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地位指一个人或一个团体在学术上的贡献以及在学术界受到的评价。阴阳证治学是关于防治内伤类疑难病慢性病老年病及其一体多病和指导养生长寿治未病的学问,是对中医理论的创新发展与完善,阴阳证治学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将成为继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清·《温病学》之后又一部力作并具有里程碑意义。三千年中医药发展史是一部记录中国劳动人民同疾病抗争的奋斗史。不同的时代都有无数学者从不同的侧面丰富和发展着中医药学术,并留下了他们在不同医学领域中的经验总结和理论著述可谓浩如烟海,成为了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为世界医学的发展和全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理论指导实践,在三千年的中医理论发展过程中曾出现过三次认知的飞跃成为了时间坐标上的三大高峰。第一次理论飞跃是两千多年前的中医学奠基之作《黄帝内经》的问世,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成为了至今仰奉的圭皋;第二次理论飞跃是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首开辨证论治之先河,并创立六经辩证用于外感病研究,成为了伤寒病辨证论治的指导性理论;第三次理论飞跃是清·《温病学》的问世,创立了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辩证用于外感温病范畴的指导,从而发展和完善了外感病辨证论治体系;人类进入21世纪,由于中医学外感病理论体系的发展与完善和西医学的崛起,使外感类传染病得到了有效控制。然而,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方式转变、社会老龄化和疾病谱变化,使复杂性内伤类疑难病慢性病老年病及其一体多病集中涌现,排在死因前五位的大都是复杂性内伤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中西医理论明显滞后于临床,使看病难看病贵成为了突出的社会问题。对这些病因不明、靶点不清、多病机复合、多系统发病、多病位损伤、一体多病和多维治疗靶标的内伤类自身损伤性疾病来说,中西医临床均感棘手,现有的理论均不能对内伤病相关资料进行充分的容纳解释和说明,从而限制了中西医学理论与学术发展。这既是机遇更是挑战。笔者在20多年内科临床实践中始终不忘对生命健康与疾病内在运动变化规律的探索,发现了健康与疾病之间相互转化的内在运动规律源于阴阳失衡并用阴阳证治进行高度概括,从而形成了系统的阴阳证治学学术体系,成为了防治复杂性内伤类疑难病慢性病老年病和养生长寿治未病的指导性理论,填补了中医药学内伤病辨证论治理论空白,发展和完善了中医药理论体系,用中医药抗御复杂性内伤病的阴阳证治理论与临床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临床疗效和防治能力明显增强,引起了中医药学认识上的又一次飞跃,从而使中医药学术体系从外感病到内伤病都有了系统的理论指导,并迎来了中医学发展史上的又一次理论研究高峰。是继《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温病学》之后的又一部关于内伤病诊疗防治和养生长寿治未病规律研究的学术专著,在中医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从古代的阴阳文化、《黄帝内经》的阴阳学说、张景岳的阴阳篇到当代的阴阳证治学,前后经历了三千年的阴阳文化思维哲学与医学的漫长发展历程,首次实现了从阴阳文化到阴阳科学的跨越,并成功指导内伤类自身损伤性一体多病的临床实践,为广大内伤病患者进行普适性最优化整体性低成本康复治疗带来了曙光,为人类彻底征服复杂性内伤病对健康的威胁提供了借鉴。阴阳证治学从内伤类自身损伤性一体多病和养生长寿治未病层面切入,以脏腑经络气血的阴阳理论证候为辩证基础,以阴阳失衡病理状态下的“阴阳---体病因机脉证治药”思维体系为辩证内容,凭借阴阳证治学的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必将在中医药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学术地位。
