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证治学是关于内伤类复杂性疑难病慢性病老年病及其一体多病和养生长寿治未病的学问,阴阳证治理论是关于阴阳失衡---自身损伤性疾病诊疗和防治理法方药的知识体系。对病因不明、靶点不清、多因素致病、多病机复合、多系统发病、多病位损伤和一体多病的内伤类自身损伤性疾病来说中西医均感棘手,理论明显滞后于临床,严重阻碍了医学发展,用阴阳证治思维下的创新理论方法与技术处理此类问题大道至简。这是由于阴阳证治学对内伤病发生发展与转归的内在运动规律进行科学揭示的结果,是按照阴阳失衡---自身损伤内伤病发生发展变化规律而提出的科学假说、理论框架、概念体系、辩证体系、属性方药体系和养生长寿治未病体系所开创的低成本医学范式的学科发展之必然。思维决定行为,阴阳证治学具有质量互变、属性特征、动态时空、多维思考的思维规律特征。
一、质量互变 唯物辩证法有三条关于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既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是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事物的联系与发展,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事物联系和发展的最深刻的本质及运动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为了进一步揭示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则需要考察辩证的否定观,研究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实质,揭示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54]。所谓质,就是使该事物成为它自身而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一种内在规定性。凡物必有质,某一具体事物一旦丧失了自己的质就不再是自身而变成他物,而他物也同样有自己的质。事物的质如果发生变化,该事物将变成他事物。质和事物的不可分割充分说明了事物的确定性、客观性和可变性。认识质是认识事物的起点和基础。量是事物的规模、发展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每一事物的不同方面的质都有相应的量的规定性,由定性到定量的发展是人类认识发展的规律,也是科学进步的规律,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量变就是事物连续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是指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途径和变动。质变就是前进过程的中断,是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量互变推动着事物呈螺旋式上升并得以发展。质变和量变相互渗透互为因果,质量互变具有普遍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特征。生命体物质能量信息、人体生命健康与疾病、内伤类自身损伤性疾病做为复杂性事物也同样存在着质量互变关系,如物质转化为能量,健康转化为疾病,疾病通过干预转化为健康,从生到死。生长壮老已、生长化收藏、脏腑的功能协调、气血的升降出入、阴阳的相互转化无不是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和否定之否定的结果。阴阳证治理论用阴阳质量互变对上述客观存在的状态和形式进行揭示和总括。人体阴阳的运动状态不仅决定着生命健康与疾病的状态,更决定着人体生命健康与疾病的运动与转化形式。运用阴阳证治思维使用阴阳证治理论方法与技术,通过对生长壮老已不同阶段的阴阳理论证候的辨识推理与判断,用此确定阴阳平衡生理、阴阳失衡病理、阴阳偏胜、偏衰、互损、亡失等阴阳质量互变的状态与形式,使用阴阳调节剂属性方药融治调防养于一体进行健康维护、亚健康调理、内伤病诊疗与防治并指导养生长寿治未病的同时,还可为全息实象诊疗仪的研发提供思维智慧启迪。
二、属性特征 属性特征是通过对事物性质的正确认知从而把握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方法。质作为事物的内在规定性,又必须通过事物的属性表现出来才能够被人们所认识,属性就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的相互联系,通过事物之间的区别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特性,人们认识这些属性,也就认识了事物的质。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了解事物的属性要力求全面的把握事物方面的属性的总和,认识事物的质就是把握事物的本质属性,为社会实践需要服务。科学的任务就是揭示事物的本质掌握客观规律,人们正确认识事物首先要从认识属性或者说是认识性质开始,属性认识或者说定性认识是揭示客观规律的必要前提,而定量认识则是揭示客观规律的必然结果,定性认识是定量认识必经之路,定量认识是定性认识的进一步深化。阴阳证治学从阴阳概念发展到阴阳证治学创新理论方法与技术并成功物化了阴阳调节剂属性方药,对内伤类复杂性疾病从阴阳属性高度进行辨证论治,这种通过属性认识又系统揭示生命健康与疾病阴阳属性运动规律的专注形成,前后经历了三千年漫长的属性认识发展和科学规律探索历程。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古人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和天才思辨,在生产力极度落后,认识世界的能力极端有限的古代,自知缺少认识人体内部的能力和工具,而先从研究物之事开始精于气化而略于形质,通过对外部现象的观察来探求事物内部的属性本质及其规律,不仅建立了中医象思维科学体系,并用象思维理论方法技术与工具来改造世界治愈疾病,更为近代利用现代自然科学技术进行物之质医学科学研究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并奠定了方法学基础。用整体的、定性的、辩证的和医哲交融的认知途径有效解决了医学相关问题而且成本低廉大道至简。在内伤类自身损伤性疑难病慢性病老年病及其一体多病集中涌现的当代,阴阳证治学通过多年探索将众多的内伤类复杂性疾病用阴阳进行属性分类,对体质、病种、病因、病机、四诊、证候、治则、方药进行阴阳属性辩证,辨识出阴阳理论证候,使用阴阳调节剂属性方药,用阴阳属性方药之偏性纠正人体阴阳属性之偏性而愈病疗疾治未病,通过阴阳属性辨识进行属性方药干预融治调防养于一体实现健康长寿无疾而终于天年的美好愿望。阴阳证治学属性思维规律的科学揭示为研发中医象诊仪指引了方向。
