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树飘香时节
(2023-07-08 17:09:29)
标签:
文化 |
樟树飘香时节(代序)
国林
自然界里,盛开鲜花并散发浓烈芬香的植物比比皆是。花香让人提神,带给我们的是一种美好感受。写作的人常会把这种趣意感受进行些乐乐的书写,随让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花香气息就有了声象、物象、形象和视象的感觉,进而不断加深着寻常百姓对这种植物的美好印象,成为人们喜闻乐见并喜爱种植的世间尤物。
樟树在枣阳似乎是新时期以来的熟物。印象中,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前,无论城市或是乡野里,虽然也有樟树的影子,但比较稀少,人们的印象不是太多。不过对于樟树能够制作防虫的樟脑丸,很多人还是熟悉并运用的。那个时节,像我所在的老家李家巷,偌大的一个庄子里,也包括生产队另外的三个庄子里,小时候似乎没有见到过一棵樟树的身影,至于樟树开花以及非常好闻的花香景象也就难以体会到了。倒是在上小学的学校大门附近,一个时常过路的场地里,生长着一棵长得有些歪斜的樟树,颇有些印象。这棵樟树给人的感觉有些瘦瘦的,主杆腰围大约二三十公分粗细,枝杆到梢有十几米的高度。印象中这是我在乡村生活期间见到的唯一一棵樟树,虽为稀有,却没有多少喜爱的感觉,因为樟树的叶子生发出来的一种怪气味(小时候的一种感觉),有点儿让人难以忍受,故当时对于樟树并没有太多的好感。
时光不知不觉就到了上世纪的九十年代。九十年代的枣阳,开始在大街小巷以及庭院里种植一些樟树了。之前的枣阳,街道上的树木多以玉兰、梧桐、冬青等为主;公路两则的树木则以白杨、楸树、冬青、柏树等为主;庭院树木多为梧桐、落叶杉、白杨、迎客松、冬青、柏树等为主。时兴樟树,还有其他的一些不常见的外来花木绿化树,应当是改革开放后才兴起的。现在的花木品种十分繁多,已经有点儿让人难以叫上名字了。
枣阳大面积栽种樟树,应当是从九十年代末到新世纪初的那段时间里开始的。初始的樟树只在浕水公园里可以见到,过后以人民路、前进路等为主要栽种樟树的路段,再过后是各处新开辟的路段或是旧路段改造,以及各个机关、小区院子里,还有新农村建设天地里,多会有樟树的影子了。故目前行走在枣阳的各个地方,都会看到樟树高大的婆娑身影,春天里也会到处闻到樟树的好闻花香。
注意樟树的花香,在我很有些时日了。然而真正对于每年进入四月后的樟树花开以及大街小巷飘荡的樟花香气,却没有动笔进行过书写。非但如此,我还发现,枣阳诸多的写作人,似乎也没有人写作樟树及其樟花飘香的作品。我时常看到有人写荷花香,写桂花香,写栀子香,写梅花香,写玉兰香,写兰花香,写枣花香,以及写群花盛开而少芳香的桃花、梨花、杏花、月季花、牡丹花、芍药花、菊花、迎春花等等花的,却没有对樟树开花及其飘香四野的盛况进行点滴的书写。
这似乎有点儿奇怪了。是樟树的花儿太过小了点儿吗?其实桂花、枣花也很小啊,它们与樟树花很相似,都呈淡黄色,星星点点的开放着,香气都十分显著,而且,樟树花的繁盛簇拥常常要显得更加的醒目鲜亮。是樟树太过普遍了点儿吗?其实桃花、栀子花、菊花、桂花等也很普遍,有些比樟树还要大众化。是樟树不醒目吗?其实樟树生长在大街小巷,生长在庭院路边,生长在河滨河畔,生长在公路沿线,树木既高大还四季常青,过路的人们随时都可以看见,花开的时候随时都可以闻到浓烈的香气。是樟树花儿不好闻吗?其实樟树的花香是很纯正的那种香,她有桂花的香味,但比桂花的香味淡一些;她有兰花的香味,但比兰花传播的广泛一些;她有梅花的香味,但比梅花生长的时候要适宜些;等等。我的感觉,樟树花与枣树的花香很相似,她们不但花形相似,香味也很相近,都是清纯的香,纯正的香,流动的香,普通的香,飘逸的香,高雅的香,带给人们的是很美好的感觉。
然而生活中的人们,何以就对樟树开花及其呈现的香飘四溢盛况给淡忘了呢?其实,樟树的高大形象,樟花香的飘逸潇洒,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对她进行关注并礼赞的啊!
