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赵州禅师:阿弥陀佛是十方诸佛之师

(2025-01-07 09:04:20)
标签:

转载


赵州禅师:阿弥陀佛是十方诸佛之师  

  《赵州禅师语录》:
  僧问赵州:“诸佛还有师也无?”师云:“有。”
  问云:“如何是诸佛师?”师云:“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问:“和尚受大王(赵国父子二王,及燕王)如是供养,如何报答?”
    州云:“念佛。”

  今天参禅的人,每每谤净土为小乘,这是错误的!一般人只知赵州禅师(778年~897年)曾说“念佛一声漱口三日,佛之一字吾不喜闻。”却不知这几句是机锋禅语,就拿来作为赵州反对念佛的根据。这是极大的误会。要知道后面还有下文,有人问赵州禅师:“你的老师是谁?”赵州说:“十方诸佛。”又问:“十方诸佛的老师是谁?”赵州说:“阿弥陀佛。”可见阿弥陀佛是十方诸佛之师。又问:“和尚受大王如是供养,如何报答?”州云:“念佛。”今人不了解赵州禅师前面几句话的本义,又不知道赵禅师后面还有对念佛的肯定,就认为他否定念佛,真是冤枉并诽谤了祖师,罪过极大!


印光大师:赵州禅师反对念佛吗?

   今人犹欲仗自力以了生(是等辈人,喜自力而厌佛力。菩萨从初发心,经劫修行,六度万行,积累福德智慧资粮,直至圆满究竟成佛,智慧广大,功德巍巍,如何视佛力为无物,乃至唯恐避之不及?呜呼,无他,实业障深重,高心空腹,德浅福薄也!),而又高推禅宗,藐视净土,其故何哉?一则以少阅经典及《华严经》,或曾阅过,绝不注意。二则不知禅家宗旨,无论问佛、问法、纵尽世间所有为问,答时悉皆指归本分,绝不在佛、在法、及在诸事上答。所谓问在答处,答在问处。若认做按事说者,则完全错会了也。

   今人业深慧浅,每将直指本分之话,认做解义训文之词。如赵州云:“老僧念佛一声,漱口三日。”及“佛之一字,吾不喜闻。”个个认为实话,遂以念佛为不屑而藐视之。不知赵州“佛之一字,吾不喜闻”下,有问:“和尚还为人否?”州曰:“佛佛。”有问:“和尚受大王如是供养(赵国父子二王,及燕王,均恭敬供养),如何报答?”州云:“念佛。”又僧问:“十方诸佛,还有师也无?”州云:“有。”问:“如何是诸佛师?”州云:“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念佛一声,漱口三日”与“佛之一字,吾不喜闻”及以佛佛为人,以念佛报恩,以阿弥陀佛为十方诸佛师,皆是指归本分之转语。若将前之二语,认做实话而实行之,必至谤佛、谤法、谤僧,永堕恶道。若将后之三语,认做实话而实行之,必至业尽情空,现生证圣,往生上品,渐至成佛。

此二种话,各禅书均一齐同录。前二语,凡一切人,皆常提倡。后三语,吾数十年来,未见一人言及一句者。前后所说,皆归本分。后三句,纵不会赵州之意,其利益比会得赵州之意更大。以虽不会赵州之祖意,乃是遵如来金口诚言之佛教。前二句,纵会得赵州意,也不过是开悟而已,其去了生死尚大远在。何以一人之话,会不得当做实话,其祸莫测,而人人提倡?会不得当做实话,其利无穷,而举世无闻?良由最初未遇真善知识,不在己躬(亲自)研究,一闻希奇相似辟驳之话,则中心悦愉,常常提倡。

亦足见世人根性陋劣,业障深重。都是机锋转语,向上一着,闻稀奇相似辟驳的话,则内心欢喜,常常提倡;而符合佛陀经教的平实话语,则视为草木蔽屐,绝不提倡。唯以表面上说佛不好,说三宝不好之话为实义准绳,大快此辈之心,喜自力而厌佛力,于是大加效仿,要学祖师高明,“不着相”,所谓“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不见六祖大师后文“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遂藐视戒律,乃至执性昧相,呵佛骂祖,言净土只在心中,拨无西方净土,讥笑念佛人是“心外求土”,不知心即是土,土即是心,心外无土,土外无心,心,佛,土,是三无差别。试问,地狱有否?若承认有(因果报应,六道轮回是佛法最基础的正知正见,假若不信,安敢说自己信佛。),何独无西方净土乎?地狱、娑婆、净土,皆自心所现,亦皆有实在相状,此谓性相不二,理事一如。

