迭代开发与精益创业

标签:
创业感悟投资财经 |
前两天在文章“说专注”中举了两个案例,许多朋友回复讨论,更有朋友劝案例中的创业者放弃项目去大公司就业。
其实我们接触的许多创业者都已经成为朋友,关于项目本身我们不方便透露更多的细节和数据。而不以数据和团队为基础进行项目讨论意义不大。“B座12楼”的文章力求接地气,我们目的只是借助真实的创业者和项目作些思考。希望让朋友们更多地了解创业信息和趋势,以及我们作为风险投资者的一些观点和态度。
前几天在网上看到关于某项目的文章,文章作者抱着一个批判者的态度对项目的进行评论。这个项目之前我有幸接触过,而且同创业者探讨了半天。文章中提出的几个主要观点,我当时作为问题也抛给过创业者。其中一个问题是,线下B端的拓展和培育是一个难度。实际情况是创业者在另一个项目里已经同B端打了两年多的交道,积累了一定的线下渠道。而且近段时间运营的数据,也证明其转化率高于预期。看了这篇文章后我深有感触,讨论项目一定要“因时、因此、因人”,不能一上来就给创业者上课!
“说专注”中的两个案例我只是就目前了解的信息作了一个优化建议,肯定不会是最终的战略。战略规划是一个不断循环推进的过程,即是“迭代”的,这就是精益创业的核心之一。今天就再谈谈迭代开发和精益创业。
http://mmsns.qpic.cn/mmsns/gXlDPjSxbqnPVJf0uwhdnOfQXgZgQnhlzFkO5NriahIWefyjkjpSOlQ/0
知易行难!
为什么又提到“专注”?因为这次的主题与“专注”有一个共同的特性:知易行难。道理大家都懂,而且一个比一个更“精通”,但实践的难处只有创业者自知。
传统的软件开发都是用的瀑布模型,也是《软件工程》这门课的思想核心。这种方法套用自传统工业生产,在软件行业中正在过时。现在多采用的是“迭代式”开发模型。软件、互联网产品设计都需要这几个阶段: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维护,这几个阶段也没法跳过不做,那么这两种模型有什么区别?
这里举个经典的软件开发案例来比较一下区别。我们看看开发一个企业的“OA(办公自动化)”系统,这两个模型的“极端”做法。
瀑布模型:项目经理先组织人员,把整个公司所需要的OA功能需求分析出来,比如通知、邮件、各项审批、人事、知识库等。再把这些功能进行详细设计,每一块功能都与各部门沟通是否合理。下一步才是编码实现功能,最后是测试和维护。整个流程下来,一般在一年左右。即从立项开始,大约一年之后才能上线产品。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一年后的公司在流程、需求上可能已经变化了很多。
迭代模型:项目经理快速将主要功能模块列出,不做详细需求分析。架构好系统,最选下第一块内容,比如“通知”,快速进行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并上线试用。然后每个月推出1-2个功能,并不断更新。因为分功能开发,所以单个模块上线非常快,在整个使用过程中也可以不断听取用户的意见。
将软件里的迭代开发模型运用到创业里,就是精益创业。创业的所有工作都应该是迭代的。“专注”更多是战略层面的,但我们一开始定的“专注”方向不可能100%准确。只有快速将产品推向市场,根据市场反映快速调整。产品开发当然要迭代,不断推进新功能,也不断完善原有功能的bug,不受欢迎的功能果断砍掉。市场也是迭代的,不能什么都想好了、论证好了才去做。应该快速论证后就小范围的推广试行,让市场结果说话。说到底:快速上线、快速试错、快速修正是精益创业的核心。这里举几个大家熟悉的案例供参考:
【微信】微信其实是个定位“摇摆不定”的产品。1.0版本,微信定位于手机端文字通讯工具;1.1版本开始加入插件,基本冲着通讯中心去的;2.0版本开始往着多媒体通讯工具发展;2.5版本开始是陌生人交友;3.0版本后被官方重新定义为一个生活方式。微信最开始的时候并没有导入通讯录而是一直依赖QQ自身的关系链、用户公司邮箱、微博等去导入用户关系的。第六个版本才开始导入通讯录。微信初期,平均半个月就出一个版本,目前也差不多1-2两个月就要更新一次。目前要推出的公众帐号菜单功能、会员功能、支付功能等都在小范围测试中。
【小米】以小米手机系统MIUI为例,早在2010年,MIUI就已经出现,并逐步培养起了一批用户。然而,最初版本的MIUI仅仅只是Android系统的一个界面。当前MIUI中用户熟悉的语音助手、应用超市、防打扰功能,甚至手电筒应用,都没有被包括在其中,而是在过去3年的开发过程中逐渐加入。每周的更新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为了修复bug所做的更新,这也是部分用户觉得它“为了更新而更新”的原因。
这两个案例大家从他们的版本更新历史都能查到。其实大部分互联网创业者都已经在采用这样的模型,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创业,我所熟知的像“妈妈问答”、“51信用卡”等都是典型的精益创业。
引用小米MIUI产品经理许斐;迭代开发,就是在产品方向上聆听用户的声音、相信用户的直觉、尊重用户的选择;在产品反馈方式上,不同的角色各司其职;在实验中摸索适合自己的发布节奏。
======================
本文内容来自微信公众账号:B座12楼。微信ID:B1-12F
来自创投一线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