1、阴阳及阴阳学说 大家知道,阴阳及阴阳学说属象思维科学体系是象数思维模型概念,是我国古人基于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认识而形成的。阴阳思想最早要逆源于《周易》,先秦诸子百家中就有阴阳家,阴阳学说渗透到医学领域后,促进了《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并用它来分析、论证人体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的规律,成为了中医学理论的指导思想[38]。其中虽然专论阴阳五行学说的篇章不多,但阴阳五行的思想方法,理论观点,是融合贯穿在《内经》的各个篇章之中的,并对其概念和基本内容,以及在生理、病理、诊断、治法、药性阐述中均作了初步论证;东汉大医家张仲景首开辨证论治之先河,并在其编著的《伤寒杂病论》中以三阴三阳六经辩证为纲领并创制了主治肾阳虚衰证的肾气丸,是后世历代医家温补肾阳虚证的有效方剂;宋·钱乙在其所撰《小儿药证真诀》中首创主治肾阴虚证的千古名方六味地黄丸,成为了治疗阴虚证的基础方剂;由此阴阳辨证论治的诊断方法与治疗方药以具雏形,疾病的共性规律和阴阳证治微露端倪,从而形成了阴证和阳证证治史上的两个里程碑,为后来的异病同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可惜的是钱乙身后上千年中阴阳证治学说并未引起重视,虽不乏善陈,屡有验案,但只停留在经验积累层面,未进行系统深入研究,亦未形成完整的阴阳证治学理论用于指导内伤病防治和养生长寿治未病研究,不能不说是历史的遗憾。按照中医自身发展规律创新发展阴阳证治学说,建立“阴阳证治”体系,系统总结和揭示内伤病病因病机与发病规律和异病同治与同病异治规律,对诊断治疗内伤类自身损伤性疾病并提高其临床疗效,降低其卫生经济运作成本、预防内伤类病因侵袭和指导养生长寿治未病具有独特学术价值和重要临床指导意义,也是留给当代医学工作者的重大科研课题。
2、阴阳证治概念的形成 既然阴阳学说具有如此重要的学术价值,为什麽在两千年来中医学术发展史上未能形成系统的阴阳证治体系呢?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阴阳辩证对发病缓慢为时较长的复杂性内伤类疾病及其慢性病、老年病的临床指导意义较强,并且阴阳学说具有文化性、哲学性和医学性多重属性,属高度抽象的医学理论,在过去急性外感病盛行的年代里,积极创立六经辩证、六淫辩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和表里寒热辩证是当务之急,无暇顾及内伤病慢性病老年病及其一体多病辩证体系研究,加之古代战争频发,饥饿连年,人口寿命较短,内伤类疾病不是健康的主要威胁,故临床实践机会较少,从而制约了阴阳证治学术的发展,虽然脏腑辨证所涉及的阴阳属性辩证内容较多,但只就单系统、单病种以及单病位的盛衰虚实而论,缺乏系统的规律性总结概括,更未形成指导内伤类自身损伤性一体多病的学术理论用于指导内伤病临床。对多因素致病、多系统发病、多层级病理变化、多病位损伤、多种临床表现、一体多病和多维治疗靶标的内伤病来说,均不能对其相关信息资料进行容纳解释和说明,在内伤类自身损伤性疾病集中涌现的当代,认识论的局限和方法论的缺失让内伤病临床颇为困惑,更让患者反复就医难成夙愿,不仅大大增加防治费用和就医成本,更因为理论空白和临床乏术而进行着无效诊疗,不仅临床疗效堪忧,更因为现有临床认识水平因难以消除病因而只能进行对症治疗,所以患者出院即犯因无更多精力和财力支持反复住院只好带病生存。高额的诊疗费用换来的只是心理上的安慰,整体性病理趋向根本无法得到逆转,长期的病理性内环境得不到有效纠正,或即使通过线性思维或由于思维的局限进行着高成本性局部修复因不能使体、病整体病理环境彻底改观而使患者因同一类健康问题进行着反复的重复性就医与对症治疗。由于骨骼退行性变、脑痴呆以及一体多病等由于中西医的理论空白和临床乏术只能进行对症治疗使病因难以进行有效控制和修复,只好任凭阴阳失衡---自身损伤病机长期对多脏腑、多系统和多病位进行侵袭并最终导致一体多病而束手无策,至使临床表现越来越多样,病机变化会越来越复杂,当病理量的持续积累引发质变的时候,这种负能量和负信息的持续增加更会使致命力致病力和致残力大大增加,对人体的破坏力亦会大大增强,还会引发不可逆性病理损伤而给患者留下终生遗憾或寿命上的折损,不仅给康复性治疗带来难度,更会因为最佳治疗时机的延误和损伤的严重给康复带来时间上的延长和防治成本的增加。