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高考分两次进行
(2022-11-24 16:22:35)分类: 教学随笔 |
近两年高三复习用的练习题、模拟题明显地变难了,根本原因在于高考题明显地变难了。
作为一个多年从事高中数学教育的教师,我有足够的自信敢说我对高中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是熟悉的,但是,有些题仍让我束手无策。我在给学生讲解这些题时我只能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做,我说不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做、我是怎样想到这样做的、以后大家再遇到这样的或类似的问题时应该怎样做等问题,我很无奈地告诉学生“你们就把这道题及其非常奇妙的解法当成是数学欣赏吧”、“这道题是为考北大清华的学生出的”。
难题是什么?是不是不会做的题就是难题?
“难者不会,会者不难”,自己不会做的题对于自己来说的确是难题,但这样的题对于其他人来说不一定是难题。
因为没有掌握高中要求学习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而不会做的题,可能会被有些学生看作是难题,但不会被数学老师看作是难题。
我要说的难题是指即使掌握了高中要求学习的基本知识和方法、甚至还掌握了很多有一定难度的解题技巧也做不出来的那些题。
有人会说“你解不了那道题是因为你能力不行”。我承认我的能力有限,但是,几百学生没有一个人能解的了的题算不算难题?
准确地说,这几百学生没有一个人能在限定的时间内解出这道题。
能用常规方法解决的题就不是难题。但是,我们怎么能知道我们面对的题是难题?
对于大多数的老师和学生来说,拿到题时我们首先会用常规的方法尝试着解决,当这些尝试不能解决这道题时,我们就知道这是一道难题。还有一些题,我们连入手的地方都找不到,解决这样的问题,除了要有相应的知识,还需要一些奇思妙想才行。
考场上,当知道一道题是难题时,大多数学生已经没有时间、没有机会解决它了。
我给学生的建议是: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考试时先做那些自己会做的题,等这些题做完了考试也差不多该结束了。解题能力特别强的学生考试时才会有足够多的时间研究那些难题。
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怎么能知道哪些题自己会做或不会做?
这样的问题,没有清晰明确的判断标准,更多的是自己的感觉,这样的感觉越清晰、越准确越好。
平时学习时要认真研究问题,要尽可能把问题弄清楚。弄清楚、弄明白了的问题,遇到时自然会做。
拿到题就知道会做,那是因为对于这一类问题我们已经形成了程序化的解决方案,建议大家将此作为高三复习备考的标准。
学过的知识和方法,不能掌握的糊里糊涂,不能会不会自己都不知道。
高中数学学习有一点让人很尴尬:即使我们掌握了解答一道题需要的所有的知识和方法,我们也不见得能正确解答这道题。有些难题,认真做十道之后,面对第十一道题大多数学生和老师仍是束手无策,这样的问题,真不是刻苦学习就能解决好了。
高考不能没有足够数量的难题,否则区分度不够,不利于高校对人才的选拔。正因为如此,大多数学生不得不受那些稀奇古怪的难题的煎熬。
基于这样的现实,我有一个建议:高考分两次进行。
第一次考试的试题,只要掌握了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就能解决,试题的数量可以多,但不要难;非211、非985的大学、还有大多数的专业院校根据第一次考试的成绩录取。通过第一次考试的学生有资格参加第二次考试,第二次考试的试题要有相当的难度,试题的数量不能太多,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探索、试误的时间,211、985大学和一些特定的专业院校根据第二次考试的成绩录取。
如果这样做,自觉无望进入211、985和一些特定的专业院校的学生就不必再受那些难题的煎熬,他们只要认真学习、掌握好基本知识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