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叶鑫:挂车山寻刘开墓

(2020-04-06 23:04:40)
标签:

桐城

刘开墓

刘孟涂

挂车山

刘开

分类: 老桐城山水人文
叶鑫:挂车山寻刘开墓

  “片石干何事,风霆怒有神。几行留疑识,半面卧沙尘。摧折因文字,模糊认汉秦。可怜苔藓迹,埋没旧时人。”
  刘开的这首《断碑》诗,是以断碑作为文学意象,抒发其命运多舛和才华埋没的胸中块垒,还是其寻访古迹,写景状物的真实表述呢?
  我想应该是两者兼有吧!他实地寻墓看碑,我是确信的。因为桐城派作家注重考据,他们不只是在典籍里皓首穷经,也喜欢现场考察调查。刘开的老师姚鼐徜徉山水登皋舒啸时,不是对泰山的古长城、媚笔泉边的垂云泮、披雪瀑的宋人题刻都有所考证么?
  刘开与他老师一样,写家乡孔城、歧岭、麻山、小龙尖的诗文,也对一些历史地理、名胜古迹进行了实地踏勘。有趣的是,他在游学浙江时,过一古墓,上前寻访,竟然发现碑上的文字是“宋处士刘开墓”。同名同姓,着实让他神伤了一回。

叶鑫:挂车山寻刘开墓
《刘孟涂集 · 断碑》书影

  刘开在亳州修志时,疾发而卒,不惑之年早逝,却为药都亳州留下了城市宣传的千古名句:“小黄城外芍药花,十里五里生朝霞。花前花后皆人家,家家种花如桑麻。”
  如今,亳州的芍药年年岁岁花相似,而刘开墓却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能不说是一件遗憾的事情。
  刘开在亳州时,寓居佛寺,身体不适,卧床不起,竟指着塔刹说,今夜月白风清时,他就要走了。一语成谶,夜半时分,刘开溘然长逝。史料记载的这个细节颇有戏剧性,有关他生前的记载也到此戞然而止,而他身后的葬地,史料上却难以查阅。
  “可怜苔藓迹,埋没旧时人”。亳州有人说,刘开葬于亳州东郊芍花丛中,其墓碑上有“桐城刘开之墓”几个文字,现在已经看不到墓和碑了。桐城民间也有刘开葬于枞阳或孔城之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难辨真伪。 
  虽然“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而我却相信刘开是葬在老家桐城的。“惟桑与梓,必恭敬止”,刘开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然而穷困一生,天不假年,故乡的一抔黄土,才是他身后宁静的港湾和理想的归宿。
  大凡对未知的历史,人们往往都有探秘的好奇心,力求考证而还原真实。我也不例外,作为土生土长的桐城人,生活在国家提倡让文物“活起来”的大好时代,家乡先贤刘开的墓葬究竟在哪里,一直是我想解开却又无法解开的谜团。空闲时间,我会跑到野外寻访古迹,只要有古墓古碑,定会留意搜寻,看能否与刘开墓有缘而不经意间相会。这样的概率是极低的,比买彩票中奖都难。

叶鑫:挂车山寻刘开墓
亳州芍花养生文化旅游节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近日,承蒙卢赟秋先生提供给我刘开家谱记载资料,并告诉我他初步推定的刘开墓在挂车山的大致方位。万事俱备,只差实地找寻了。  
  清明节前夕,天气晴好,草木逢春,我来到了挂车山。县志上记载挂车山在县西三十里,上面还有挂车石。挂车石在挂车山什么地方呢?我不曾知晓。挂车山我倒是去过的。
  记得十几年前,第一次去挂车山,是为了祭拜马其昶墓,当时心中充满着景仰与激动,只因为之前读了马氏撰写的《桐城耆旧传》。由一本书,而崇敬一个人,听说其墓,焉能不拜?
  此行来挂车山之前,我又翻阅了《桐城耆旧传》中关于刘开的记载:“刘先生讳开,字明东,号孟涂,县学生……”。马氏还说,姚鼐门生,“其在乡里,植之、孟涂、石甫三先生最著,因有‘小方刘姚’之目。”   
  按照刘开家谱记载其墓地位置,是不需要到挂车山深处寻找的。行至挂车河畔,只见漫山青翠,山环水绕,村舍俨然,好一派田园风光。“如今山涧无人物,只有渔樵解唱歌”,清初方文描写挂车河的这首诗句突然在我的记忆中清晰起来。我没有看见渔人和樵夫唱着桐城歌劳作的场景,倒是有悠扬的黄梅小曲在我耳边回荡。
  循着小曲声音走去,转过山角,看见地垄上放着一只小小收录机,一位老者听着小曲,弯着腰,悠闲地在菜地里播种。我走上前,递上烟,坐在田埂上与老者谈起了闲白。谈白自然是不能不问刘开墓在哪儿的,老者背很驼,打量着我,一脸茫然,说不知刘开是何人,此处也没听讲有刘开墓。

