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理解函数在集合观点下的定义,会求简单函数的定义域;会用集合、区间或不等式表示它们;
2.培养抽象概括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函数的定义,定义域的求法
2.难点:函数定义的理解
三、教学设计
(一)自主学习
阅读课文,理清本节基础知识
1.函数的概念
给定两个非空数集A和B,如果按照某个对应关系f,对于集合A中任何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存在唯一确定的数f(x)与之对应,那么就把对应关系f叫作定义在集合A上的函数,记作f:A→B,或y=f(x),x∈A.此时,x叫作自变量,集合A叫作函数的定义域,集合{f(x)|x∈A}叫作函数的值域,习惯上称y是x的函数.
2.区间与无穷的概念
(1)区间:
设a,b是两个实数,而且a<b,规定如下表:

这里实数a,b都叫作相应区间的端点.
(2)无穷大的概念及无穷区间:
定义
|
R
|
{x|x≥a}
|
{x|x>a}
|
{x|x≤b}
|
{x|x<b}
|
符号
|
(-∞,+∞)
|
[a,+∞)
|
(a,+∞)
|
(-∞,b]
|
(-∞,b)
|





(五)课堂小结:
1.本节课学到的知识:
2.数学思想方法体会:
3.本节课解决的问题:
(六)作业:
课后练习
(七)教学反思
1.本节课面对的是高一刚入学的新生,对高中数学学习还在初步探索阶段,初中学习了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第一节课学习了生活中的变量,在对函数概念的进一步认识中,为何要引入集合观点下的函数概念?怎样引入概念?在本节课我利用了常函数y=1是函数吗?函数概念教学反思
是函数吗?设下悬念,让学生讨论,抓住学生的思维,然后再利用学生熟悉的三个函数以映射的形式呈现,引导学生归纳他们的共性,从而抽象出集合观点下的函数概念,本社隐含了学习方法的引导,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语言表到能力。
2.本节课的亮点之一在于对与函数概念y=f(x)的讲解。学生对于y=f(x)的理解设一个难点我从学生熟悉的函数出发引导学生理解y=f(x)的含义,同时引导学生克服字母的局限性,让学生较好地理解f的含义;同时在后面的整个例题讲解中都围绕概念的理解展开。
3.本节课的亮点之二在于例2的设计,利用四个小题,让学生运用函数概念判断命题的真假,强化对概念的理解,不拘泥以课本,同时在讲解课本上的三个物理中的应用时,点出函数的三种表示形式,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突出本节课的核心。
4.在讲解完区间的概念后,引导学生完成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的转换,让学生体会数学符号语言的简洁美,理解数学在生活中和其它学科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文化价值,也是本节课的亮点之一。
5.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师生互动偏少,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偏少,今后应加强这方面的改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