三、动态时空 动态时空就是对事物运动变化的时间和空间的速度规模及其状态的动态思考。阴阳是物质,物质是运动的,运动的物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时间是纵向的节律运动,有序性是其特点,具有过去现在和将来等时间特征,顺序有先后;空间是横向的结构变化,广延性是其特点,具有长度、高度和宽度等特征,规模分大小。中医学是在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指导下形成发展成熟起来的学科,是用气、阴阳等象思维概念构建的理论体系,具有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两大特点,中医的象思维理论体系的确立既是用动态时空的事实来说明人体生命的运动变化,用动态的联系与发展的眼光看待生命健康与疾病问题,这是因为人的生理状态、病理表现与病因病机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始终处在不断运动变化之中,中医学用气的升降出入、阴阳的消长转化、五行的生克乘悔和经络脏腑的空间分布等动态时空思维进行阐述,成为了阴阳证治理论中四大思维特征之一,为指导复杂性内伤病诊疗与防治及其养生长寿治未病提供了全息、实象、整体、系统、辩证、恒动的动态时空象思维方法。中医根据动态时空思维规律开创了整体思考、系统把握、辩证论治、未病先防、药食同源的象思维科研路径。阴阳证治学则按照中医的动态时空思维规律系统创立了阴阳证治学科学假说、理论框架以及创新理论概念体系、内伤病辩证体系、阴阳调节剂属性方药治疗体系和养生长寿治未病体系。
四、多维思考 维,指维度,多维是指四维以上的维度。多维思维是指全息思维或动态思维。一维空间只有长度,二维空间平面世界,只有长度和宽度,三维空间是长宽高的立体世界,具有长、宽、高三种度量。数学、物理等学科中引进的多维空间概念,是在三维空间基础上所作的科学抽象。四维空间是一个时空概念,大多数都是指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在他的《广义相对论》和《狭义相对论》中提及的“四维时空”概念。我们的宇宙是由时间和空间构成。时空的关系,是在空间的架构上比普通三维空间的长、宽、高三条轴外又加了一条时间轴,而这条时间的轴是一条虚数值的轴。根据爱因斯坦相对论所说:我们生活中所面对的三维空间加上时间构成所谓四维空间,从而使静止的世界活动起来。一维是线,二维是面,三维是静态空间,四维是动态空间(因为有了时间)。正因为时间的有序性和空间的广延性决定了物质世界不同事物本质规律的多维性,对多种维度多重属性多级本质和多元规定性的物质世界及其事物只有用立体思维或多维思维既全息思维进行整体系统思考才能达到正确认识世界和认识事物本质的目的,从而发现规律掌握规律运用规律为改造世界提供正确的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观,也只有科学思维和系统思考事物才能更快的认识真理走向真理并发展真理。思考,指针对某一个或多个对象进行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等思维的活动。多维思维亦可称整体思维,是指跳出点、线、面的限制,能从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去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三维思维是纵横统一,多元思考,全方位反映思维整体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从思维对象的本来面目出发,努力反映思维对象的外在全貌、内在多级本质和全部规定性。因而可以极大地克服思想上的片面性,它是迄今为止最为科学有效的思维方式,是东方思维智慧的代表[55]。中医学科的构建以关系为本体从多维度思考成功确立了人--心理--社会—自然—环境宏观整体医学模式,中医学奠基之作《黄帝内经》提出了四时五脏阴阳动态时空理论框架、气血阴阳经络脏腑等象思维概念、司外踹内以象测藏的低成本四诊技术、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动态思维体系、医药合一药食同源的疾病防治智慧和见微知著平衡阴阳的养生长寿治未病策略。阴阳证治学则从内伤病研究和养生长寿治未病角度切入,用多维思维全息思考在揭示阴阳失衡---自身损伤内伤病发病规律的基础上,提出并系统阐述了阴阳证治学科学假说、理论框架、概念体系、辩证体系、阴阳证治、属性方药等学术概念与内涵。通过质量互变、属性特征、动态时空与多维思考等创新思维,在防治内伤类复杂性疑难病慢性病老年病及其一体多病和指导养生长寿治未病方面彰显出了阴阳证治学的思维优势、理论优势、方法学优势、低成本性创新技术优势和属性方药融治调防养于一体的综合疗效优势,为有效应对内伤类复杂性疾病看病难看病贵的现实问题提供了低成本医学范式,为养生长寿治未病提供了理论指导,不仅创立了内伤病辨证体系更填补了内伤病理论空白,发展和完善了中医药学理论体系。
通过对上述质量互变、属性特征、动态时空、多维思考四个方面的阴阳证治学思维规律概括,可以清晰地看出在面对内伤类自身损伤性复杂疾病及其养生长寿治未病这一客体对象上,阴阳证治学创新理论的思维脉络、学术特征、科研路径、实践方法、防治手段和药食同源的养生长寿治未病策略,是在阴阳证治学思维规律引领下,按照内伤类自身损伤性疾病及其养生长寿治未病内在客观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创新理论工程,具有颠覆传统、征服时空、发展真理、健康苍生的精神品质和学术力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