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方式转变、社会老龄化和疾病谱变化,内伤类疾病成为了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传统医学主要用于外感病的辨证方法以显然不能适用复杂性内伤病研究,理论明显滞后于临床,严重阻碍了中医学的发展及其临床应用。这既是机遇更是挑战。系统研究和揭示内伤病病因病机变化的共性规律、异病同治与同病异治的阴阳证治规律和治疗方药的属性组方规律、创制内伤病属性化辩证论治方法,系统建立阴阳证治体系,用以提高内伤病的预防诊断与治疗水平,是当代医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在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旋律中,健康长寿已成为人类的共同追求。人体是一个充满阴阳对立统一的有机整体,用阴阳学说可以对人体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进行属性划分并施以辨证论治。《内经》提出的阴阳学说对中医学的重要价值就是提出了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准---阴平阳秘以及对疾病与死亡的精辟阐述,这也是笔者在阴阳证治学中所提出的科学假说的理论基础。自20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阴阳证治理论探讨和临床运用研究,在阴阳证治学术研究中提出了“阴阳平秘,精神乃治;阴阳失衡,疾病丛生;阴阳可调,疾病可治;调平阴阳,长寿健康”的科学假说、“一元两极三维全息实象中医理论思维模型”理论框架和“一元两极三维四时五脏全息生命功能律动体”生命运动规律概括。一元两极三维全息实象思维模型是对阴阳证治学术全息观、实象观、整体观、属性观、运动观、辩证观低成本观等指导思想的进一步抽象概括与彰显,并将中医理论体系进行了概念化升阶降维,使浩如烟海的中医理论著述之精髓一言以概之。从2005年开始,系统阐述两大学术概念的30余篇理论与临床研究性论文依次在《络病学基础与临床研究》1--11集以及国家医学核心期刊上发表,并应邀参加每年一届的国际络病学大会及其它国际国内中医学术会议与国内外医学专家院士群体共聚一堂,深入探讨内伤类复杂性疑难病防治对策和养生长寿治未病策略。创立了“全息实象诊疗法”和“属性方药调治法”,使内伤类疑难重症可以通过全息实象远程诊疗技术实现异地诊疗的梦想,并指导使用阴阳调节剂属性方药创新劳动工具融治调防养于一体,从人体生成学和疾病发生学等象思维科学高度,以属性观思维为指导,总结和探讨阴阳证治理论在内伤类疑难病慢性病老年病及其一体多病中发生发展转归预防等生化极变的本质规律,依次切入、系统研究阴阳平衡---生理功能、阴阳失衡---病理变化及其阴阳失衡---自身损伤的病因、发病、病机、辩证、治疗、康复与预防,总结阴阳失衡发病与病机特点,阐明阴阳辩证理论症候阴虚阳亢、阳虚阴盛、阴阳偏胜、阴阳偏虚、阴损及阳和阳损及阴六大基本病机变化,概括阴阳证治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和内伤病阴阳---体病因机脉证治药辩证论治思维模型,创立了辨外感内伤、辩病因病机、辨一体多病、辨病机特点、辨四诊阴阳和辨体病阴阳等阴阳辩证六要、整合效应--阴阳承制调平防治方法和阴阳证治--调和治平防治原则,归纳传统阴阳证治方药经验,提出运用阴阳证治思维综合体质病种经络脏腑病机等多维层面整体思考,进行系统的阴阳证治高层级辩证论治,使辩证能力和水平沿着具体证候、类证候、理论证候向阴阳理论证候高度跃升。用以统帅解释和说明内伤类疑难病慢性病老年病及其一体多病等复杂临床表现及其海量四诊相关信息资料,为面对复杂性内伤病临床问题迅速启动阴阳证治思维并努力进行阴阳理论证候高度的辨证论治提供思维方法。运用阴阳证治学创新理论方法与技术系统把握内伤病病机本质规律,通过辨识体质阴阳、辨识疾病阴阳、辨识病因病机阴阳、四诊阴阳以及证候阴阳以证统病,异病同治或同病异治,总之是对内伤类复杂性疾病需要用阴阳证治思维加以辨证论治。以此对内伤类复杂性自身损伤性疾病及其一体多病实施阴阳调节剂属性方药防治策略,方法科学至简并使低成本阴阳证治体系初步建立。