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离实际情况的限制谈可能的结果没有意义
(2024-12-16 15:22:02)分类: 观点 |
“我如果当初不入教育这一行,可能我早都发财了。”对于这样的或类似的说法,我不会反驳,因为前提条件不可能成立的时候,结论不论是什么,这个命题在逻辑上都是正确的,但是,这样的正确命题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
结果已经确定的时候,再谈“如果不是这样就会怎么样”有意义吗?我只能说有可能有意义。再有一次或更多次机会的情况下,若能总结经验教训并做出相应改变,事情就有可能朝向自己希望的方向发展,就有可能出现自己希望的结果。
穷尽一切仍不能成功,大多数人考虑的是放弃而不是坚持,因为坚持下去是有条件的、是需要成本的。
身处其中的人不知道失败是因为自己前进的方向不对还是自己的能力不足造成的。
提起这个话题是因为前几天在网上看到的一段话:如果中国的油价能降到两三元(一升),电车根本就没有生存的空间。
首先,中国的油价在我们可以预见的未来不可能降到这样低的水平,而这一点恰恰就是电车在我们国家能得到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
其次,就算油价能降到两三元甚至更低的水平,你能保证电车就没有发展壮大的可能?
我心里很清楚为什么有的人这样说中国制造的电车,我可以做一个这样的假设:如果那些电车是美国或日本或其它的他们心目中的外国生产制造的,那么电车就是受他们欢迎的。
别人家的东西再好,那也是别人家的东西,不是我们的东西。羡慕别人家有好东西,那就努力工作和学习,让我们自己也拥有同样好甚至更好的东西,这才是正常的而不是病态的心理。
“存在即合理”,“适合自己的才是好的”,我觉得这些说法只要不被推到极致,一般情况下是正确的。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情况下做出的选择一定是在当时的条件下成本最低、最容易实现的选择。多数人的选择,不敢说每一次都是正确的,但正确的次数要远远多于错误的次数。
“如果”后面跟着的是脱离国家或个人实际条件限制的话语,是无法实现的条件,那么,“那么”之后所说的都是正确但没有用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