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的类型与方法
(2014-04-30 16:43:53)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数学阅读 |
数学课的类型与方法
一、数学课堂中主要有哪些课型
1、按上课的形式来划分:
2、按上课的教学任务来划分,有两种方法:
3、按上课时学生的学习分类进行划分:
[学习分类] : 数学课课型
(1) 代表学习 ——概念课:以学生进行“代表学习”、“概念学习”为主的课
(2) 概念学习 ——公式、定理课(命题课):以学生进行“命题学习”为主的课。
二、不同课型的数 学课的共同之处是什么?有哪些不同之处?
(一)共同之处:共同之处是为了达到数学课程学习目标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是以教师为主导的师生双边的一种活动;——基于数学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
[学习目标]:
发展性领域——对数学的认识、情感体验、思维能力、解决问题
(1)义务教育阶段: 知识技能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联系与综合
(2)高中阶段:
能力◆提高学生空间想象、直觉猜想、归纳抽象、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演绎证明、体系构建等诸多方面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学习新的数学知识的能力,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并希望能够上升为一种数学意识,自觉地对客观事物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做出思考和判断。
素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崇尚数学思考的理性精神,欣赏数学的美学魅力,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不同之处 :
1)学习任务不同
2)课堂教学结构不同
[课堂教学结构]:
课堂教学结构,是指教学系统的种种因素在课堂教学中的组合形式,及各环节互相联系,相互配合的具体表现。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构也适合这些规律,并具有本学科教学的内在特点。
1、[概念课]
(1)特点:该课型体现
[学生活动]:是在进行“代表学习”和“概念学习”。
[教师活动]:通过 “概念学习”帮助学生认知结构构建,
通过“代表学习”帮助学生理解概念中的符号、文字、语言含义和方法。
(2)教学模式:
a) 传统教学模式:凯洛夫倡导的“五环节”教学:
组织教学——复习检查——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布置作业
b) 新模式结构:
“四环节”教学:感知――理解――巩固――运用
[认知特点]:
1,感知阶段:属于学生初步探索知识的过程
2、理解阶段:学生对本节课的主要新知识有一个清晰的鲜明的认识。
3、巩固阶段:巩固新学的知识,根据定义判断概念,或应用概念的定义解决有关计算、作图、证明等问题;及时检查、发现学生掌握知识的缺陷;
4、运用阶段:把所学新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教学高级阶段
【学生学习行为】(1)学会观察。通过观察发现共性的东西。
(2)注意理解所学概念的来龙去脉。有何背景,有哪些限制条件、哪些 特殊规定。
(3)除老师及教材所下的定义外,试试能否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注意有没有其他等价的说法。
(4)相应的符号能否记牢,符号的读法、表示法会不会。
(5)回忆过去学过的概念中,有没有相近、相似,容易混淆的。注意它们之间的区别。
(6)根据所理解的定义,举出实际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