运用阴阳证治学理论为指导进行内伤类疑难病慢性病老年病治疗,研制出了在阴阳证治学理论指导下防治老年骨骼退行性变、恶性缓慢性心律失常、消化系统病和慢性消耗性疾病的系列创新中药属性组方---阴阳调节剂健康产品群,反证了阴阳证治学的重要学术价值。对阴阳证治理论代表方药正骨态、椎基通、复智能、心动力、鳖甲软肝、男得亨通、结肠痛泻、溶石止痛、湿疹清方药开展了长期而广泛的临床观察研究与求证,具有整合调节多病同治功效并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初步建立了‘阴阳证治’体系,首次形成系统的阴阳证治理论,为阴阳证治学科建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为解决内伤病临床乏术问题提供了理论借鉴,为提高内伤病防治能力、临床疗效和综合服务水平、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开避了象思维科研路径,丰富和发展了中医药理论体系,在防治内伤类复杂性疾病方面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并为中医主体解决内伤类复杂性医学难题提供了创新性思维方法工具。下面就其学术内涵从1阴阳运动——是生命健康与疾病运动变化的内在本质与客观规律、2阴阳失衡——是内伤类疑难病慢性病老年病的重要病机、3阴阳辨识——是中医主体辨证论治的最高境界、4阴阳证治——是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思维发展的必然结果、5调平阴阳——是中医治疗学的终极目标、6燮理阴阳——是养生长寿治未病的根本法则等方面站在学术地位的角度进行揭示。
一、阴阳运动——是生命健康与疾病运动变化的内在本质与客观规律 自然界是人类生命的源泉。“人是自然运动的结果”(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医认为人是阴阳运动的结果。《内经》言:“人禀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治病必求于本”本即阴阳。阴阳的运动观,《周易》早有阐发,极具动态美的太极图亦用图像语言进行了无字诠释,河图洛书则用数字进行演绎。阴阳具有唯物和辩证的观点。唯物论认为:阴阳是物质。物质是运动的,运动的物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生命体的阴阳运动,从时间上体现着生长壮老已的节律性运动,从空间上体现着物质能量信息、形态结构功能和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等多维性变化。辩证观认为:阴阳具有一分为二、合二为一、彼此互藏、无限细分、大道归一等辩证思维基础。具有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等运动特性。是对事物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和否定之否定联系与发展规律的进一步概括,属高度抽象的概念,是三千多年来文化界、哲学界和中医学界从不同侧面进行阐述的重要内容,是中医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的思维基础,是中医药学的框架性理论,是解释生命健康与疾病转化的说理工具,是指导诊断治疗的科学方法,更是阴阳证治学的重点研究对象和阐述内容。人体生命是阴阳运动的结果,健康是阴阳平衡运动的结果,疾病是阴阳失衡运动的必然。阴阳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故阴阳的平衡与失衡运动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也是可以调平的。当外界气候、饮食居处、阴阳喜怒、社会环境等因素所汇集的能量信息流适合于人体阴阳的平衡运动时,机体就可以始终处于生理状态下运行;反之,如果外界气候、饮食居处、阴阳喜怒、社会环境等因素所组成的能量信息流有害于人体阴阳的平衡运动并超过自身调节能力时,生理平衡被打破,机体就会由生理状态向病理状态转化运行,从而引发各种年龄段的易感性疾病,事实证明,阴阳运动——是生命健康与疾病运动变化的内在本质与客观规律。
