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之实践应用(三十二)
(2022-04-29 08:53:40)“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之实践应用(三十二)
二、挖掘材料冲突点,构建具由思辨色彩的议论文范式
有些材料本身就有一定的思辨性,尤其是那些包含矛盾冲突的材料,在分析这类材料时要找到正确的立足点,从材料内容出发构建具备思辨性的文章范式。在处理这类材料时,要在仔细阅读的基础上理清材料内部的逻辑关联,如果存在一些因果联系,要将因和果分别梳理清楚。这类材料考查的是辩证思维,在审题立意时要充分思考,使自己的立场鲜明,论点明确。
比如,2021年新高考语文I卷作文材料: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读完这段材料后,可以进行如下梳理:材料内容以“体育之效”作为切入点,随之谈到了人的身体强弱的转变。在解析材料时要使自己的思维保持清晰,要找到材料中给出的强弱转化发生的根源,这样就能从材料中捕捉到核心信息,即勤于锻炼对人的身体有很重要的作用与意义。理清这一层含义后,材料要的核心思想就变得更加明确,再以此为出发点,选取自己想要论证的角度进行分析讨论,文章整体的立意就不会出现偏差。
这段材料的冲突点在于其对强弱转化的讨论,如果没有读懂材料内容,就会出现一些逻辑思维上的偏差。理清材料的逻辑脉络后,就会发现材料真正想要揭示的主题十分明确,可以进一步抓住相应的矛盾冲突进行立意,比如探讨“强”和“弱”是如何转化的:严于律己,自强奋进,就能够保持良好的体魄;相反,对自己缺乏要求,消极堕落,不仅身体会变弱,意志品质也会慢慢被削弱。明确了材料的真正含义,以及梳理了其内部的逻辑联系再进行立意,才能写出具有辩证性色彩的作文。
三、探究路径,展开具有思辨性的分析论证
有些材料思辨性较强,可从各个角度进行分析讨论。这样的材料更具开放性,同时,也带来更大的写作难度。在处理这类材料时,可以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在确立了文章的核心论点后,要善于选择各种素材论证观点,让全文在逻辑上更加严密。还可以对问题展开思辨性论证,看到一个具体问题的正反面,选取多重视角进行论证。这样的论证方式难度更大,要根据自己的作文水平,结合考场的实际状况,做出合理选择。
2021年高考语文上海卷作文题:有人说,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这段材料有着很强的思辨色彩,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较高要求。处理这段材料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将论述过程与现实结合起来。只从理论层面谈论事物价值和时间的关系要说清楚很难,如果联系社会生活,就会发现有大量的实例可供参考借鉴。在写作时,首先要选择立场,明确观点,准确立意。然后,根据自己的立意构建文章的整体框架,并善于利用大量有代表性的实例支撑自己的核心论点。比如,可以回望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从而感知“时间积淀”的应该是“中国航天人不断探索的智慧”;也可以回望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发展历史,体悟出这里的“时间积淀”应该是“中国共产党人创造的中国成就”;还可以回顾铁路从“绿皮火车”到“和谐号”的发展,体会“时间积淀”应该是“中国科技的日新月异”。确立了核心论点后,要利用大量优质实例充实文章内容,并在实例探讨中体现辩证性思维。这样的文章才更有可读性,以这样的方式写作,才能写出优秀的考场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