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5年10月到1997年5月,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筹资对朗润园进行了全面的修缮和增建。2001年,北京大学又对朗润园主岛的土山岗阜进行了整修,季羡林先生在上面题字“朗润园”。

从朗润园东南的连接镜春园与朗润园的石桥进入朗润园。如今的朗润园是朗润湖围起的小岛,有东南和西面两座石桥。
朗润园位于鸣鹤园、镜春园之北,万泉河之南。初为圆明园附园,称春和园。清嘉庆年间赐乾隆十七子永璘,因永璘封庆王,俗称庆王园。咸丰年间,转赐恭亲王奕訢,始名朗润园。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奕奕訢故,园收归内务府,曾做内阁、军机处会议之所。宣统年间,隆裕皇太后赐贝勒载涛。及至民国初年,徐世昌以租用为名拆毁鸣鹤园,这就引起了紫禁城小朝廷的戒心,深怕附近诸园再遭同样厄运,遂又把朗润园赏给了奕譞第七子(奕诒嗣子)载涛作为私产。载涛正是朗润园合并为校园之前的最后一个园主。
1920年,朗润园由燕京大学购入,1952年随燕京大学并入北京大学,至今保存基本完整。但今日朗润园范围与清代有很大变化。
自从东北界内滨湖一带的高楼(第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公寓和北招待所)兴建以来,古园之内,仍有不少旧建筑保留下来。当然,这里所谓“旧建筑”,也都是清朝末叶所陆续修造的。那时朗润园有东西两门,东门斜对今成府街西口,西门在园之西北隅,出门有石平桥跨小河,过桥向西,便是直通蔚秀园的大道。光绪末年在颐和园向那拉氏奏事的诸大臣前来朗润园会议,就是经由这个西门出入的。现在这东西两门,都已改建。东门内原有一条石甬道,已经划归材料场用地。西门外的石平桥,也已经拆掉,连痕迹也不见了。

“断桥残雪”石牌坊,来自圆明园,如今伫立于北大朗润园的一座石桥前。

2013年12月,北京大学在朗润园环境整治和修复改造过程中,比较完整地发现了“断桥残雪”等遗存遗迹。“断桥残雪”等石刻构件性质为北京大学校园内的圆明园流散石构件,与北京大学校园现有的众多圆明园流散石构件性质相同。
“断桥残雪”等石刻构件被发现后,北大对“断桥残雪”等遗存遗迹进行了妥善修复和发现地原址恢复工作。

“断桥残雪”石牌坊南面。
坊楣上书有“断桥残雪”四字,上方还有“乾隆御书”四字的印。
南面对联“杨柳似含烟幕历,楼台仍积玉嵯峨。”(历字上边有“四”字)。

石牌坊南面

坊楣上“断桥残雪”四字,上方还有“乾隆御书”四字的印。

南面上联“杨柳似含烟羃历”(历字上边有“四”字)。

南面下联“楼台仍积玉嵯峨”。并有一枝梅花,和“乾隆御书”四字的印。

“断桥残雪”石牌坊北面。
坊阴刻有乾隆御制诗,“在昔桥头密雪铺,举头见额忆西湖。春巡几度曾来往,乃识西湖此不殊。癸未孟冬月御题。”
两边对联“连村画景张横幅,著树梅花丛野(?)。”

石牌坊北面
坊阴刻有乾隆御制诗“在昔桥头密雪铺,举头见额忆西湖。春巡几度曾来往,乃识西湖此不殊。癸未孟冬月。”
北面上联“连村画景张横幅”。
北面下联“著树梅花丛野(?)”。并有一枝梅花,和“乾隆御书”四字的印。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1995年10月至1997年5月,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筹资对朗润园进行了全面的修缮和增建。工程告竣以后,北京大学特意立碑以纪其事。由学界泰斗侯仁之先生与考古系张辛教授合撰《重修朗润园记》,追忆往昔历史,叙述修复原委,实为叙写朗润园历史的简洁文字。碑文由张辛教授书丹于石碑之上。这块新立石碑现在立于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致福轩前。致福轩为当年恭亲王的起居之处,匾额“致福轩”三字为咸丰皇帝御笔亲题。


利荣森楼
利荣森(1915年——2007年),著名收藏家,曾任香港利园国际酒店有限公司董事长。



万众楼
2001年,在台湾同胞万众先生的资助下,在朗润园主体建筑以东修建了万众苑,以万众楼为中心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庭院。苑内全部采用中国古典庭院式宝顶建筑,整个院落以恢复朗润园古建园林为主要风格,所有建筑游廊连接,环境优美,为燕园又增添了一处美景。取名“万众苑”,一是为了铭谢万众先生慷慨义举,二是取“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之义。事后,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欣然命笔,撰写《万众苑记》一文以记其事。并将全文铭刻于碑,立于万众楼前。

万众楼

万众楼东侧小山

站在小山上看万众楼

冬日朗润湖



朗润园154号

朗润园154号
秋日朗润湖,湖中有野鸭。
朗润园中建筑
朗润园

朗润园西面的石平桥,桥西是镜春院83号,北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 “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中心”。

在镜春院83号东面,看朗润园西面的这座石平桥。

照片拍摄于2014年9月24日、30日、10月12日、2015年1月27日,介绍文字多汇编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