——印光法师《宗教不宜混滥论》

  印光大师:一切诸佛之师,原是阿弥陀佛

  十方一切诸佛师,原是西方阿弥陀。
  赵州冲口一句子,普令含识出娑婆。

  参禅上士,学佛高流,欲得无师之智,须知有师之法。昔有僧问赵州:“十方诸佛还有师也无?”州云:“有。”问:“如何是诸佛之师?”州云:“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夫一切诸佛,所证所断,悉皆平等,毫无差殊。故《华严经》云,十方诸如来,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如何赵州说阿弥陀佛,是十方诸佛之师,且道意旨如何?若能了彻,何幸如之。如或未了,请专持弥陀圣号。持至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不二,心佛双忘时,忽然平地失跌,蓦尔翻身起来,方知赵州道本大方,语出格外,不动干戈,坐致太平。

  一句南无阿弥陀,无尽法藏之总持。
  信愿行三若具足,即生定得证菩提。

  净土法门,彻上彻下,初机与后心共修。往生一事,资始资终,小凡并大圣咸趣。至圆至顿,最妙最玄。是华严末后归宗之一着,乃如来彻底为人之极谈。且勿论三关透彻,五眼圆明。纵饶证齐过去正法明,亦当亲近现在阿弥陀。其或参而未悟,悟而未彻。请将此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当做本命元辰。时时系念,刻刻提持。忽然能所双忘,顿见心佛不二。方知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无边刹土,自他不隔于毫端。从兹消业系籍,生如来家。安住三德秘藏,常享法乐。遍入十方刹海,广度众生。

  ——《印光大师上堂法语(六十七篇)》


赵州禅师主张念佛 
——印光大师
 
    禅家宗旨,无论问佛、问法,纵尽世间所有为问,答时悉皆指归本分(理上),绝不在诸事上答。所谓“问在答处,答在问处”。若认做按事说者,则完全错会了也、而今人业深慧浅,每将直指本分之话,误认做解义训文之词、如赵州云:“老僧念佛一声,漱口三日。”及“佛之一字,吾不喜闻。”个个认为实话,遂以念佛为不屑而藐视之。殊不知赵州“佛之一字,吾不喜闻”下,有“问:和尚还为人否?州曰:佛佛。”有“问:和尚受大王如是供养,如何报答?州云,念佛。”又有“僧问:十方诸佛,还有师也无?州云:有。问:如何是诸佛师?州云: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夫“念佛一声,漱口三日”,与“佛之一字,吾不喜闻”,及以佛佛为人,以念佛报恩,以阿弥陀佛为十方诸佛之师。皆是指归本分之转语。若将前之二语,认做实话而实行之,必至谤佛谤法谤僧,永堕恶道。若将后之三语,认做实话而实行之,必至业尽情空,现生证圣,往生上品,渐至成佛。
    此二种话,各禅书均一齐同录前二语,前二语,凡一切人,皆常提倡。后三语,吾数十年来,未见一人言及一句者。前后所说,皆归本分。后三句,纵然不会赵州之意,其利益比会得赵州之意更大。以虽不会赵州之祖意,乃是遵如来金口诚言之佛教。前二句,纵然会得赵州意,也不过是解悟而已,其去了生死尚大远在。


