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活法》之十二:人生的意义在于磨练灵魂、提升心智
(2014-12-09 08:27:57)
标签:
教育 |
【原文摘要】
1.
我们现今生活在纷乱如麻、前途未卜的不安定的时代。富裕却不知足,丰衣足食却礼节不周,充分享受自由却倍感闭塞。只要有干劲,就什么东西也可以得到,任何梦想也可以实现。但是社会却弥漫着颓废、悲观的氛围,甚至有人甘愿成为丑闻的主角,甚至犯罪。
为什么如此闭塞的状况充斥着整个社会?那难道不是因为很多人找不到活着的意义和价值,迷失了人生的方向吗?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正是由于缺乏正确的人生观——恐怕不只我一个人这么想吧。
我想,对这个时代来说,最需要的就是从根本上质问“人为什么活着?”首先,人们要正视该问题,树立作为人生指南的“哲学”。所谓哲学,也可称之为“理念”或者“思想”。
这是类似沙漠里撒水那样虚无或者在急流中打桩一样困难的事情。但是,正因为我们处于鄙视劳动、纷乱浮躁的时代,我相信只有单纯且直率的质问才有更深的意义。
若不能这样从根本上去尝试思考生活方式,那么,纷乱状态将愈发加深,未来将越来越混沌不清,混乱将在社会上漫布开去——怀有如此紧迫的危机感和焦躁感的人同样应该不止我一个。
我想在这本书中从正面把握人类的“人生哲学”,毫无保留地阐述我的根本思想,并从本质上再次质问活着的意义和人生应有的状态。这样,我希望能在时代的湍流中打下微小的一根木桩。
2.
我们活着的意义、人生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对于这个最根本的疑问,我仍然想直接回答,那就是提升心智,修炼灵魂。
在生活中为欲望所迷失、困惑,这是人类这种动物的本性。如果放任自流的话,我们就会无止境地追求财产、地位、名誉,甚至乐此不疲。
的确如此,人只要活着,就必须衣食充足,而且,需要有保证能自由自在生活的金钱。此外,盼望出人头地,也是人生的动力之一,这也不应该一律加以否定。
但是,这些只限于今生,即使积攒再多也不能带到来世去。今世的事情必须在今世清算完结。
如果说今生之物中有一样永不灭绝的东西,那不就是“灵魂”吗?在迎接死神的时候,人不得不舍弃今生建立起来的全部的地位、名誉、财产,只能带上灵魂开始新的旅程。
所以,当有人问:“你为什么来到这个世上”时,我毫不犹豫地地回答:“是为了在死的时候,灵魂比出生的时候更纯洁一点,或者说带着更美好、更崇高的灵魂去迎接死亡。”
人生在世,直到终要咽气的那一天止,都是在体验各种各样的苦和乐,在被幸运与不幸的浪潮冲刷中,不屈不饶地努力活着。这个人生的过程本身,就像磨炼灵魂的砂纸,人们在磨炼中提升心智,涵养精神,带着比初到人世时有更高层次的灵魂离开这个世界。我认为人生的目的。除此以外别无他求。
今天比昨天更好,明天比今天更好。为此,每一天都付出真挚的努力、不懈的工作、扎实的行动、诚恳的修道,在这一过程中就体现了我们人生的目的和价值。
人生在世苦难多,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有时候我们可能会憎恨神佛,为什么只有我要吃这样的苦头?但是,正是这些困难才能磨炼我们的心灵,提升我们的人格。把苦难看做考验、看做机会,我们需要这一来思考问题。所谓劳苦,正是锻炼自我人性的绝对机会。能够把考验当作“机遇”对待的人——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把有限的人生真正地当作自己的人生活下去。
所谓今生,是上苍赐予我们一个为了提高身心修养而得到的期限,是为了修炼灵魂而得到的场所。我认为:人类活着的意义和人生价值就是提升心智,磨炼灵魂。
3.
