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0年(咸丰十年)10月18日,那一天,北京刮着大风,英法联军闯进了清漪园,一把大火烧了这座辉煌的皇家园林。150多年过去了,今日颐和园中仍然可以找到当年那场大火的痕迹。
颐和园万寿山山脊以北俗称后山,山北有后溪河,现称后湖。后山后湖景区不过五百亩,约为全园面积的十分之一。区域虽小,却有一种清幽邃静的园林境界。在光绪十二年(1886)重建的时候因为国库空虚,只修了前山部分,而并没有修复后山建筑,至今,在后山仍然有许多遗址可寻。
赅春园宫门,里面是清可轩遗址展。
赅春园宫门,是赅春园这组建筑群中仅存的建筑实体。该建筑面宽三间,前后廊,八檩卷棚硬山过垄脊屋面,绘金线苏式彩画。前后檐均没有倒挂楣子和座凳楣子装修,金步装修残存上下槛及横披窗。金柱间上架部分有天花支条的痕迹。虽然该建筑的油饰彩画剥落,外观已经十分破旧,但大木构架完好并无明显歪闪,台明石及青石踏跺都完好无损。1996年颐和园管理处曾经对该宫门进行过整修。
颐和园,在乾隆时期前叫“清漪园”,那时候,万寿山后山有著名的“三小园”,即构虚轩、绮望轩和赅春园。三小园中,属赅春园最有特色。
赅春园遗址位于构虚轩南侧、四大部洲西部,原为清漪园中著名的园中之园,占地面积500余平方米,由赅春园、味闲斋两组独立院落组成。
赅春园和味闲斋建于1752年,位于后山后御路西段路南的坡地上,是并列相连的两处院落,赅春园居东,味闲斋居西。这两处院落由一段游廊相连接,成为不可分隔的整体,它们在清漪园时期都是乾隆皇帝的书屋。1860年此园被英法联军焚毁,今仅存建筑残基和一座钟亭。


御路南侧,赅春园宫门对面的亭子。
图中清可轩址即为赅春园遗址,在后山构虚轩遗址西南。倚望轩遗址在构虚轩遗址正西偏北。
赅春园
本图来自网络,感谢提供者。
赅春园院中的蕴真赏惬、竹籞、清可轩、香岩室、留云等建筑景观,充分利用了万寿山后山西部天然的岩石沟壑,因地制宜,依山就势而建且步步递高,风格独特,景色绮丽,尤以满壁的岩石镌刻著名。乾隆帝非常喜爱这座园林,以其御制诗中“春意此间赅”的诗意,命名此园为“赅春园”。
赅春园、味闲斋之间的西桃花沟上,横跨一座四方攒尖顶小亭—钟亭(今存基址)。
赅春园东边建有一座面阔2间的小巧敞厅—竹籞,竹籞内原设梅花竹三屏文塌,幽雅玲珑,深为乾隆所爱。竹籞和钟亭均以爬山廊与蕴真赏惬殿相连。
蕴真赏惬殿位于赅春园内2层山地上,面阔3间,是园中的主体建筑。此殿有爬山廊与上面的香嵒室相接。
香嵒室乃是依岩所筑的一个洞室,洞内陈设石桌,供奉石佛,洞壁满刻乾隆诗文。
香嵒室西部的山腰上,仿南京永济寺内悬阁倚壁建有留云阁,阁阔2间,其旁山岩上镌有十八罗汉与释迦牟尼石像。阁迤东建爬山廊,廊接“翠壁一房清可乐”的清可轩。轩乃三楹,以满壁巉岩为后墙,上镌数十首乾隆描写清可轩的诗句。正中镌有乾隆帝手书的“清可轩”三个大字。

清可轩是乾隆最喜爱的一处景观,乾隆帝每次游后山必在此休憩,“山阴或不来,来必憩斯轩。四季皆致佳,九夏尤宜盘。入户心目爽,据床衣袂寒。峭石为墙壁,青青滋兰荪。钟气旱犹润,况甫雨倾盆。泐崖多擘窠,个个垂珠痕。”
