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教学设计
(2013-11-29 11:31:30)分类: 课题总结性资料(2014年) |
课题: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设计者:
【课标解读】共3条
1、
2、
3、
【本节课地位】
居于3条课标知识逻辑关系的中心环节,具有承前启后、承上启下的作用。
关系图如下:
【本节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从动态角度分析大气的特性,是分析天气与气候成因的基础。共三大块知识:(1)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形成原理(2)大气为什么运动及怎样运动(3)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及运动意义。其中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形成原理是本节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由于热力环流现象是生活中普遍现象也最常见,故教学时我首先从身边大量现象着手,让学生知道热力环流现象的存在,然后由生活走进课堂,由实际上升到理论,引导学生分析该现象产生的原理和原因,并进一步指出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和运动的重大意义,最后说明大气的水平运动就是自然界的风,为下节风的介绍和风的受力分析做好引导和铺垫。
【学生分析】
【教学思路】
1、
课前预习——复习提问——激情导入——现象举例,明确原理——绘图说明,多媒体动态教学——问题探究(设计情景;引发、探讨问题)——归纳总结,构建知识结构。
2、
太阳辐射——地面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水平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风)——热力环流现象(城市风、山谷风、海陆风)。
【教学目标】
〈1〉
〈2〉
〈3〉
〈1〉
〈2〉
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习生活地理有用地理,培养学生探索大气环境的兴趣,激发求知欲,
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1、
2、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
【教具准备】
【教学板书】
复习提问:对流层气温和海拔高度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学生积极回答)
过渡:前面同学们从动态角度学习了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以及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今天我们从动态角度继续和同学们来探讨有关大气的问题。
激情导入:讲述以火灭火的故事,展示材料(学生齐读),然后出示设计问题:
教师:
板书:
1、
2、大气为什么运动?大气怎样运动?
3、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和大气运动的意义。
板书:
过渡:
提问: 现若加热B则地面受热不均,大气将做运动(学生自学教材内容,熟悉大气运动过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大气受热处将做垂直上升运动,使近地面成低压,高空因大气大气密度增大成高压;A、C处温度相对B温度低,空气冷却收缩下沉,近地面高压,高空低压,这样高空因密度差异大气由B高空流向AC上空,即由高压流向低压,大气做做水平运动;近地面由于冷热不均,产生气压差,必然存在一个水平气压梯度力,气流从高压推向低压,指出大气的水平运动即为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使风产生的直接原因。
总结说明:1、高空大气水平运动和近地面大气水平运动产生的原因不同:
2、
小组讨论:
1、
3、
4、
答: 相反。同时向学生指出气压的高低只能在同一高度才可以比较。
5、
6、
过渡: 大气运动其实很复杂,不仅运动形式多样,而且运动规模范围也有大有小,出示全球性单圈环流图,引导学生边思考教师边打出环流图,然后向学生说明这种单圈环流仅仅考虑地面冷热不均而产生,这是一种理想状态,因为气流运动除冷热外还有地转偏向力、摩擦力、海陆热力性质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故因冷热不均而引起的热力环流只是大气运动最简答的一种形式。
综合练习:
过渡: 大气运动其实很复杂,不仅形式多样,而且规模也有大有小,既有局部运动又有全球性大范围运动。
过渡: 同学们知道了热力环流既然是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在生活中应该很普遍,积极启发学生做生活有心人,自找生活热力环流例子(小组讨论5分钟),小黑板教学,然后教师介绍常见的几种主要热力环流。(以学生国内旅游为情景设计,展开下述内容的讲解)
板书:
旅游第二站:
过渡:
休息之余感受思考今天的收获。
【课堂知识小结】
【作业】
附:
板书设计
课题:
一、
1、 热力环流概念
2、 原理
3、
根本原因:
4、 大气运动形式: 水平和垂直
5、 大气运动意义: 天气和气候的变化
二、
总结: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