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宗桥又名北沙河桥、沙河北大桥。位于昌平城南10公里、沙河镇北0.5公里,跨北沙河水(温榆河),与横跨南沙河水上的“安济桥”相对,相距2.5公里。朝宗桥为七孔石桥。全长130米,宽13.3米,中间高7.5米,七孔联拱结构,桥两旁有石栏柱53对。
朝宗桥,东邻京藏高速路。
朝宗桥,地扼京师通往塞外要道咽喉,亦为明代帝后前往天寿寺山谒陵朝宗祭祖的必由之路,现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
朝宗桥,东南侧不远处有巩华城,是明代帝王行宫,也是当时的驻兵之所,用以守卫京师北门。
桥的西南是朝宗桥公园
朝宗之称,始见《诗经》:“洒彼流水,朝宗于海。”把江河入海比喻为诸侯朝见天子。明代,每年入京朝见的蒙、满、维吾尔、回、藏等少数民族官员,都须经桥入京,因此,沙河北桥就以“朝宗”命名。
朝宗桥,曾与丰台卢沟桥、通州八里桥齐名,旧时一同被称为拱卫京城的“京畿三桥”。这些留存的古桥中,卢沟桥已成观赏桥,只通行非机动车;八里桥限高2.5米,可通行轿车;唯有这朝宗桥,依然每日承载着包括重型卡车在内的滚滚车流的重压。
朝宗桥,两侧的石栏柱见证了历史上走过古桥的队伍:
出京谒陵祭祖北巡的明朝帝后大臣;
浩浩荡荡攻入北京的李自成农民起义军;
赴盛京(今沈阳)东巡祭祖的清朝皇帝;
1900年进犯北京的八国联军;
1937年7月进攻北平的日本侵略军;
1948年12月1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占昌平、南口、沙河,昌平全境解放。之后,高唱凯歌的解放军将士,踏过朝宗桥,直奔德胜门,包围北平。
昌平区沙河镇位于燕山山脉山前平原区,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镇,因温榆河上游支流南沙河、北沙河在此交汇而得名。沙河镇,南距德胜门19公里,北距昌平卫星城3公里,京包铁路和北京至八达岭的高速公路穿镇而过。
朝宗桥,桥下北沙河。北沙河又有东沙河、南沙河两个支流。在南沙河与北沙河交汇处的小镇为沙河镇,明代称沙河店,清代后改成沙河镇。明朝正统年间(1436年—1449年),拨专款建石拱桥,在南北沙河上营建石桥二座,南沙河上称安济桥,北沙河上称朝宗桥,两桥可曰姐妹桥。1937年7月侵华日军炮轰朝宗桥,至今还留有痕迹。
后来安济桥因年久结构损坏,建高速公路时被拆除,原址建起钢筋水泥大桥。而朝宗桥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侵蚀、洪水冲击,依旧坚固如初。高速公路建在朝宗桥的东侧,西侧的辅路还在使用朝宗桥。从明朝、清朝、民国时期到今天,朝宗桥被多次维护修理过。
桥正中间的拱形桥洞上有一个龙头。
朝宗桥,桥下的北沙河发源于北京昌平关沟山上,沙河的下游叫温榆河,流入海河进入渤海。现在已是一沟死水。
一沟死水的北沙河
以上照片摄于2013年9月21日。
以下照片摄于2013年10月2日。
大桥北端东侧有明万历四年(1576)立的螭首方座汉白玉石碑一座,通高4.08米,宽1.1米,厚0.39米,立有明万历四年石碑1通,正反面碑额正背俱篆书“大明”二字,碑身镌刻大字“朝宗桥”。
照片中是位于桥东侧石栏柱,靠近桥北端,左数第2座望柱,曾受到汽车严重撞击,已断裂。国人鲁莽的威力堪比日军的炮弹。
夕阳下的古桥与紧邻的京藏高速公路。 本集介绍文字部分摘自网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