钟亭遗址,在赅春园和味闲斋之间,有抄手游廊与两座院落相连,东面是赅春园,西面是味闲斋。钟亭坐落在虎皮石砌筑的高台之上,高度与东侧的竹籞对称。从遗址平面分布推断该亭是周围廊双柱四角亭,《清漪园后山图》上可以看出该亭子的屋面形式为四角攒尖形式。
如今遗存的钟亭门楼下是通往后溪河的西桃花沟水道。山坡上遍植桃树,春天桃花盛开。
味闲斋遗址
味闲斋院落内的主体建筑是正殿味闲斋,殿坐南朝北,面阔5间,前接抱厦3间。殿南有净房1间。院落北墙中部有垂花门1座。
赅春园内的其它建筑遗迹蕴真赏惬、清可轩、留云室等皆在赅春园宫门后的山峦沟壑之上,未开放区域内。
站在赅春园、味闲斋的遗址上,设想着当时建筑的风采,为前辈大师们神奇的构思和高超的技艺所倾倒。这是一处个性突出、鲜见先例的园中之园。

悦欣庄遗址,位于味闲斋遗址西侧,始建于乾隆年间,是一座独立的小院,院内有南房3间。院门为绿色圆光门,院墙为图案别致的花墙。
构虚轩遗址
构虚轩遗址在西桃花沟底澄碧亭遗址平台东面的小山上。
构虚轩主要建筑包括构虚轩、静佳斋和袖岚书屋。构虚轩以蹬道下通袖岚书屋,轩西北以折廊随山势下达静佳斋。
图中的绘芳堂已复建,在苏州街景区内。构虚轩、静佳斋和袖岚书屋还是废墟。
袖岚书屋遗址
静佳斋遗址
从前皇帝读书的地方,如今一片的荒凉。
构虚轩遗址
构虚轩遗址,位于须弥灵境西北侧由人工堆起的山峦上,始建于乾隆年间,咸丰十年(1860年)被毁,今只存建筑基址。此处地势高敞,四望皆景。主体建筑构虚轩是一座坐东面西的3层高阁,重檐9开间,居高临下,四面皆景。东有四大部洲巍峨壮丽,北有苏州街小桥流水,西南赅春园、味闲斋错落有致,西北绮望轩、看云起时隔河相望。
乾隆帝在御制诗中对构虚轩轩名的由来以及此地的状貌和视野都有描绘:“峰顶芸轩四望舒,天光物色总如如。斯时点笔欲成句,会以无形构以虚。崇岭降且止,别冈势复抬。北瞻极空阔,南眺耸崔嵬。漫惜三春远,应知万景该。兴言何以构,原是自虚来。”
如今绘芳堂周边的金粟山、八角亭等全部新建。构虚轩及秀岚书屋、静佳斋只剩遗址。
殿轩遗址,墙基柱础,历历在目,断壁残垣,树木拱然。叠石假山,气势不凡。
隔着浓密的杂书从,可远望到苏州街和四大部洲。
构虚轩遗址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唐代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到处疯长的杂树,破坏着遗址。
构虚轩遗址上远望四大部洲
构虚轩以蹬道下通袖岚书屋
蹬道
绮望轩遗址
澄碧亭遗址,在西桃花沟底。现只遗存平台,从山上流入西桃花沟的水流通过亭下涵洞流入后湖。
绮望轩遗址,在澄碧亭遗址平台西面小山顶上。
绮望轩位于后溪河西部第一个峡口的南岸,原为万寿山后山又一处别致的“园中之园”。建筑群三面环山,北面临水,轩内有石洞通下后溪河岸。主体建筑为轩南的2层小楼——停霭楼,东、西有2个八角小亭,四周环有64间游廊,庭院中有用灰瓦砌筑的花墙。
