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太极名人 |
2011-08-25 14:10阅读:12,206
杨澄甫弟子名单说略 作者:海角村
武术界向以拜师仪式繁琐、师徒名份极严,著称于世。以杨氏太极拳解放前的规矩而言,要想成师门正式弟子,须经过师父的反复考验,符合条件得到认可后,经人介绍,本人写拜师帖,举行拜师仪式,向师父、师伯、师叔行过三拜九叩礼,师父及两名以上见证人在拜帖上签字等一系列手续后,方能进入师门,成为师父的入室弟子。入室弟子又名嫡系弟子,最先进入师门的入室弟子,称为大师兄,亦称开山弟子;最后进入师门的入室弟子,称为小师弟,亦称关门弟子。未经过上述程序,向师父学过拳技且功夫较好,得到师父承认的,也是师门弟子,但只能称作记名弟子,不能称为入室弟子。不是入室弟子,也不是记名弟子,只是同师父学过拳技,称为学员、学生或学徒。
一代太极拳宗师杨澄甫,名兆清,字澄甫,生于1883年,卒于1936年,享年53岁。澄甫先生1902年十九岁进京助父教拳,成为职业拳师,19021927年的教学活动主要在北京,19281936年的教学活动主要在南京、抗州、上海、广州等地。先生教拳三十四年,桃李天下,入室弟子不下百人,记名弟子多不胜数,学员逾越千人。
今将杨澄甫两份弟子名单列陈并注释如下,以飨读者。
一、杨澄甫著《太极拳使用法》中的弟子名单。
《太极拳使用法》1931年由文光印务馆编码在国内首次内部发行。持书者即为杨澄甫弟子凭证。书中列有澄甫先生著名传人名单如下:
1杨兆鹏 2武振海(汇川) 3田兆麟 4董英杰 5王旭东 6阎月川 7牛镜轩(春明) 8田作林 9徐岱山 10褚桂亭
11刘论山12李得芳 13李椿年(雅轩) 14陈微明 15杨凤歧 16张钦霖 17郑佐平 18王其和 19崔立志(毅士) 20王镜清
21杨振声22杨振铭 23杨振基 24姜廷选 25陈光恺 26张庆麟 27王保还 28形玉臣 29刘尽臣 30匡克明
31杨鸿志32杨开儒(师孙)33于化行 34濮 玉 35滕南璇 36奚诚甫 37朱纫芝
38郭荫棠39吴万琳(师孙)40孙件英(师孙)41李万程 42张种交
以上四十二 人,其中
排列第1的杨兆鹏(18721930)为澄甫先生二伯父杨班候之子,长澄甫11岁,与澄甫先生是亲叔伯兄弟。
排列第21的杨振声为澄甫先生长兄杨少候之子,是澄甫先生的侄子。
排列22、23的杨振铭、杨振基为澄甫先生的长子、次子。是年(1931)杨振铭(守中)21岁、杨振基10岁。(笔者按:澄甫先生有四子,1931年《太极拳使用法》出版时,三子杨振铎只有5岁,四子杨振国只有3岁,愚以为年龄太小,故未列入书中名单。)
排列第26的张庆麟为杨澄甫的内侄,是年(1931)18岁,年纪虽轻,却能与澄甫先生表演对拳,参与了杨澄甫《太极拳使用法》中的图片拍摄。
排列32、39、40的杨开儒、吴万琳、孙件英,皆注有师孙字样。如杨开儒师从田兆麟,田兆麟为澄甫先生徒。既然名单上注有师孙字,愚以为应为再传弟子,不能以弟子论。
因此,以上四十二人中,去掉1、21、22、23、26、32、39、40八人,名单所列杨澄甫弟子实为三十四人。
