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专题资料 |
新中国邮票上的“夏至”节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独特贡献,西方人称之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2016年11月30日,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名录。
国家邮政从2015年开始发行“二十四节气”特种邮票,由邮票设计大师王虎鸣和刘金贵设计,首次以扇形印制,形式如国画,笔法轻盈、自由抒情,构图别致,简洁明快,将艺术与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普受集邮者喜爱。分四组四次发行,四组邮票集齐合起来正是一个圆形,形成一个太阳回归年,到2019年在庆祝建国70周年之际,24节气太阳回归年邮票小全张,将与集邮者见面。
“夏至”是24节气中的第10个节气,是最早确定的四个节气之一。太阳运行至黄经90度时,直射地面位置到达一年最北端,北半球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的峰值。时间在每年公历的6月22日左右。这一天中国最北端黑龙江省的漠河是昼长最长之地,达17 个小时(北极村达19小时)最南端的南海曾母暗沙是昼长最短之地,昼长是12个小时。北京地区这一天昼长是15小时。在天文学上夏至是太阳的转折点,这之后太阳将走回头路,阳光直射点开始从北向南移,白天将会逐日减短,民间有“吃了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天文学上规定夏至节才算是北半球夏季的开始,太阳辐射到地面上的热量仍然比地面向空中散发的多,所以这之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将继续升高,民谚有“夏至三庚便入伏”(夏至后出现三个庚日),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就是初伏第一天,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以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因此与冬九九一样,也有“夏九九”的说法,以夏至当天为起点:“夏至入头九,羽扇不离手;二九一十八,脱冠着罗纱;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欲滴;四九三十六,房顶晒个透;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六九五十四,早晚凉丝丝;七九六十三,床头摸被单;八九七十二,子夜寻棉被;九九八十一,开柜拿棉衣。”
夏至时节气温高,对农业来说降雨很关键。农谚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这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生理和生态需水均较多。春生夏长,此时降水对农作物产量影响很大。生长旺盛,杂草、害虫迅速滋长漫延,最需加强田间管理,炎热的夏日农民的工作是帮农作物更好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