与配殿相连。
养云轩意为“养蓄云气之轩”,是颐和园中现存不多的乾隆时期的建筑,是随慈禧来园时嫔纪、命妇、格格的休息之所。慈禧的女画师缪素筠曾住于此。
养云轩大门似钟形,作六角形状,极为别致。门上方锩刻石额“川泳云飞”。
外侧刻有楹联“天外是银河烟波宛转,云中开翠幄香雨霏微”。
内侧刻有楹联“群玉为峰楼台移海上,众香是国花木秀人寰。”,为乾隆手书。
养云轩门前有莲塘,俗称葫芦湖,上架一孔汉白玉石拱桥。过桥即是长廊。
养云轩东侧有1座三孔石拱桥
这座石拱桥上有叠石洞穴及天桥通往乐寿堂的西花园扬仁风。
福荫轩东侧的叠石洞穴
福荫轩,位于养云轩北侧。始建于乾隆年间,原名餐秀亭,为2层楼式的建筑。光绪十七年,改建成一层“舒卷”式建筑,更名福荫轩。
福荫轩坐北朝南,面阔3间,周围有廊。
福荫轩。
曲线形槛墙,轩的东、西面各有3间曲廊,将山石和福荫轩连接起来。
福荫轩西侧的叠石洞穴
含新亭西面的太湖石
含新亭,位于养云轩东北、福荫轩东南。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年间重新修葺。含新亭坐北朝南,重檐六角攒尖顶,东、北、西三面有太湖石。周围散布着一些从畅春园移来的山石。
含新亭是一座六角重檐的攒尖小亭,亭前用青石筑起层层垒垒的台阶,仔细观看,可发现个别突立的山石上.还较完整地保存着乾隆皇帝亲笔题写的含新亭的诗刻。
含新亭始建于乾隆年间,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年间重建。
含新的意思,解释为包含新的景象,也可用乾隆皇帝的诗作注解:“万物含新亭亦含”,“春来无物不含新”。从乾隆皇帝以含新亭为题所作的十余首诗篇中得知,清漪园时代的含新亭内充满了“蚍蜉启户蠛蜂飞,符甲青青细草菲”的勃勃生机和冬去春来时“漫惜飞花减故林,且看接叶密新阴”的盎然春意。
如今含新亭附近松柏成林,林间散落着几处用假山垒起的独立山峰,附近岩石上有“翠岫”、“小有趣”等钤有慈禧太后印章的题字。
榆叶梅盛开
荟亭,位于含新亭的东北侧,建于光绪年间,是一座六角双环式的别致小亭。
荟亭是万寿山东部一座很有特色的点景,建筑在景福阁西面的山顶上。其结构非常巧妙别致,是由两个六方形的攒尖亭连环组合在一起,远望如同两个小蘑菇生长在四周繁茂青葱的树木之中。
荟亭,荟是草木茂盛的意思,建筑的字面含义与其周围的自然环境相互融合。作为欣赏对象,荟亭具有优雅的景观效果,无论从何种角度观赏,荟亭那俊俏的形体和富有变化的轮廓线都能给人以愉悦和新奇的美感。作为观景建筑,荟亭取用四面敞开的亭式造型,可将周围的风景尽数摄入画面之中,为享受湖山景色提供了极佳的视点。荟亭居高临下,可近瞰山下四时恒青的郁郁松柏,远眺云影天光、岚容水态。
荟亭前眺望昆明湖
美人梅
照片拍摄于2015年3月下旬至6月,介绍文字整理自颐和园网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