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王朝的灭亡,一般人都会认为是最后一个帝王出了问题,要么残暴,要么昏庸,如夏桀,商纣等。而对于西汉王朝的灭亡存在许多争议,很多人认为导致西汉灭亡的罪魁祸首是西汉第八位皇帝汉元帝刘奭,在他之后还有三位皇帝。刘奭是汉宣帝刘询跟许平君所生,许平君是刘询做皇帝前流落民间时的妻子,所谓贫贱见真情,刘询跟许平君感情很好,夫妻恩爱。刘询做皇帝后刚把许平君接近宫过两天好日子吧,就惨死于宫廷斗争,变成了“因我而死”,刘询却无能为力,为了表示对妻子的思念和歉疚,霍光死后他立马立他跟许平君之子刘奭为太子。可之后刘询又说出了“乱我家者,太子也”的预言,这又是为什么呢?刘奭打小聪明好学,崇尚儒学。他几次向刘询进言要求调整用人方略,尽量多用儒生。刘询很生气,斥责他以后不要提这样的意见。原由是汉武帝当年虽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国策,但事实上,只是一句口号而已,并没有真正执行。汉朝真正执行的国策是“霸王道杂之”,所谓霸道,就是用法家手段匡正国家,约束臣民。所谓王道,就是以儒家理念推行德政,教化天下。从汉武帝到汉宣帝近一百年这条国策没变,而且以霸道为主,王道为辅。事实证明这条国策铸就了汉武盛世到昭宣中兴西汉的黄金时代。而太子刘奭太过痴迷于儒家学说,刘询一气之下说出了“乱我家者,太子也”的预言。事实证明他说对了。既然这样,刘询为什么还是让刘奭即位呢。原因是刘奭除了和他政见不符外没有其他毛病,于是委托了几位辅政大臣制约他,平衡儒生实力。
刘奭30岁时,因身体不好,整天在皇宫养病,所有事都交给宦官代办,时间一长,宦官权利就大了。就是刘奭开辟了汉代宦官擅政的先河。无论哪朝哪代,只要宦官外戚专权,这个国家就快了。在朝廷上,刘奭一味以经取士,致使很多书呆子被大量选进政府机构,这些人平时只知道研读经书,根本不懂时政。以至于宦官集团为所欲为,无人敢问,越发嚣张。这就给西汉的灭亡埋下了祸根。听信宦官只是国家灭亡的诱因,而最直接的原因却是刘奭一次很随意却最终致命的选择,什么选择呢?还要从一件事说起,太子刘奭23岁时,一位他很喜欢的妾死了,致使刘奭一蹶不振。太子的极度悲伤急坏了他爸爸刘询,为了能让儿子开心点,刘询就让皇后挑了五个宫女给太子送去了,让太子挑一个。太子哪有这心思,可父皇的一番心意,总得给点面子,也没细看,随手指了一位离得最近的宫女说,就她吧,她是谁,王政君,这女的厉害了,曾被父亲嫁过两次,都是还没过门,男方就死了,克夫。王政君相貌平平,当夜给太子侍寝,这一夜后刘奭在没碰过她。可就这一夜,王政君怀孕了,后来生下一子,正是刘骜。母以子贵,刘奭即位后,王政君就成了皇后。王政君后来扶持了一位外戚,这位就更厉害了,西汉的掘墓人王莽。



再来说说渭陵,刘奭死后葬咸阳塬西汉陵区的渭陵,专家经过对渭陵陵区的考古发掘,竟然发现渭陵没有陵邑,这就太不寻常了。经过查找史料,说是刘奭太痴迷儒家思想,儒家说修陵邑对国家发展不利,所以就取消不修了。真是这样吗,后来进一步研究史料得出结论,到汉元帝时期,西汉土地出现了大量的兼并,由此产生了一批新兴的豪强地主,这个新兴阶层有自己的经济和政治利益,实力强大,政府难以控制他们,甚至不能强令他们迁徙人口。所以皇帝也没钱了,也没人了,修不起陵邑了。
渭陵前清代巡抚毕沅立了两块碑,上文汉昭帝平陵,奇怪吧,明明是渭陵,怎么立的是平陵碑。这是因为年代久远,史料记载不详,毕沅弄错了。渭陵的碑立在了汉平帝的康陵。可为什么渭陵前立了两块碑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