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七年级历史期末质量分析

(2019-07-06 09:09:41)

七年级在慢慢的发展中也终究成为了历史。纵观这次考试,试题不难,但是特优也不是很高,班级之间差别也很大。很多细节问题就充分的暴露出来。

首先,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不完全挂钩,充分体现在三道大题上。一看试卷,还深感庆幸,因为这些大题全细细讲过,但是真实反馈过来的信息却是:不会审题(26题的放牛娃和农民起义),27题的图不会明确方位,28题的错别字高居不下(高鹗、洪昇)。。。。。。种种迹象表明,细节决定成败,关注细节,才能取得更大的胜利。

其次,教师的教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传授学习的方法。因为复习的面比较大,所以复习的时候往往是教师是主干主线分析,而且重点几乎是放在期中考试后面所学,所以前13课的知识点复习时,更多的是放手给了学生。其中的14题用图的方式考查火器的发明和运用,小知识点特别灵活琐粹,“13世纪传入印度地区”这个知识点一般学生都掌握不了,因而一道选择题就暴露了问题的实质。而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知识记忆为主,做题方法为辅,二者有机结合才完美。传授知识,不仅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鱼。

 这次期末考试给我最深的感受就是学生占有的知识面太窄了。许多东西是课堂讲不来的,因为不可能面面俱到,但是学生知识面窄的话,许多地方就要受限。选择题20题“名山掩忠骨,九宫千古,闯王千古”学生根本就不能依据已有的“九宫”“闯王”判断出是李自成,当然程度好的同学可能会根据“闯王”判断出来,有的也可能根据题干之间的联系进行判断;最闹心人的就是26题了。这道答题14分啊,如果判断不出来是朱元璋的话,14分就跑没了。而题干中能让学生判断的只有“放牛娃”“农民起义”,朱升的计策“广积粮”基本上就是虚设,但是这题许多学生绞尽脑汁,答的确是“宋太祖赵匡胤”,因为“唐宗宋祖”学生形成了思维定式。因为知识面窄,因为占有的材料不全,因为不会审题,不会知识迁移,太多的学生栽在了放牛娃身上了。因而建议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综上所述,知识落实不到位。无论三道大题的细节,还是选择题的巩固,都说明知识点的落实到位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知识背诵记忆,还是灵活变通,都需要落到实处,不怕细,不怕准,不怕精确。为了有效的减少错误的一再发生,下学期注重错题集的应用,学习方法举一反三,学习态度端正认真,学习记忆有效科学,学习结果巩固提高。

期末考试的结果,暴露了自己教学过程的细节处理问题。下学期,一定吸取本学期的经验教训,取长补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关注细节,堵住漏洞,给学生充分的空间,给他们更大的成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