文殊菩萨:诸佛皆从念佛而生
莲宗四祖法照大师,于大历二年,栖止衡州云峰寺,屡于粥钵中,现圣境,不知是何名山。有曾至五台者,言必是五 台;后遂往谒。大历五年,到五台县,遥见白光;循光往寻,至大圣竹林寺。师入寺,至讲堂,见文殊在西,普贤在东,据师子座,说深妙法。师礼二圣,问言:“末代凡夫,去圣时遥,知识转劣,垢障尤深,佛性无由显现。佛法浩瀚,未审修行何法门,最为其要?唯愿大圣断我疑网!” 
文殊告言:“汝今念佛,今正是时。诸修行门,无过念佛,供养三宝,福慧双修。此之二门,最为径要。所以者何?我于过去,因观佛故,因念佛故,因供养故,今得一切种智。故知念佛,诸法之王。汝当常念无上法-王,令无休息。”师又问:“当云何念?”文殊言:“此世界西,有阿弥陀佛。彼佛愿力不可思议。汝当继念,令无间断;命终之后,决定往生,永不退转。”说是语已,时二大圣,各舒金手,摩师顶,为授记莂:“汝以念佛故,不久证无上正等菩提。若善男女等,愿疾成佛者,无过念佛,则能速证无上菩提。”语已,时二大圣,互说伽陀。师闻已,欢喜踊跃,疑网悉除。此系法照大师,亲到竹林圣寺,蒙二大圣所开示者。 
五台,乃文殊应化之道场;文殊菩萨乃七佛之师,自言:“我于过去,因观佛故,因念佛故,今得一切种智。”是故一切诸法,般若波罗密,甚深禅定,乃至诸佛,皆从念佛而生。过去诸佛,尚由念佛而生,何况末法众生,业重福轻,障深慧浅,藐视念佛,而不肯修!意欲一超直入如来地,而不知欲步五祖戒、草堂清之后尘(转世为人),尚不能得! 
禅宗唯明自性, 非吾辈钝根所能得其实益者。若不深切力修, 或致错会六祖之意, 则无益而有过矣。净土法门, 三根普被。未成佛前, 皆当修习(净土法门)。我辈既不能断惑证真, 仗自力了生死。若再不以念佛求生净土为志事, 则纵有所修, 皆归人天福报。欲了生死, 当在驴年(十二属相中无驴年,意为永不可能)! ——《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 


文殊示诸佛皆从念佛而生
——印光大师 

文殊乃七佛之师。自言我于过去,因观佛故,因念佛故,今得一切种智。是故一切诸法,般若波罗蜜,甚深禅定,乃至诸佛,皆从念佛而生。过去诸佛,尚由念佛而生。况末法众生,业重福轻,障深慧浅。藐视念佛,而不肯修,意欲一超直入如来地,而不知欲步五祖戒、草堂清、之后尘,尚不能得乎。禅宗自梁发源,其教人亲见自性之法语,虽高超玄妙,犹有文义。六祖后,南岳、青原、二祖,遂用机锋转语,唯恐人以解义为悟,而不能实证,故以此法,杜妄充悟道之弊。而其参究工夫,大非易易,多有数十年尚未彻了者。赵州八十,尚南北参叩,故云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可知此种大根行人,尚如是之勤劳,况根性下劣者乎、至宋而禅道仍大兴,则实证者盖寥寥矣。


莲宗四祖法照大师亲见文殊教以念佛



按高僧传三集,法照大师传云。大师于大历二年,栖止衡州云峰寺,屡于粥钵中,现圣境,不知是何名山。有曾至五台者,言必是五台。后遂往谒。大历五年,到五台县,遥见白光,循光往寻,至大圣竹林寺。师入寺,至讲堂,见文殊在西,普贤在东,据师子座,说深妙法。师礼二圣,问言,末代凡夫,去圣时遥,知识转劣,垢障尤深,佛性无由显现。佛法浩瀚,未审修行于何法门,最为其要。唯愿大圣,断我疑纲。文殊报言,汝今念佛,今正是时。诸修行门,无过念佛,供养三宝,福慧双修。此之二门,最为径要。所以者何。我于过去,因观佛故,因念佛故,因供养故,今得一切种智。故知念佛,诸法之王。汝当常念无上法王,令无休息。师又问,当云何念。文殊言,此世界西,有阿弥陀佛。彼佛愿力,不可思议。汝当继念,令无间断,命终之后,决定往生,永不退转。说是语已,时二大圣,各舒金手,摩师顶,为授记曰:汝以念佛故,不久证无上正等菩提。若善男女等,愿疾成佛者,无过念佛,则能速证无上菩提。语已,时二大圣,互说伽陀。师闻已,欢喜踊跃,疑网悉除。此系法造大师,亲到竹林圣寺,蒙二大圣所开示者。清凉旧志,被无知禅僧,将所开示,改作禅语,殊可痛恨。近修之志,按高僧传三集,法照大师传录。不标清凉志者,恐不知者,以旧志阅之,则反为疑谤。瞎正法眼,断人善根,罪莫大焉。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