杨澄甫的入室弟子不下百人,《太极拳使用法》所列三十四人为弟子中的佼佼者,其中有被喻为杨澄甫南巡“侍卫”、功夫卓著的牛春明(镜轩)、李雅轩(春明)、崔立志(毅士)等,亦有著名文人(清末举人、编纂过清史)、在太极拳理论上卓有建树的陈微明,还有代师执笔助写《太极拳使用法》的董英杰等……
二《永年太极拳志》中的弟子名单。
2004年6月5日,永年县政府召开由县长李明朝、常务副县长焦振宗、副县长刘荷香参加的永年太极拳志编纂委员会,同时成立了永年太极拳志编纂委员会,历经两年多的努力,一部75万字《永年太极拳志》于2006年8月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永年太极拳志》是目前武术界首部大型系统全面的史志性书藉”,该书第173页列有澄甫先生的传人名单,这份名单在1931年杨澄甫《太极拳使用法》中所列传人42人的基础上,新增加了十四人,这14人是:
1吕殿臣 2郭清杰 3杨振铎 4杨振国 5傅仲文 6赵斌 7傅宗元 8郑曼青 9陈月坡10蒋玉? 11叶大密 12吴志清
13汪永泉14曾如柏
以上十四人,其中
排列第3、4的杨振铎、杨振国为澄甫先生的第三子、第四子。
排列第5、6的傅仲文、赵斌为杨澄甫二哥杨兆元的外孙女女婿、外孙。【按:杨澄甫的二哥杨兆元,早亡,膝下一女名杨聪,嫁于赵树堂,生一子一女:子名赵斌(海元);女名赵桂珍,丈夫名傅仲文。按照邯郸(辖永年)地方的称谓,赵斌、傅仲文妻赵桂珍,称杨澄甫为“三姥爷”】
排列第7的傅宗元为杨澄甫二哥杨兆元外孙女女婿傅仲文的弟弟。
因此,以上14人中,去掉3、4、5、6、7五人,所列杨澄甫新增弟子实为九人,其中有1934年代师执笔助写《太极拳体用全书》的郑曼青等。
以上所述两份杨澄甫传人名单,一份刊于杨澄甫自著《太极拳使用法》,一份刊于永年官方撰写的《永年太极拳志》。由于《太极拳使用法》中的传人名单经杨澄甫生前亲自审定,因此更具有权威性。
在一些介绍太极拳前辈的文章中,大家对里面的人物经常对不上号,特将杨氏太极拳谱系从百花山推荐的中华太极拳传承网摘录下来。我摘录的只有杨氏太极拳1-4代,再往后几代传承网正处于收录过程中就不太全了所以我只收录到这里。第2代,富周、杨班侯、杨健侯有传承,其谱系我用同一种颜色标出。第3代杨兆林分别师承杨班侯和杨健侯二人,故用下划线标出,其谱系也用下划线标出。第4代九十余人中,有六十六位杨澄甫的直系传人。
第一代 杨露禅 (1799年 - 1872年) 第二代 富周 侯得山 纪子修 杨班侯杨凤侯 杨健侯 第三代 富英 陈秀峰 龚润田
纪老福 冀福如 教莲堂 李莲芳 李万成 凌山 牛连元 全佑 万春 王矫宇 吴孟侠 杨少侯杨兆鹏 张信义 张印堂 杨兆林 刘胜魁 许禹生
杨澄甫 杨兆元 张策 张敦熙 张义 第四代 萧功卓 蒋玉堃 白忠信 范宝林 范宝林范保林 张新庆 关钦 郭振清 韩会明 郝从文 贾治祥
林金声 潘河清 周志成 周志德 范铁安 郭连荫 孙继先 吴兆峰 顾丽生 刘东汉翟文章 王新午 张虎臣 周遵佛 陈光恺 陈尚毅 陈微明
陈月坡 禇挂亭 崔立志 董世祚 董英杰 范亚夫 傅钟文 傅宗元 郭清杰 郭阴棠郭子荣 郝家俊 姜廷选 讲延宣 匡克明 李得芳 李万程
李雅轩 刘尽臣 刘论山 刘希哲 吕殿臣 牛春明 裴秀荣 滕南璇 田兆麟 田作林田作霖 汪永泉 王保还 王景星 王镜清 王其和 王旭东