二、阴阳失衡——自身损伤是内伤类疑难病慢性病老年病及其一体多病的根本病机 既然阴阳平衡运动是维持人体生命正常生理功能的理论基础,那么阴阳的失衡运动超过自身调节范围时自然就成了机体发病的机理。临床观察发现,凡是由于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淫打破阴阳平衡运动所引发的疾病均属于外感病范畴;凡是由于心理情志、饮食居处、阴阳喜怒、内生五邪、社会环境等因素打破阴阳平衡运动所引发的疾病均属于内伤类疾病范畴。之所以叫内伤病,一是因为相对于外感病而言引发疾病的病因病机不同,二是由于其具有自身损伤性疾病特点,并且这种自身损伤涉及物质能量信息、形态结构功能和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多维层面,可造成多病机复合、多系统发病、多病位损伤和一体多病。科学的任务就是揭示客观事物内部的规律性。尽管内伤病病因病机复杂,症状表现多端,假象重重,但透过现象看本质不难发现不同领域的复杂事物都有其内在本质规律可循。就内伤病而言,研究证明,阴阳失衡——自身损伤是内伤类疑难病慢性病老年病及其一体多病的根本病机。
三、阴阳辨证——是中医主体辨证论治的最高境界 辩证求机市中医诊疗学精髓。中医诊察疾病首先要认识疾病的病因病机,病机是疾病的根本,因机而治才能效如桴鼓。《景岳全书》·传忠录·阴阳篇曰:“凡诊病施治, 必须先审阴阳, 乃为医道之纲领。 阴阳无谬, 治焉有差? 医道虽繁, 而可以一言蔽之者, 曰阴阳而已。 故证有阴阳, 脉有阴阳, 药有阴阳”,病非人体素有之物 能得亦能除;《灵枢·九针十二原》曰:“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中医药学最大的学术特点之一就是辨证论治,阴阳则是辨证论治的最高纲领,阴阳证治是对中医阴阳属性辩证论治的哲学概括,阴阳证治学则是理论化了的阴阳证治思维认识论和方法论。八纲辨证、脏腑经络辩证和气血津液辩证是辩证论治体系的基础。辩证分三个层次由低到高既具体症候、类症候和理论证候这些辩证体系。无论是外感病还是内伤病都离不开辨证论治,但由于外感病与内伤病的病因病机和发病特点不同,这就决定了辨证论治体系方法原则与手段的截然不同。外感伤寒的病机是循经传,具有时间的有序性,需要用时序性思维纵向思考,所以汉·张仲景创立了六经辨证,属时间概念范畴,并由表及里将太阳表证作为首篇阐述;外感温病的病机是表里传,具有空间的广延性,需要用伸张性思维横向思考,所以清·吴鞠通提出了三焦辨证、叶天士提出了卫气营血辩证,属空间概念范畴,主要反映的是空间位置层面的病理变化;但这些辨证方法全都是为外感六淫所致寒热性疾病服务的,使外感六淫致病的辨证论治体系基本完善。然而人类进入21世纪,外感病得到了有效控制,面对内伤类自身损伤性疾病的集中涌现,其病理表现具有时间上的有序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具有病因不明、靶点不清、多病机复合、多系统发病、多病位损伤和一体多病等特点,上述主要针对病因明确、靶点单一、主要引起机体理化反应的外感六淫致病的辨证论治方法显然不能适用于内伤病诊治,创立适合于内伤病病因病机特点的辨证论治体系是破解内伤病诊治难题的必由之路。经多年研究和临床反复求证,在阴阳证治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创立了“阴阳---体病因机脉证治药”内伤病辩证论治创新思维体系,可有效容纳解释和说明内伤病复杂性资料信息,从而达到中医主体辨证论治的最高境界---阴阳辨识,用整体观念、哲学思维和阴阳证治思维努力辨识理论证候及其阴阳理论证候,最终实现内伤类复杂性疾病多系统发病、多病位损伤和一体多病的整合调节效应---阴阳承制调平而治愈疾病获得健康。
四、阴阳证治——是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思维发展的必然结果 中医药学脱胎于中国《周易》、太极等传统文化母体,属象思维科学体系,是用气、阴阳、五行等实象论哲学构建的,充分体现了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两大学术特点。在外感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过去,运用八纲辨证中的表里寒热虚实辨证结合伤寒与温病辨证论治方法即可有效容纳解释和说明外感病的病因病机变化。