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区位教学设计
(2013-11-29 11:20:14)分类: 课题总结性资料(2014年) |
西安市东方中学高一地理必修Ⅱ
高效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 |
第三章
第一课时 |
||
课程标准 |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形成条件。 活动建议: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本地域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形成条件。 |
||
解读课程标准 |
本节是后续农业学习的基础,学习重点是农业区位因素分析。通过案例分析、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及其发展变化,从而深刻领会农业生产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原则的重要性。 |
||
教材分析 |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农业区位。通过对农业区位的分析,使学生学会运用地理思维看待农业问题,明确农业区位的三大因素条件,做到农业生产合理布局。教材分为正文、阅读和活动三大部分,其中正文和阅读部分,学生可自主完成,活动部分学生讨论后我分析归纳,点拨。教材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使学生树立因地、因时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 |
||
教 学 目 标 |
一、知识与技能 1、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分析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 2、明确农业布局原则,学会合理布局农业区位。 3、利用所学知识,结合实例,学会分析本地区主要的农业区位因素,学以致用。 二、过程与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使学生树立因地、因时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
||
教学重点 |
明确农业概念和农业生产特点,学会分析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
||
教学难点 |
合理布局农业区位。 |
||
教学 方法 |
教师:案例分析
学生:小组讨论 |
||
教学手段 |
课件教学 |
||
课时安排 |
一课时 |
||
学情分析 |
高一学生经调查主要为非农户口,农村经历少,对农业、农村和农民了解少,故本节内容对学生来讲,比较陌生,缺乏生活实践。教学时我尽力采取案例教学和学生小组讨论探究的形式,同时收集配备大量与授课内容相关的阅读材料,使学生易学易懂,达到教学高效的目的。 |
||
教学过程 |
|||
教学思路 |
|
||
【预习检查】 对课前预习任务进行检查,对导学案第一部分的概念梳理做简要说明,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为本节教学打好基础。 |
帮助学生建设思维连接,分辨概念,承前启后探究本节内容。 |
||
【过渡】 简要说明上节从宏观学习农业生产,本节从微观继续探究农业区位。 |
通过巧妙导入,抓住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对生成问题,学生相互指正,验证本节教学的重要性。 以上用时约10分钟 本部分师生共同完成,简要分析,对下部分做好铺垫作用。 以上用时约5分钟 本部分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合作研究,积极思考。 用时约10分钟 本部分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合作研究,积极思考。 用时约10分钟 总结用时约2分钟 拓展用时约2分钟 习题练习用时约6分钟 |
||
【激情导入】 课件展示: 出示农业布局案例,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其合理性。让1-2名学生分析回答,其他学生指正。 教师引导:无论学生回答对与错,均强调农业布局合理的重要性。 课件展示: 抓住学生兴奋点后,出示四幅农业区位布局图:
(1) (3)内蒙古牧区(4)东北大豆生产 提问学生:四幅农业类型区位能否互换? 引导学生正确回答,加深农业生产需按自然规律办事,点出农业布局原则,强调重在农业区位因素分析,引出本节课题。 【过渡】作为产业活动,首先让学生对农业的概念和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有所了解。 【课件展示】大农业示意图 【板书】一、农业的概念和地位(内容略) 【过渡】了解完概念和地位后,重点对农业生产特点和应遵循的原则帮助学生分析理解。 【板书】二、农业生产的特点和应遵循的原则 通过简要的练习对农业生产的特点加以巩固,最终总结出农业应遵循的原则是: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因时制宜,不违农时。 【过渡】要做到因地因时制宜,需要对农业的区位因素进行综合,科学,合理分析。 【板书】三、农业区位因素分析思路 【阅读教材】在自学教材教材的基础上,学生自主归纳农业布局应考虑的因素有哪些? 【板书】包括: 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市场、政策、劳动力和资金等) 农业技术条件(技术设备、生产技术) 【过渡】师生互动引出本节核心理论内容后,重点提示学生在所有的区位因素中,农业之所以在一处生产存在,有影响它的最关键因素。下面课件展示多篇案例材料,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其影响的关键农业因素,对回答错误的,其他学生积极指正。 【课件展示】重点展示: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归纳总结】表格展示其每种因素的作用,并举例说明。 【特别提示】在学生完全熟悉表格内容后,最后我特别强调: 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影响的关键性、稳定性。 【过渡】明确本部分内容后,要求学生合作讨论导学案上的一组问题,加深理解自然因素的关键性和因地制宜的重要性。 【合作探究】导学案第一组题。全班学生分八小组,竞赛哪个小组快而准,最后由小组汇报答案,其它小组补充。教师最后点评。 【过渡】接着继续展示社会经济因素案例材料,学生积极思考,教师点评。 【重点展示】 【过渡】在学生基本明确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区位有重要影响后,通过表格归纳总结更详细的理论内容。 【归纳总结】表格展示其每种因素的作用,并举例说明。 【合作探究】导学案第二组题。模式同上 【特别提示】通过相关材料进一步说明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区位影响的多变性,点拨学生在布局农业区位时更多要考虑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过渡】通过展示丘陵改造梯田、大棚农业等图片,要求学生明确自然因素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加以改造,同时说明农业科技因素的投入的重要性。 【过渡】自然过渡农业生产还需农业技术因素的考虑。 【课件展示】1、袁隆平稻田视察图片,学生介绍袁隆平事迹和贡献,增强课堂气氛,最后我点出没有现在先进的农业科技就不会有杂交水稻的诞生。 【合作探究】导学案第三组题,巩固教学。 【课堂总结】 本节重点讲述了农业区位因素分析,对农业概念和地位及农业生产特点及应遵循的原则做简要了解。学完后要求学生树立综合分析问题的思想,学会布局农业区位,明确自然条件对农业区位影响的关键性、稳定性和可利用改造性;明确社会经济因素的多变性和多考虑性;特别强调科技兴农,有助于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拓展延伸】 在强调科技因素的同时,自然导入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等,利用导学案总结材料,要求学生课下自学世界行行色色的农业,同时简要点出陕西农业和中国农业在加入WTO后的利弊。 【课堂巩固】 两道典型习题强化本节重点内容。(学生先给出答案,老师点评) 【作业布置】导学案习题巩固。 下课铃响,学生鼓掌欢送听课教师走出教室。 【板书设计】
第二节
第一课时 一、农业概念与地位 二、农业生产特点与原则 三、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1、自然条件——关键性、稳定性和利用改造性 (光照、热量、水分、地形、水源、热量、土壤) 2、社会经济因素——多变性,更多考虑 3、农业技术因素——科技兴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