王竹坡 魏心唐 吴志青 吴志青 武汇川 奚诚甫 形玉臣 徐岱山 阎月川 阎仲魁杨凤歧 杨鸿志 杨绍西 杨振铎 杨振国 杨振基 杨振铭
杨振声 叶大密 尤志学 曾昭然 张钦霖 张庆麟 张种交 赵斌 赵桂恒 郑曼青郑佐平 朱纫芝
田兆麟(1891-1960),乃北京消防队员,健侯师祖见其年轻力壮,勤恳好学,遂多加指点。健侯师祖授拳极其严格,一式架势未达到标准,决不肯教下一式。据田师伯回忆,当初无极式站桩和太极起势,就足足练了半年之久。由于基本功扎实,加上田兆麟甚有悟性,每日在杨家勤学苦练,功夫大有长进,多次请求拜师。因其性急好斗,健侯师祖不允。1915年,田兆麟24岁,被选为救火队领班,健侯师祖指定其向澄甫公叩头拜师,赐名“绍轩”,仍由师祖代子传艺。1917年,师祖逝世,田师伯再投少侯宗师门下,苦练杨氏家传的快拳及散手,身手柔绵而气势速猛。少侯公有“千手观音”之美誉,田兆麟手法多变而步法灵巧,颇有少侯公之风格。1921年,田兆麟随少侯公至杭州。杭州人力车夫素有“刨黄瓜儿”之恶习。田兆麟坐上车后,车夫听他是北方口音,遂索要双倍车费。田兆麟不允,车夫上前扯其衣袖,田师伯顺手一探,车夫跌了一个大筋斗。在路边候客的众车夫见状大哗,十余人一涌而上,将田师伯围在核心。但闻哼哈之声不绝于耳,倾刻之间,十余名车夫均被放倒在地。又一次,田兆麟在西湖边茶楼凭窗而坐,品茶观景。两名国民党下级军官要田让座,田兆麟不允。军官撒野动手,被田师伯发出丈外。军官回营召集十余名土兵前来围攻田兆麟,田师伯乘机大显身手,从从容容,将来人一一放倒。田师伯两次遭十余人围攻,所向披靡而本人毫发无损,于是名声鹊起,上门求艺者络绎不绝。1923年,澄甫公在北京重开山门,功夫炉火纯青。田兆麟闻讯后,专程赶回北京,与澄甫公试手。不料一出手即被澄甫公粘住,一筹莫展,连续数次被澄甫公发至丈外。田兆麟原以为自己熟练健侯师祖之中架子及少侯公之小架子快拳,杨家的功夫已集于一身,万万未曾想到澄甫公造诣如此深厚,不禁号啕大哭,跪地不起,重新叩头拜师,虚心求教。由于田师伯曾经得到健侯师祖以及少侯、澄甫两位宗师亲传口授,功夫不同凡响,曾在杭州国术比赛擂台夺魁。30年代初,田兆麟在上海南市珠宝公所设馆授拳,·工商界人士慕名而来者甚众。田师伯又在外滩公园(现称黄蒲公园)设立拳场,公开授拳,历数十年之久。在50年代,我经常到外滩公园观看田师伯推手。不论功夫多深之徒弟,与田师伯一搭手,就受其控制,不过数分钟,即汗流浃背,不能支持,需要替换。田师伯“车轮大战”几十个回合,谈笑自若,额角上无一滴汗珠。早晨六时公园开门,田师伯即开始授拳,约十时许,到点心铺用一碗面,再与众门徒推丰直到中午十二点,方始回家。各方拳师慕名前来切磋者不少。田师伯一不问来者姓名,二不问是何门派,欣然接手,哼哈之声间,对方即已跌出,田师伯从未失手。有一位练少林拳的码头工人,能举二百余斤之石担:时常在旁边嘲笑田师伯推手并非真功夫。有一次,我在外滩公园观看田师伯与徒弟推手,此人突然在田师伯身后出拳猛击其背部,。田师伯并未回头,只听得他大吼一声,身前之徒弟与身后之码头工人均跌至一丈以外。田师伯回过头来问此人是否摔痛。此人十分羞愧,满脸通红,解释道:·(‘老师请勿见怪。