然而,面对复杂性内伤病的集中涌现并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当代,用阴阳统六变的八纲辨证及其气血津液辩证已不能充分解释和说明内伤病的病因病机相关资料,积极创立符合复杂性内伤病病因病机特点的辨证论治体系是中医学发展的客观要求。在长期的内科临床实践中,通过系统的临床观察结果发现,在人体生命健康与疾病的相互转化运动过程中,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阴阳运动。在生命体中阴阳运动是绝对的,但有平衡运动和失衡运动之分,人体阴阳的有序性平衡运动是维持生理功能稳态的重要机制,人体阴阳的无序性失衡运动是引发病理表现的关键因素,对由于内伤病因引发的阴阳失衡运动,用传统的辩证论治体系已无法满足内伤类一体多病的临床辨证论治需要,只有用阴阳证治理论体系可有效解释和解决防治复杂性内伤类疑难病慢性病老年病和养生长寿治未病的临床相关问题并用阴阳证治进行高度概括。阴阳证治概念是对三千年中国传统文化哲学中的阴阳、《内经》中的阴阳学说和内伤病阴阳运动规律的系统认知和对浩如烟海的中医理论的高度抽提与凝练,更是对中医辩证体系的发展与完善,具有高度的哲学概括、可有效容纳复杂性内伤病相关信息资料和丰富的医学科学内涵。按照中医学自身运动规律积极创立阴阳证治理论体系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发展的必然,阴阳证治——是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思维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有效解决复杂性内伤病理论困惑临床乏术和防治费用高昂的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的理论。
五、调平阴阳——是中医治疗学的终极目标 《素问·宝命全形论》:"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张景岳曰:“阴阳无谬, 治焉有差?”,“言病不可治者 未得其术也”(《灵枢•九针十二原》),《素问·至真要大论》言:“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都是由于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使机体的阴阳消长失去相对平衡而造成的。阴阳失调是脏腑经络气血营卫等相互关系失调以及表里上下、升降出入等气机失常的概括。任何疾病,尽管它的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均可以阴阳作为辨证的总纲。调整阴阳乃是临床防治疾病的根本法则之一。面对内伤类一体多病的集中涌现,只有用阴阳证治思维对内伤病资料信息进行高度抽象概括,才能有效解决临床复杂问题。必须从阴阳---体、病、因、机、脉、证、治、药并结合脏腑、经络、气血辩证系统分析阴阳失衡---自身损伤下的多维病机,并从中概括辨识出阴阳理论证候,正确使用阴阳调节剂属性方药进行补偏救弊,使之恢复相对平衡。阴阳学说作为中医药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广泛应用于中医学的各个方面,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指导临床的诊断和治疗用药。阴阳学说在阐释形体结构与生理功能方面根据事物阴阳属性既可分又可变的观点,中医学认为人体五脏六腑等形质结构及其功能都可划分为相互对应的阴阳两部分,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协调平衡的结果,也就是阴阳调和。人体的物质基础属阴,而生理功能活动属阳,二者互相依存。如果人体的阴阳不能相互依存,相互为用,人的生命就会中止。阴阳失调的表现形式很多,可归纳为阴或阳的偏盛偏衰以及阴阳具盛与具衰,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就是正邪抗争,阴阳偏胜、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转化等阴阳失衡运动过程,这些可统称为阴阳失和。