叶鑫:挂车山寻刘开墓
挂车河畔春景

  是啊!刘开离世近200年了,物是人非,世事更迭,草木荣枯,没有多少人知道这位先贤托体挂车山阿了。我又递上支烟给老者,自己也掏出一支,点燃吸了几口,若有所失地望着旁边的挂车河。春汛未到,流水轻柔,河堤上的古柳刚露出新芽,绿绿的,嫩嫩的,在春风里摇曳。
  宗谱上记载刘开墓所在地就是挂车山这片区域。与老者告辞,我快步爬到山上。山尽山复起,何处是刘坟?山上荆棘丛生,林木茂密,枯枝遍地,不缩小寻找范围,也难发现刘开墓。
  我打开罗盘,按照宗谱上记载的墓向精准定位。“巽山乾向兼辰戌”,墓向定了,找起来自然方便。也许是机缘吧,不一会儿功夫,发现一处古墓,碑上刻有“清故文学、敕旌节烈”文字,余下的文字都埋没在土中。
  这就是宗谱上记载的刘开墓碑上开头的文字,我顿时打了一个激灵,高兴起来,不由自主地拿起手机,给赟秋先生发了一条微信:“刘孟涂公与我有缘,即将惊现其墓”。“碑文跟谱里记载一致吗?”不一会儿功夫,赟秋先生回复。

叶鑫:挂车山寻刘开墓
刘开墓碑

  我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颤抖地用手轻轻地拂去墓碑边的松毛,小心翼翼地掏出下面的泥土,生怕伤到了碑上的文字,刚才爬山时气喘吁吁,现在反而不敢呼吸了。慢慢地,慢慢地,泥土掏出来了,碑上的文字显露出来了,定睛一看,“清故文学刘公孟涂先生之墓”赫然在目。桐城派作家、直隶布政使光聪谐题碑,碑文与家谱记载完全吻合。
  我将碑文情况告知赟秋先生,赟秋先生异常惊喜,认为桐城派故乡又多一处重要文化遗产。
  “可怜荒垄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刘开在年仅十四岁的时候谒见姚鼐,姚鼐看了他的文章后称赞他为“国士”,并且逢人便说,刘开以后肯定是古文大家,他能够继承方苞、刘大櫆的学说,复振桐城文风。
  确实如姚鼐所言,刘开尊崇并传承桐城家学,不拘于绳尺,取精汰粗,化腐为奇,终成名家。他在二十岁的时候就写出了《问说》,学者称此文是韩愈《师说》的姊妹篇,并入选了中学语文教材。
  我静静地伫立在刘开墓前,远思先贤遗风,感觉自己生长在文化之邦,幸运之至,心中快意释然。

叶鑫:挂车山寻刘开墓
《刘孟涂集》书影

  我趴在碑前,将刚掏出的泥土慢慢地进行回填,再将松毛轻轻地伏在泥土上,恢复了原状。起身至刘开墓前,拍掉手上的泥土,整理了衣冠,虔诚地躹躬祭拜。 
  刘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因生计所迫,南至粤东,东至钱塘,北至都下,皆留有足迹。萍居在外,虽经历繁华,但飘忽不定,家乡老母妻儿是他最大的牵挂。他曾对同乡姚元之说,如果能在家乡浮渡和龙眠之间建几间房子,每天侍奉着母亲,不需要在外飘泊谋生,就是件幸福的事。其言至诚,其人可亲,其孝可敬。
  可是刘开清楚,他终是疲奔在外地和故乡的路上,心灵的落脚点怎是飘缈在来去的风中。留不住的外乡,回不了的故乡,那浓浓的乡愁,只有他魂归故里后才能安放。我默默的瞻仰着刘开墓,淡淡的忧伤从心底涌出,而刘开的形象在我脑海中更生动鲜活起来。 
叶鑫:挂车山寻刘开墓
一只白鹭在挂车山上空盘旋

  下山的路上,我不时回看着刘开墓,直到墓区的林木遮挡住我的视线。走到山下,再回首,刘开墓所在的挂车山犹如一艘大船停泊在挂车河畔,山风拂来,山上的树梢微微摇摆。这时,一只白鹭在挂车山上空盘旋,又倏忽远去。在山影和天宇的衬托下,那么孤清,那么自由。

——清明时节,谨以小文向桐城先贤致敬。
(转自 六尺巷文化
叶鑫:挂车山寻刘开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