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珠山:寺毁洞陷面目非

标签:
龙珠山赤岗岭龙珠寺大龙山其门山 |
分类: 安庆城旧踪 |
@老城闲人在微博中发布两幅照片,一幅是在龙珠洞(观音洞)口拍下的石门湖山水,另一幅是在登山石阶上摄录的龙珠寺山门。据先生介绍,这两幅与龙珠山相关的旧照均来自《东方杂志》1935年第32卷第4期,也就是说,照片上的水影山色、陡阶高门都是八十年前的光景。
旧照引发热议。@英王府说,龙珠山原名其门山,山上有观音洞,深百米,洞内藏有观音石。观音洞外,海的法师曾建有二层三进庙宇。1935年前后,刘镇华主政安徽,常赴其门山游览。一次湖水高涨,山成孤岛,其形如珠,刘见状感叹:此山该称“龙珠山”,从此其门山变为一颗龙珠,与大龙山融为一体。
刘镇华女婿田镇瀛也游过龙珠山,并留下日记:“寺仅正殿三楹,偏楼一所而已,楼为方丈居室及待客用者。闻修葺时,刘叔(刘镇华)曾捐百元。殿之左侧室中有老方丈坐化处,已十年,面目犹如生,直坐玻璃装就之木龛中,下用灰石泥封。殿之后室另有一观音像,像后有一深洞,半假天工,黑暗阴凉,石多奇趣。有石级可下,龙爪及珠在洞之一隅,但已无从辨认,或系传闻失实。洞之最上端有一玉石之观音。
“出洞,复至殿之右侧登后山,将及山巅,耸立一小亭,亭旁有何氏墓在焉。何某现犹健在,已七十余,为该亭之重修者;及其未死之前,自行将墓修好亦雅事也。墓道有石级可达,半由人工,半假自然,路旁山石嵯峨,景地甚幽。乃择地,摄数影归。寺门左侧有马福祥主皖时所修之亭,亭中为邓石如所书龙珠山碑。”
对龙珠山与龙珠寺的描述,估计再没有比田镇瀛写得更详尽的了。田镇瀛是1934年3月23日游龙珠山的,“摄数影归”,《东方杂志》1935年第32卷第4期上的龙珠山照片,莫非出自田镇瀛之手?
田镇瀛日记中提到的马福祥,原是西北马家军领袖,是武夫也是文人,曾博览群书,临摹名帖。1930年他来皖任省主席,时间虽短仅有7个月,但龙珠山没少留下他的印迹。他建了邓石如碑亭,写下了《龙珠山》诗篇。诗曰:“崎岖荦角石径仄,林深箐密夹路侧。藤葛牵衣欲攫人,红泥遍洒讌脂色。峭壁悬崖傍古寺,高阁凌空势欲堕。断碑八尺卧寺门,篆书栲栳三大字。字体飞舞走龙蛇,藓获菭葑涎吐蜗。细辩知为完白篆,斯冰而外成一家。”
汪军先生却道出了吴忠信对故乡的一往情深。吴忠信是安徽合肥人,国民党元老,曾任皖省主席。在皖期间,他是龙珠寺常客,退居台湾后,家中墙上始终挂着一幅张大千赠的《龙珠感旧图》,民国安徽省政府秘书长曹经沅在《龙珠感旧图》序中介绍:“安庆附郭诸山以龙珠为最胜,其地近集贤关,山峦起伏,林木蔚然。石门湖亦相距咫尺,邦人憩游,恒集于此。”安庆龙珠山是他们终生怀念的地方。
“湖水平如镜,青松引赤沙。禅堂何处是,南向倚山斜。风物含诗意,江天付画家,老僧知好客,烧竹自煎茶。”“洞内清凉忘俗虑,桃花如锦耀归程。”张庆先生也找出前人写龙珠山的诗句,从这些诗中可以感受到民国时期龙珠山的那份恬静与淡远。
观音洞前有块平地,可能就是龙珠寺旧址。旧砖散落,墙基清晰。
前一篇:叶鑫:挂车山寻刘开墓
后一篇:赤岗岭:山岗绵延血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