我想试试您的功夫是不是真的。”田师伯置之—笑。我曾经观摩张达泉、马岳梁、郝少如、何炳泉等各派名师太极推手,可谓各有千秋,然而田兆麟师伯确实与众不同,充分显示杨家“出手见红”的风格。·’田兆麟早期弟子叶大密、陈志进、杨开儒及晚期弟子沈荣培均擅长推手。由田兆麟口述,弟子陈炎林笔录之《太极拳刀剑捍散手合编》,1943年由上海国光书局出版,上下两册线装本,详细记录健侯师祖所授之大架、器械及内功基础,可惜未将健侯师祖所传之中架及少侯宗师所传之六十四式小架包括在内,如今杨式中架、小架已后继乏人。
【董英杰】(1897~1961)太极拳名家,董氏太极拳创始人。邢台任县人。祖上务农,自幼聪慧,体弱好武。曾师从李增魁学习“十三式”,又向太极拳家李香远学艺。后成为杨澄甫入室弟子,极得杨澄甫识重,成为杨式传人中代表性的人物。杨之《太极拳使用法》即为其手编。其功底淳厚,拳架气派宏大。在技术上有所创建,理论研究亦独有心得。著有《太极拳释
义》一书,受到广泛好评。
上世纪30年代,在香港创立了太极拳健身院,广收港、澳弟子传授拳艺,名声显赫。民国时期南京打擂,打败了英国拳王,从而威震天下。上世纪50年代,董英杰先生应邀前往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教拳授艺。长期在香港、新加坡等地授拳,弟子遍布世界各地。子董虎岭、女董茉莉皆为太极拳知名人士,并分别在美国、香港等地传播太极拳多年;孙董增辰、董继英目前分别在美国,加拿大等地授拳;曾孙董大德现在美国、加拿大、欧洲、东南亚等地授拳。董氏太极拳目前已有海外弟子5万多人,遍及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武术界影响巨大。
董英杰有著作《太极拳释义》(香港:商务印书馆,1948出版;台北:华联出版社,1979影本出版)书中拳架照片为紧凑拳架。邓师有云:「拳架先求开展,後求圆掤,再求紧凑;紧凑拳架须参考董英杰的照片」。依董英杰言:「外界有云。杨氏太极拳。有大中小三套架子。实则仅此一套。练熟之後。由熟而化。或高或矮。或快或慢。随心所欲。编者於四十年前。见凤侯先生之子兆林先生之拳。系杨班侯先生亲授。乃系紧凑之架子。打来不快不慢。澄甫先生系宽大柔绵而缓。少侯先生则紧凑而速。余乃集三位先生之意。收敛而不速不迟。此乃成功之後。随心所变者也。倘初习者。仍以澄甫先生之架子为根基。希读者勿疑架子为三套也。」
牛春明(1881-1961),满族,北京人。1902年牛春明拜澄甫公为师,由健侯师祖代子传艺,赐名,镜轩”。1912年,牛春明在中央公园襄助澄甫公授拳;1914年,在杨家武馆任助教。健侯师祖不但将杨家太极之拳剑刀枪及内功心法倾囊相授,而且在晚年秘授点穴之术。1920年,牛春明南下宁、沪、杭,1925年授拳于浙江兰溪、永康一带。1928年,澄甫公任杭州国术馆教务长,牛春明前往襄助。抗日战争期间,牛春明避祸于乡间。1946年重返杭州,在开元路37号设立牛春明太极拳社,1960年,有关方面为牛春明拍摄太极功夫记录片《万年青》
李雅轩先生生平
李师椿年,号雅轩,河北人交县人,生于
加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