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下午两点下课的另类思考
前两天,泰国新任教育部长劳蓬上将宣布,从佛历2558年(2015年)11月1日开始,隶属于基础教育委员会的三千余所中小学将全面调整放学时间,从原本“下午4点放学”变成“2点放学”——提前放牛,不,放学的理由,当然是“增加学生自由活动时间以培养创造力”之类的高大上目标。
没过几天,政府发言人讪森少将又赶紧出来澄清:并不是“2点放学”,而是“2点下课”,下课后学校将组织一些自选的课外活动项目,直到下午4点。不过教育部也表示,这些“课外活动一定不能造成负担,务必使学生感到轻松快乐”。
用大陆话讲,这应该算是“减负”了。
到了11月,泰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们将减少3门功课,一年平均减少260个钟头的课时。至于所谓“下课之后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其实也就是“校外放学”改成“校内放学”,毕竟劳动人民之家没有下午2点钟下班接孩子的,关在操场上多玩两个小时,也是为家长分忧。
恭喜小朋友们提前释放之余,作为一个曾经在中国当过学生,也在泰国做过老师的人,我的心中和大多数人一样有一点困惑:减少课程,拓展自由——这种直观的“素质教育之路”,真的对泰国有疗效吗?
http://ww3/large/c11c6212gw1ew3alg7aagj20kk0dndio.jpg——下午两点下课的另类思考】" TITLE="#星暹评论#【放牛班的春天
那恐怕,就要看你对“疗效”的理解是什么了。
课业“繁重”与否,说起来也是一个挺主观的事情。泰国中小学生每年1000个课时,除去假期和休息日,平均每天六个小时左右,这一点各国都差不多。不过,由于泰国民风知足常乐,家庭氛围安逸随和,因此孩子们的“课外生活”受到的挤压相对较少,除精英阶层外,日常生活中很少见到把孩子往补习班里送的“虎爸虎妈”。而即便在课内时间,泰国的教学思路也较为西化,讲究学生内部的团队合作,“填鸭式”的色彩并不浓厚,课堂氛围更接近英国而非中日韩,虽然尊师重教,但也还真是挺欢乐的。
原本,一个社会中孩子的负担,是和这个社会整体的竞争激烈程度相匹配的。在教学配套水准相同,活动设施和课外指导投入并无明显提升的前提下,让学生早点放学,也就是多玩一会儿罢了。没有家伙事儿,没有足够的实验室和游泳池,早下课两个小时,很难真的起到什么“提升竞争力”的神奇效果。
从更为冷酷的视角去看,泰国在眼下的“教育减负”,实际上是人为地诱导社会总体基础教育需求的下降,以此降低教育系统的投入压力,最后的结果,一是教师和学生的身心得到进一步的放松,二是教育资源和受教育水平随财富分配而进一步分化。教育本身,将成为“阶级分化”的催化剂,“教育改变命运”将更直白地还原成“命运决定教育”。恰好泰国一般大众也没有多少“面壁三年跳农门”的心情,所以也就随他去了罢。
在大多数国家,特别是福利完善,生存压力较小的国家,基础教育“止于温饱”,精英教育“锦上添花”,都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阶级平等”意识,造成国民普遍将教育视为阶层跃升的手段,因此才把中国的学校弄成了一个个烈火烹油的“考试工厂”。本质上,就是以牺牲多样性来保全平等性,让举国青年在一个技术水平极低的马拉松比赛中杀个高低排名——为啥不贯彻素质教育?也不想想,山里娃出得起小提琴辅导班的学费么?
学校不拼了,那就只剩拼家庭教育投入了——其实,可不就是另一种“拼爹”了。
泰国父母比中国父母想得开,高考分数下滑不会去围堵县城教育局。加之人生选择,各有所好,“平等化”的考试工厂也的确弊病丛生,血债累累。既然如此,泰国人就要正视这样一个现实:选择自由,就要承担自由的后果。当前泰国的教育,将会促进阶级的进一步分化;而自由平等的人文理念,又将会让走出学校的孩子们无法接受分化的现实。今日放牛班,明日上梁山。而自由健康的童年时光所培养出的那些创新与活力,又不是一个尚未建立完整产业体系的东南亚国家所能充分利用的。“轻松而快乐”之前,可得想清楚后果。
中国教育,牺牲了很多很多,但是避免了这种牺牲,也未必能得到另一种善果。在作出决定之前,引用一句中国学校高考复习时期的恶毒标语,与各位泰国父母儿女共勉——
不拼命,玩得过富二代吗?
星暹评论员:岳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