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常识

(2013-05-10 09:19:14)
标签:

创业

感悟

投资

财经

http://s6/mw690/c0fc0a96gdc530ebf5235&690
 

做投资,在很多人眼里都是一个很光鲜的工作,拿着募来的钱,对着创业项目横挑鼻子竖挑眼,项目一旦成功,便写进自己的恒久履历,足可吹嘘一阵子。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投资人辛苦和苦逼。姑且不论找到一个优秀的案子有多难,陪着项目千辛万苦成长有多操心,光是投与不投的决断就足以让你神经衰弱。

 

说一个项目好,理由可以找到100条,它的不好也同样可以找出很多条,关键是你还不知道究竟是哪一条会在紧要处发挥作用。

 

所以,投资在很多时候是一种原则的艺术。界定偏好,界定能力圈,界定最坏结果下的承受能力,是比全部的预期更为重要的工作。很多的难以抉择,都是因为原则的模糊。把原则当基础,把过程逻辑化,至于结果,三分靠人,七分还要靠天。既然最坏的结果都是你可以承受的,那么,任何的收获,于你,都是惊喜。有一句话叫作能预知的就不叫风险。

 

下面这篇东西是我几年前投了一个项目后写下的体会,原汁原味哦。这次又是被微博大V计兮从豆瓣挖出来的,应该11年的东西,很多情况已经变了,我自己对投资和项目的理解也肯定更加深入了,一字不改贴在这里,给大家做个参考。

 

==============================

1、每一项投资,都是一次考验。

 

完成之后能够放下的项目,才是真正好的操作。

 

但也许是历练未够,或者境界不到,还是做不到完全的放下。

 

巴菲特那样每天跳着舞到西斯廷教堂的境界,究竟是怎样达到的?

 

有很多理由,中国的市场环境,全民跃进的时代,时不我待的冲动,等等,都成为我们必须快速出手的理由。

 

但那肯定是有问题的。

 

我们不知道,什么才是合理取舍的界限?

 

未来的风险会在哪里?

 

IPO进程加速,市场继续扩容,市盈率大幅下挫,宏观经济硬着落,欧元区债务危机和美国经济二次探底,国内的ZZ动荡,等等,都是无法预知的可能。

 

对于那些我不懂的东西,我不参与,我不想让自己看上去像个傻瓜,睿智如巴菲特尚且如此。

 

费雪有一本书叫【保守型投资者夜夜安枕】,将保守视作投资者的基础哲学。那么,不能安枕的投资,要么是过于激进了,要么你还没有完全理解这个公司。

 

巴菲特可以5分钟判断一个生意,芒格说巴菲特是他所见到最快回答yesno的人,而芒格本人更是巴菲特的儿子誉为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但恰恰是这两个人,也是最为强调能力边界的人。

 

我只喜欢我看的懂的生意,这个标准排除了90%的企业,这也是老巴始终不碰科技股不投微软的原因。看似顽固,却是不容置疑的原则。

 

2、现在的投资界或者创业者,都非常看重商业模式,但商业模式恰恰是最不具有护城河性质的东西,商业模式是产品和服务的延伸,而不是反过来让商业模式附属在产品和服务之上。对商业模式的过分强调,是国内创业界和投资界浮躁心态的体现。

 

facebook是在积累了23个亿的用户之后,才着力寻找自己的商业模式和盈利之道的,qq、淘宝也莫不如此,没有产品和服务作为基础,商业模式终究是镜花水月。

 

商业模式者,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也。利益相关者的组合与聚拢,只有依赖于具有高附着力的产品和服务,然后才有可能在各方利益的基础上分享自己的利益。

 

所以在谈论商业模式的时候,一定要先搞清楚,你提供了什么样的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否则,动不动就高喊整合,高喊模式者,要么是在忽悠,要么是广告人。

 

给自己一个原则,再不要碰那些天天呼喊商业模式的公司和人。

 

3、以前读德鲁克的时候,很大的感慨是,一个人在一个领域达到至高境界的时候,就可以成为宗师,而所有能被称为宗师的人,在心性,在境界上都是相通的。德鲁克通过管理学上达到的成就,完全有资格称之为德子者,一代宗师之谓也。

 

80岁的巴菲特,好像也可以算作投资界的一代宗师了。

 

能做到宗师的,往往而且反复验证了一个真理:坚持常识。

 

越是常识,越不容易被坚守。因为常识看起来实在是太过于平淡无奇了。

 

人生苦短,我们总想着在年轻的时候,就用奇巧的方法获得成功的捷径,就像武侠小说中常常写到的那样,突遇高人、找到武功秘籍、喝到蛇血,等等。武侠文化之贻害中国人不浅啊。

 

有件事我们必须明白——从现在到30岁,我们都必须为生活而进行各种尝试,防止堕落。置身于生活之中。我必须打一场漂亮的战争,我们一定要成为有出息的人,尽管现在我们都没有。直觉告诉我:我们一定能干一番大事业,一定会与别人不一样,这是梵高的话。但是,讽刺的是,他和高更如今的成名,和当初的颠沛流离有关,和孜孜不倦的格物致知有关。他们自己的生命过程的传奇性,甚至可能比单一作品名气更大。

 

这个传奇,不是因为他们掌握了什么奇技淫巧,而是不断地寻找绘画的真谛。他们寻找的方法,并没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无非是拿出性命来画。就像战地摄影师罗伯·卡帕所说的:如果你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还不够近

 

大道至简啊!

 

回到巴菲特,他的投资方法其实并没有出奇之处。无非是,将股票当生意,四只脚(守住自己的能力边界,良好的经济前景,德才兼备的管理人,吸引人的价格),安全边际,护城河,集中投资,长期持有等人人都可理解的东西。

 

但,巴菲特终究只有一个。

 

宗师就是那些把人人都能理解的道理,化成自己的原则,持之以恒并最终大成的人。

 

他们是上帝的守门人,用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遵循统一原则并始终践行的人。

 

上帝的原则,常常简单至极。

 

但是人性的贪婪又常常无处不在。

 

先固化,再僵化,再优化,这是任正非在华为推行IPD时说的话。也是佛讲修行时要遵循的三个阶段:戒、定、慧。戒就是有所不为,因是才达到定,即定力,最后臻于最高境界,慧,即智慧,太多人只想要慧,而不愿意修炼戒和定。

 

这也是高喊商业模式之不足取的原因。

 

4、一次股东大会上,一个年轻人问芒格如何过幸福的生活,常规的答案通常都是如何达到的,芒格的回答是不要吸毒、不要飙车、不要酗酒等等,我们最终的成功,不是一两次辉煌的战役,而是一系列的不败达到的,这就是复利的本质。

 

格物致知,见微知著。没有失败,就是最大的成功。

 

巴菲特在20岁的时候,就读了1000多页的穆迪投资者手册2遍,芒格被他的孙子称为长着两只脚的书。

 

成功无捷径,“cash and knowledge”

 

===================================

题图:2010年在加德满都拍的照片,后来在安娜卡纳环线徒步,半月板受损,从此不敢爬山。

 

 =====================

本文内容来自微信公众账号:B12。微信ID:B1-12F

关注投资、创业及与商业相关的新变化与新趋势,欢迎提问与加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说专注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