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内阁何不喜“大米换高铁”?】

(2014-11-18 18:03:10)
标签:

杂谈



【内阁何不喜“大米换高铁”?】


泰中铁路项目合作形式的变与不变

 http://ww1/large/c11c6212jw1emfb322y9aj20do08agmm.jpg

前些日,北京APEC和内比都东亚峰会接踵而来,巴育总理会见中国总理李克强后,出行前便已盛传会“一锤定音”的“泰中铁路合作计划”也终于传来消息——泰国铁路,终究还是选了中国。


随着中日“泰铁之争”的尘埃落定,一个有些奇怪的消息也随之浮出水面:泰交通部长巴真警上将称,不希望高铁投资于中泰农产品贸易挂钩,铁路的钱另算,不与农产混为一谈。


这是什么意思?英拉时期的“大米换高铁”难道还存在吗?如果还存在,巴育内阁为何如此不待见这个曾经“声名在外”的支付方案呢?


原因就在于这“声名在外”。


当年英拉与中国政府定下“大米换高铁”的意向,准备用刚从稻农那里高价“典押”而来的大米以及其它如橡胶、水果、木薯来偿还中方款项。从英拉的角度看,这种“以物易物”的结算方式,一方面可以加深中泰关系,另一方面也可以将因政府高价收购而丧失竞争力的泰国大米干净利落地“清仓出手”,是与其“典押计划”高度配套的方案。既买来了高铁,又顺利处理了仓库中囤积的余粮,诚可谓“一箭双雕”。若不是中途政局剧变,且又爆出了贪腐弊案,这项政策本可以成为英拉政府的“救命稻草”。


对于中国而言,以高于市场价的成本买下英拉的大米和橡胶,虽然价格上略有损失,但是考虑到此举可以彻底捆绑泰国高铁项目,综合而言对中国利大于弊,因此中国对于那点差价也就睁只眼闭只眼,只要高铁能顺利修通,卖个面子给英拉也是顺理成章的。


到了巴育时期,情况是否发生了什么根本变化吗?


其实,也没有多少实质的变化。


由于典米计划的影响,加上国际市场的波动,眼下泰国大米和其它大宗农产的竞争力依然没有完全复苏。此前与菲律宾大米交易泰国所蒙受的上亿铢亏损,表明了这一点。


而既然如此,现政府为何不效仿英拉,用“以物易物”的方式,趁着中泰高铁的机会彻底清仓,利用中国修路心切的心态让中国再做一次顺水人情呢?


因为,“大米换高铁”的商标已经被英拉抢注了。


军方上台之后,在执政理念上极力撇清与前英拉政府的关系,因此,虽然军政府也推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惠民政策”,但是绝对不会落人口实,在任何政策的具体实施上给人留下“与英拉相似”的印象——因此,无论有多少账面上的利好,巴育上将都不会全盘照搬“大米换高铁”的做法。


如果照搬,来日即便交易效果良好,也难免别人会把功劳算在始作俑者英拉的头上。对现政府和维和委而言,这也太冤了。


何况,大米外贸的结算,一定要清楚。英拉固然希望在价格上“浑水摸鱼”,但军方却恰恰因此需要一个确切的交易价格。来日英拉的“罢免案”,这可是一个关键证据。


其实,表面“大米换高铁”的形式虽然被抛弃了,而其实质却未必有多大的改变。


高铁合作初步意向达成的同时,中泰之间也签下了巨额粮食订单。奇特的是,泰方对中国决定购买200万吨大米和20万吨橡胶的决定描述为“对中泰建交40周年和泰皇陛下万寿的礼物”,把买东西当成“送礼”,说明中方还是用较为优惠的价格购买了泰国滞销的大米和橡胶。至于中国为什么愿意“送礼”?和英拉时代一摸一样:为了赶紧修铁路,也为了泰中关系的稳固。


说到底,“大米换高铁”的形式被抛弃了,但其本质上仍一脉相承。


巴育总理“我选你的铁路,你买我的大米”——这其实和“大米换高铁”本质上很难说有多大不同。当然,这都无所谓,中国素有“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的实用主义传统,泰国现政府在形象层面极力“去英拉化”,而只要其政策是可行的,在中泰关系的处理上是良好的,只要中泰高铁合作是顺利的——那么,管他呢,哪怕维和委“把黑猫染成了白色”并声称这是新猫,也行的。


叫什么名字都可以,只要管用,就是了。

 

星暹日报评论员  岳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