既然生命体可以在病理因素刺激下从生理状态转化为病理状态,那么能否通过外力手段作用于患者并充分调动自身生物学机能和自然愈病力的利用,而使患者从病理状态再恢复为生理状态呢?答案是肯定的。阴阳可调决定了疾病可治。既然生理与病理转化源于阴阳的平衡与失衡运动,那么辨识阴阳自然就成为了中医诊断学的最高境界;既然阴阳证治——调和治平是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思维发展的必然结果,那么调平阴阳自然就成了中医治疗学的终极目标。正是由于阴阳具有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等运动规律可循,所以我们据此提出了阴阳平衡---生理功能、阴阳失衡---病理变化、见微知著---未病先防、调平阴阳---长寿健康等学术概念用于阴阳证治理论研究。正因为阴阳失衡---自身损伤是可以调和治平的,就说明疾病是可以治疗和治愈的,疾病并非人体素有之物 能得亦能除,“言病不可治者 未得其术也”(《灵枢•九针十二原》),这对创立阴阳证治学创新理论体系防治内伤类疑难病慢性病老年病及其一体多病对人类健康的侵袭深具启发意义。
六、燮理阴阳——是养生长寿治未病的根本法则 燮:调和;理:理顺。指大臣辅佐天子治理国事。中医讲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其中的道理就是说无论自然社会天人一理,其本质规律就是掌握阴阳平衡,守中庸之道,防过犹不及。阴阳为医道之纲领,故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明阴阳。而辨明阴阳的方法,无外乎根据阴阳的属性规定,以分析临床表现的症状、体征等四诊合参的阴阳归属,综合判断出病证的阴阳盛衰损益变化及其相互影响而确立阴阳证治法则,此乃辨证论治的前提和依据,更是中医八纲辨证的总纲,《内经》曰:“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阴阳平衡正气生,中医学通过燮理阴阳调整人体的阴阳偏胜偏衰既可内养正气外御邪气侵袭,既《内经》所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内避情志过激和劳逸过度,调适饮食起居并预防意外伤害等适当借助阴阳调节剂属性方药平衡阴阳以祛邪扶正,最终达到祛病延年的保健养生目的。《黄帝内经》是中医文化史上的传世之作,又是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更是中华民族的养生宝典,是关于生命健康与疾病问题的百科全书,它将人看成是一个小宇宙,认为天地之道阴阳,万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阴阳和调,生命多娇。《黄帝内经·素问》中的“阴阳应象论”“阴阳离合论”“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论”“生气通天论”中的养生智慧,都深刻阐释了中医养生最基本理论 “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如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并提出了“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天人合一”“形神统一 ”等养生原则。中医养生长寿治未病理论的形成发展,受殷商、儒道、秦汉及其隋唐传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尊“天地之道”“阴阳之道”的养生长寿治未病思想和以关系为体、以阴阳为用、动静结合的养生理论体系,成功的维护着炎黄子孙的健康与长寿。养生又称摄生,道生,为保养性命,防病抗衰,延年益寿之意。养生的根本目的是健康长寿,为了健康长寿就要智慧养生,真正的养生智慧应该是顺应自然以养形,恬淡虚无以养神,形神共养,动静结合的养生长寿之道。《内经》将养生境界分为真人、至人、圣人、贤人四个层次,所以我们不仅要智慧养生,更要高层次方案设计,所谓真人养生者,需具有提挚天地,把握阴阳的理论修养与中医智慧。阴阳证治学则用“养生长寿之道,法尊乾坤阴阳”将其概括。人体阴阳者,常则衡动,变则失衡;变生自身损伤病,治察盛衰调和平;阴阳平衡人康寿,燮理阴阳正气生;一身正气邪可惧,平衡阴阳享太平。
参考文献:
1、左占国•络脉阴阳的学科价值与临床意义//吴以领•《络病学基础与临床研究(7)》【M】•中华中药学会络病分会出版社、2011.6、126—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