图中,留存明显遗迹的有,绮望轩北侧临水码头,两侧向上的八字蹬道,蹬道下面的山洞“隐仙洞”,绮望轩仅存基址。
绮望轩的南面石洞入口
绮望轩是帝后当年出入后山的落脚处,南面有假山如屏风,正中搭一山洞门,出去即是御路,往东南百步许到味闲斋、赅春园,向西下山能去宿云檐或半壁桥。
绮望轩的南面石洞出口。
绮望轩遗址,位于后山西部山脚下,后湖旁,构造巧妙。即使是今天,走进这一片已经成为遗址的园中,仍可发现那种移步换景的山水之美。
油松,300多年的古树。
遗址上没有见到文物说明牌。
后溪河西段南岸是绮望轩遗址
1860年那场大火之后,后山金碧辉煌的建筑再也没能恢复原样。
绮望轩遗址,依山傍水优雅宁静。向东不远是苏州街西端。
绮望轩北侧是城关式临水码头,码头依山势座南面北,大青条石驳岸,对岸是看云起时。
绮望轩这组建筑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建在假山石堆之上、异峰怪石之间,与对岸的“看云起时” 隔水相望。这两组建筑夹峙在后溪河的南、北两岸,互为对景。
“看云起时”遗址。可以辨认出原来也是对称的皇家园林布局,它同样建在人工堆砌的山石之上,由两座用游廊连接的四方亭构成。仔细观察可见对面原亭子和游廊存留的础石和石蹬。
咸丰十年(1860年)年,绮望轩和看云起时全部建筑毁于英法联军之火,现基址上遗存殿基、花式瓦墙、石洞及汉白玉雕栏板。
绮望轩正殿遗址
绮望轩由一轩一楼一斋四亭和六十四间连接这些建筑的游廊所组成,都建在假山堆石之上。主体建筑绮望轩和今天颐和园里见到的南湖岛上的涵虚堂非常像,是高建在近临后湖的假山石洞之上的一座轩堂。轩前左右八字石阶下达洞口,洞口临湖围以汉白玉石栏杆,洞口镌乾隆御笔亲书“蕴奇积翠”四字。此组建筑于1860年10月18日被英法联军焚毁,现尚存大量假山石,地基也保存相对完整,原码头及乾隆御笔亲书石刻对联尚在原处。
绮望轩正殿遗址
荡然无存的地面建筑,只留下部分地基,地基上的石础,墙壁的痕迹。
从绮望轩北侧临水码头登岸后可以有两种入园的办法,其一就是沿着两侧的八字蹬道向上,走到绮望轩的北门,或者就是钻进蹬道下面的一个神秘的山洞“隐仙洞”,沿着山洞内的隧道走进园内,出口就在绮望轩两侧。
据载,乾隆在颐和园经常由水木自亲码头登船,泛舟昆明湖,穿玉带桥,过耕织图,最后经半壁桥驰入后湖峡谷,停泊在绮望轩码头。上岸回头便见到对岸的“坐看云起时”。所谓“山阳放舟山阴泊”就是他对自己航程的真实记录。

“看云起时”遗址
1860年至今,150多年过去,遗址石缝中突兀地长出了杂树,破坏着遗址的存续。这样国家重点保护的皇家园林如此疏于保护。
两侧的八字蹬道向上,可走到绮望轩的北门。
码头西侧八字形的石阶蹬道
码头上的山洞“隐仙洞”,山洞内左右两个出口通往绮望轩两侧。
洞口石券门上镌乾隆御笔亲书“蕴奇积翠”四字匾额,意为山有奇观,水如碧玉。
萝迳因幽偏得趣
从绮望轩向西沿湖边小径直通林彪桥和半壁桥,探幽寻胜,别有趣味。
林彪桥,半壁桥,远处是西堤北端的界湖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