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醋结缘 “好的醋晶莹透亮,没有悬浮物,拿起来一闻,因多种微生物发酵,醋有一种复合型香气,细细儿小口品尝,则会生出一种淡淡的甜味。我不是做醋的匠人,但当我走近做醋人并对他们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后,他们的那份匠心以及蕴含于醋味道最深处那份独有的‘甜味’,却深深吸引着我,也浸润了我的生命。”洪源生说。
采访洪源生老师之前,我粗略搜索拜读了他的部分作品,透过他的文字,对于他的形相形成一个猜想中的轮廓,感觉他应该是一位比较文弱的书生形象。及至见到他本人后,原先的猜想瞬间被推翻,他身姿挺拔,站在那里宛如立地生根的青松,只一眼便被他的气场所吸引。朴实无华的文字与他刚强果敢的外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激发我对他与其新著作品的浓厚兴趣。
1984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太原市人民警察学校成立,洪源生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成为学校第一届学生。作为一个农村孩子,他第一次品尝到了学习的甜。每天程式化的训练和专业课的学习,成为了他在学校的日常。酷爱文字的他和同学利用闲暇时间办起了队刊《橄榄园》,至此他与文字结下了不解之缘。毕业留校工作后,他仍笔耕不缀。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与醋结下了深厚的缘分。当时一个醋厂举办醋联征集活动,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洪源生进行了投稿,结果却出乎意料地获了奖。这次尝试激发了洪源生探索醋文化的浓厚兴趣,从此,每到节假日、星期天,他都会利用业余时间深入醋厂,去观察了解酿醋的生产工艺流程,挖掘醋的历史文化渊源,通过对醋的潜心研究,他觉得把醋的品牌及其价值传递出去,是他作为山西人的一份使命。2003年4月,在因“非典”放假的日子里,他创作完成了5万余字的中篇小说《醋葫芦》,由此开启他挖掘醋文化、弘扬醋文化的创作征程。之后的影视剧剧本《老醋坊》,微电影剧本《醋缘》,再到而今18万字的影视文学剧本《醋葫芦传奇》,一路的创作耕耘,他与醋结下了不解之缘。
醋是“甜的” 洪源生告诉记者,他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小时候经历过很长一段时间贫苦的生活,而这段生活他从未觉得酸楚。父母勤劳向上的生活态度,兄弟姐妹之间的手足之情使他觉得那段苦日子的深处充满了甜味。
原生家庭的和谐风、价值观,成为一股强劲动力,注入到他后来作品的主题中……在创作《醋葫芦传奇》影视文学剧本过程中收获了很多,其中不仅对醋文化有了一定的造诣,而且更收获了一份做醋人的匠心与坚守。该剧本围绕永和醋坊三代人既巩固继承传统醋业,又发扬壮大醋业的感人故事,紧紧围绕醋葫芦里的秘方这条主线而展开,故事跌宕起伏,悬念不断,引人入胜,诠释了做醋的匠心精神。
生活中,人们通常把醋作为调味品,亦或引申于情感表达中,酸成为其最常用的代名词,对于洪源生而言,醋给予他的“酸”味丝毫没有显性,而那份追求之中屡屡显性的劳有所获的小惊喜,让他倍感“香甜”。通过醋,他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通过醋,他感知了做人的真谛。通过醋,他领会了做事的细则,于他而言,醋味道是“甜的”。
当配角也要有足够成色 柴米油盐酱醋茶,一日三餐,日常生活,在做菜的各种食材中,醋调料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由此给人启迪的是,在一个团队当中,在人生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配角丝毫不比主角简单,真材实料与坚守匠心,哪怕是配角也要有足够的成色。《醋葫芦传奇》中写到,梁家庄财主梁全保阴险嫉妒,也开了醋坊,因工艺简单、偷工减料,醋质量差卖不出去,醋坊因此而倒闭。李庆来经营醋坊多年,诚信忠义,质优量足,生意兴隆,远近闻名。
剧本中的各路商家在苦苦寻找做醋秘籍,剧本外现实中各企业也在探寻成功的秘籍,洪源生最终亮出“先做醋,再做人”这个秘籍,成为了贯穿该剧本的主线,其中引发的深思为剧情镀了一层美学色彩。洪源生说,这部作品是他利用闲暇时间创作的,现在回想起那段日子太甜了,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本身就很美好。
助推产业转型、乡村振兴
近年来,清徐县将老陈醋作为全县非煤新兴支柱产业来培育打造,以食醋工艺传承创新、产品附加值提升、技术装备现代化为支撑,启动了醋都小镇项目建设,相关包装、醋文化旅游、副产品综合利用等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快速提升醋产业整体发展水平。
洪源生说,经过多年的探索,清徐老陈醋成功实现了经济新常态下的产业转型,进一步弘扬醋文化更加势在必行。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作为一名出生于农村成长于警校的老党员,希望可以通过弘扬醋文化,为助推产业转型、乡村振兴尽自己微薄之力!
对于洪源生而言,弘扬醋文化已不仅仅是自己的一项爱好,而是将爱好升华为更崇高的一项责任与使命,这份使命感,更使得他对于自己多年来执着于醋文化创作的追求多了一份甜甜的感受……
2020、10、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