那么,具体怎么做才能砥砺人格,磨炼精神呢?是否需要深居山中或搏击逆流等特别的修行呢?其实不需要,相反,在这个凡俗的世界里,一心扑在工作上是最重要的。
我将在后面的章节中进行详尽的阐述,释迦牟尼论述了“精进”作为到达大彻大悟境界的唯一修行方法的重要性。所谓精进,是指一心扑在工作上,专心致志于眼前所从事的工作。我认为这是提高自我身心修养,砥砺人格的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
一般常见的想法认为,所谓劳动,是指为获得生活所需的粮食、报酬的手段。尽可能缩短劳动时间获得更多的薪水,其余时间按照自己的兴趣或业余爱好度过,这才是丰富的人生。在持有这种人生观的人中间,有人认为劳动似乎是人人都不愿意做而又必须去做的事情。
但是,劳动对人类来说是具有更深远、更崇高的价值和意义的行为。劳动有战胜欲望、磨炼精神、创造人性的效果。其目的不只是简单地获得生存所需粮食。获取生存所需的粮食只不过是劳动的附属功能而已。所以,专心致志、一心扑在日常工作上是最重要的,这才是磨炼灵魂、提升心智的尊贵的“修行”。
例如,出生并成长在贫困之家的二宫尊德,虽然是一个毫无学问的农民,但是,手上一根锄、一把锹,从早到晚披星戴月耕田劳作。最终,通过辛勤的劳动,他把一个凋敝的农村发展成为富裕的村庄,成就了一番伟大的事业。
因为这此业绩,不久他得到德川幕府的起用,在宫中与诸候平起平坐。尽管此前他并未学习任何礼仪,但是举止言谈自带威严,连神色也极尽富贵之态。
毫无疑问,全身沾满汗水和泥土、坚持劳作的“田间的精进”,已经潜移默化,扎根于内心,陶冶了人格、砥砺了精神,人品也达到了更高境界。
像这样专心致志于一事、努力工作的人,通过日常的精进,精神自然得到磨炼,进而形成厚德载物的人格。
劳动这种行为的尊贵就在于此。也许说起精神修炼让人联想起宗教上的修行等,其实,热爱本职工作,一心扑在工作上,这就足够了。
听说拉丁语中有句谚语,“与其完成工作,莫如完善做工者的人格”,人格的形成也是通过工作的完成而实现的。也就是说,哲学产生于辛勤的汗水中,精神在日常的工作中得到磨炼。
埋头干好本职工作,想方设法,不断努力。这样做就意味着珍惜人生中的每一个今天,珍惜此时此刻的每一个瞬间。
我经常对员工说,必须“极其认真”地过好每一天。生命只有一次,万万不能浪费,要“竭尽全力”、真挚、认真地活着——继续这种看似朴素的生活,认真的程度要达到“极度”,平凡的人不久也将旧貌换新颜,变成非凡的人。
世上所谓的“名人”,在各自的领域达到顶峰的人,恐怕都经历了这个过程。劳动,就是这样既创造经济价值,又锻炼人格。
所以,“精进”并不需要脱离世俗的社会,工作现场就是最好的磨炼精神的地方,工作本身就是修行。通过每天辛勤的工作,我们在形成高尚人格的同时也一定能够获一个美好的人生。我希望大家把这一点铭记在心。
【肤浅认识】
科技和资本两辆战车,碾压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科技和资本在改善我们物质生活的同时,并没有同步改善我们精神生活。寻找人生的意义,似乎遥不可及。
我们活着的意义、人生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对于这个最根本的疑问,稻盛和夫的回答是提升心智,磨练灵魂。
如果有人对此提出疑问和反驳,自己只能从“身、心、灵”三个层面解释,身体、心智和灵魂是一个人的三个重要方面,所以,我认为稻盛和夫的观点是正确的。物资带给人的满足感是有限的,而精神层面是无限的。我们需要物资,但物资绝不是我们生活的全部。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是很辛苦的,我们要解决人和物之间的问题,我们要解决人和人之间的问题,我们还要解决人和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真正的快乐和幸福是来自于我们的心灵,依赖外物所获取的快乐和幸福都是短暂的。人生苦短,我们的大部分时间都是生活在忧愁、焦虑和烦恼之中,而高兴、快乐和幸福却很少。我们完全可以学会操纵自己的内心,让它向着有阳光的方向。在生活中,常常有人会感慨自己活得很苦很累。这主要是因为他有过多的欲望,欲望一多,心境就会变得复杂了,也就自然会感觉很苦很累了。有人说过,求人不如求己,求己不如求心。
磨练灵魂需要自省,需要反思。提升心智,磨练灵魂的渠道是一心扑在学习和工作上,从努力学习和工作中体味人生的真谛。其原因就是,学习和工作的过程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了人们的成长和进步。稻盛和夫认为,劳动对人类来说是具有更深远、更崇高的价值和意义的行为。劳动有战胜欲望、磨炼精神、创造人性的效果。其目的不只是简单地获得生存所需粮食。获取生存所需的粮食只不过是劳动的附属功能而已。所以,专心致志、一心扑在日常工作上是最重要的,这才是磨炼灵魂、提升心智的尊贵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