樟树在暮春初夏的四五月份开花,黄绿色,圆锥花序,树冠广展,叶枝茂盛,浓荫遍地,气势雄伟,是优良行道树及庭荫树。樟树因其香而称香樟树,另有乌樟、芳樟等称谓,是江南四大名木之一。其香含有特殊的香气和挥发油而具耐温、抗腐、祛虫之特点。名贵家具,高档建筑,造船,雕刻,樟树是理想的用材。上海静安寺的一尊观音雕像就是用整块樟木雕刻而成。日常用的樟脑也是由樟树的根茎枝叶蒸馏而制成的白色晶体,无色透明,有清凉香味,用于防蛀,还广泛应用于医药和化学工业。在民间,人们常把樟树看成是景观树,风水树,寓意避邪、长寿、吉祥如意。樟树深受城乡居民的青睐,杭州、义乌、马鞍山等城市均将其选为市树。
樟树的佳质名品,为不少名家所喜欢。宋庆龄先生生前十分喜爱樟树,她在上海的故居处,有40余棵百年以上的樟树环绕主楼。她经常在树下散步、休息,举行茶话会,接待来宾,招待友人。为继承和发展宋庆龄先生毕生关怀和从事的妇女儿童事业,中国福利会于1985年6月14日,在宋庆龄创办中国福利会47周年时,设立了宋庆龄樟树奖,当时称中国福利会妇幼事业樟树奖。该奖项旨在团结和激励广大妇女儿童工作者以宋庆龄为榜样,积极投身于妇女儿童事业,共同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作贡献。
樟树在枣阳是一个后起之秀的树种,虽不是枣阳的市树,但比身为枣阳市树的银杏树却要普遍得多。从这个角度讲,我们一方面要为枣阳的市树银杏树高歌,一方面也要为普遍看好的樟树礼赞。
又是一年四月天,樟树花盛开了。那就让我们走到枣阳的大街小巷,走到广阔的乡村原野,在枣阳的广袤大地里,去尽情体会并迎接樟树花香带来的旷达情怀吧!
赘语录
《和畅集》即将完成初稿时,我有这样一个设想,就是华如先生写“序言”,我写“后记”。只是后来与先生商量时,他来了个相反的决定,这就是目前“前言”与“后记”的呈现情况。
华如先生作为长者,在枣阳文艺界里文史兼顾,成就卓著,德高望重,乃德艺双馨之人。从我与其接触的十几年里,先生对人真诚,做事认真,乐于助人,自觉担当,热爱文学,不遣余力。最为突显的一点,就是他为枣阳文学新人进行过大力的挖掘与培养,先后为众多的文学新人写过评论,对众多的文学人进行过积极的鼓励与鞭策。先生用个人的实际行动,筑就了他在帝乡文艺百花园里的标杆形象。
成就出来的《和畅集》,如华如先生“后记”中所言,最初也就是“偶尔应合,兴趣一下。”当时的一些应和,在我看来很有趣味,就对先生半开玩笑地说:“以这样的形势,不定来日我们可以成就一部应和集了。”言者无心,听者有意,过后的先生就把此事放在了心上,并进行着乐乐的应和构想与行动。
按照初始的应和计划,我们只对生活中偶有的感思成就出来的诗作,进行些有感而发的应和,具有随意性,不确定性,边缘性,是生活与写作的一个小点缀小情趣,时间上可以是一年或是两年。不想后来正式开展这一活动时,华如先生的激情被调动起来了,一时间大有一发而不可收拾的架势,如其在“后记”中所言:“犹如用砖头去压喷泉一样,怎么也压它不住。”
那个时节,华如先生每隔几天就有新作发来。过后的一段时间里,先生激情浓时,几乎每天都会有诗作呈现。这样的写作态势,让我一度接应不暇,想做点其他事情的时间也困难了。对于他这样的写作热情与速度,我在与其进行的写作计划“讨论”中,还是希望他能够“悠着点”,并说明我们还有其他的事情要做。然而先生对此多少有点儿不解,感觉这样的“悠着点”会让我们的创作热情“减退”,那样的话就有可能让我们最初的美好计划“流产”。后几经思考,又与先生多次搓商,就把我们之间原来计划的纯诗作应和形式进行了变动,形成一种不拘形式、不讲文本类别的写作套路,诗词短篇、文章书信、言谈杂说等均可入笔。然后,我们就各自放弃其他事情的操作,专事这样一件工作,如此就让彼此的应和之事加快了速度。
这是华如先生的功劳。
华如先生是一个谦虚低调、乐而好学的人。先生在“后记”里对我飘扬太多,而对他自己的着笔却进行着隐藏。在先生的意识里,自己总有不如人的地方,时常抱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心态,有着虚心好学永无止境的想法,进行着“活到老,学到老,写作到老,追求到老”的美好崇尚。先生此举犹如古人所说的“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一样,是一种激励自己也时时照亮他人的做法,值得我学习。
依照“序”之常规,原本是要把“序”写成生动形象,能够表达出本书主旨大意的一种介绍,只惜个人才力有限,就用一个“借寓”的模式,写了一篇小散文,代替了“序”之本身。至于成就出来的“序”,自然不能全面将《和畅集》的内容进行着有机的呈现,好在有华如先生的《后记》做补充。先生在《后记》里把应和之史之趣之意之情之成之变等等,进行了林林总总的介绍,让我大开眼界,自然也让本书的来路找到了历史的承延。
按照华如先生的想法,我们开展的《和畅集》写作,就是想在枣阳文苑里进行一个文人之间的友谊和唱(这里单指出书)先例,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写作者开展这样的和唱之趣事,使之成为帝乡文艺百花园里一道别异的风景。
千秋书写事,留待有心人。
愿文苑的友谊之花常开常新。
(《和畅集》一书是詹华如、国林两位省作协会员开展的文学友谊和唱集,书写的是友谊之歌,谱写的是时代之曲,抒展的是社会万象,呈现的是正能热气,彰显的是时代大美,绘就的是文坛新景。写作手法不拘一格,诗歌,曲词,短章,散文,杂谈,论道,书信,评说,等等,具有思想性、哲理性、生活性、交流性、互映性、文学性和趣味性等特征。和唱内容涉及面广,心灵对白诗意缠绵。诗曰:文坛友情,人性彰显;诗词歌赋,文化承延。街谈巷议,民间说谈;职责担当,时代巨变。记人叙事,流水长短;科技腾飞,强国梦添。世间万象,欢乐波连;家国情怀,旋律舒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