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导读教学设计
(2014-01-09 21:15:11)
高陵三中
三、教学重难点
第一课时
学生阅读“课前提示”中《三国演义》的相关内容。
这部书反映了三国时期政治、军事的复杂矛盾及其转化,概括了那个时代的历史发展轨迹,塑造了一系列典型人物形象。其基本思想倾向是尊刘(备)抑曹(操),把刘备集团作为善的代表,渗透了作者的理想和抱负;把曹操集团作为恶的象征,体现了作者对丑恶的批判。爱憎分明是整部小说给予读者最深的印象;而政治上的权谋倾轧、战争的频繁发生、社会的动荡不安,则是作者描写的重点。他善于把历史上重大事件巧妙地通过艺术形象表现出来,也就是说,通过作品中人物彼此之间的拉拢和排斥、合作和斗争等等活动,一定程度地再现出历史的真实来。
制定部分篇目、回合让学生阅读,然后小组合作,对以下问题进行谈讨:
根据本节课进行有针对性的小结并适当对研究性学习进行点评(不作具体分析),布置作业
1、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2、赤面粟赤心,骑赤兔迫风,驰驱时无忘赤帝。
3、收二州,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第二课时
请同学起来发言,分别阐述上节课课后作业所留下来的三副诗句和对联所描写的《三国演义》人物,以及发生在这些人物上面的相关历史事件。
操曰:“吕伯奢非吾至亲——”
多疑(语言描写)
陈宫寻思:“我将谓曹操是好人,弃官跟他;原来是个浪心之徒!今日留之,必为后患。”
自私残忍(语言描写 侧面烘托)
设计目的:通过指导学生重点阅读,进一步鉴赏人物形象,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曹操人物形象描写还有很多,时间限制不可能一一点明,之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自己去阅读,自己去品味。
设计目的: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思考、合作探究进一步学会如何鉴赏小说人物形象。
首先对《三国演义》进行再一次的简单回顾,其次,对于《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进行简单点评,最后,把如何阅读如何把握人物形象进行回顾和总结。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1、有许多的成语、歇后语出自《三国演义》,比如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探囊取物、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等等
2、《三国演义》中人物并不是人人都有姓名的,有的有名无姓、有的有姓无名、还有的无名又无姓,你能找出几个来吗?
设计意图:总结是对两节课来的一个结束,其中的主要内容在前面已经讲过,所以切不可拖沓冗长,反复罗嗦。在这里关键还要有意识的去激发学生课后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不要为了上课而读书,为了考试而阅读。
2、同样是君主(首领),刘备、孙权两位又是怎么样的形象呢?
设计意图:学的目的是要懂的运用,之所以选择曹、关、诸葛进行点评原因在于三者是三国演义中“奸”、“忠”、“智”三者的最典型代表,但三国演义中人物形象众多,人物形象也是丰富多彩的。因此在概括总结完方法之后,有必要进行拓展和延伸,一方面可以检验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扩大阅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