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浅谈大班科学区材料投放的策略”
(2016-09-19 14:37:59)浅谈大班科学区材料投放的策略
摘要:科学区域活动是对科学集体教学活动的延伸和补充,是幼儿自主探索和教师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个别化指导的重要形式之一。为了让每个幼儿都能运用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活动,教师要帮助幼儿置身于能产生探索行为的环境中,及时提供丰富的、操作性强的、符合幼儿探索需要的材料,支持和引发幼儿积极主动地与材料相互作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大班的幼儿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总是刨根问底”“探索中有所发现时感到兴奋和满足。”大班幼儿爱学、好问,有极强的求知欲望的特点。所以,如何在大班合理的投放科学区活动材料显得非常重要,有利于每一个孩子探索欲和求知欲的发展。
关键词:大班;科学区;材料投放;教育意义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在大班科学区域活动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进行间接指导,幼儿则自主选择材料,自由结伴,自由地发挥想象,激发创造潜能,使个别化的、操作性的学习得到全面的发展。在区域活动中幼儿主要是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而得到发展。因此,区域材料就成了必不可少的物质媒介。区域活动实施与开展的核心是活动材料的投放,活动材料是区域活动事物灵魂,是幼儿学习内容的载体,材料设置质量的高低是活动能否成功的关键。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教师对于材料的投放出现的一些状况,引发了我的如下思考。
一、科学区活动材料的投放应激发幼儿探索的主动性
皮亚杰认为:认知的发展是一个积极主动的构建过程。而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大班幼儿好奇心与求知欲强,他们喜欢通过动手操作来探索,寻求问题的答案,进行对事物的感知和理解,从而获得知识,提高自身的能力。因此,科学区所提供的材料应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可操作性,才能更好地吸引大班的幼儿,激发其学习探索的主动性。在“科学区”必须提供能反映该科学知识的直观形象的教玩具和具体事物,提供有趣的能激发幼儿探索欲望的材料。如在科学游戏“有趣的镜子”中,我们在科学区投放了若干镜子和玩具,引导幼儿用两面镜子摆成不同角度照玩具,分别看看有什么不一样的发现。幼儿在摆弄镜子和玩具的过程中发现:当两面镜子成90度时,镜子里竟然出现了三个玩具;而两面镜子间的夹角越小,镜子里出现的玩具就越多。这一发现让幼儿很兴奋,更激发了其进一步探索的欲望。这种“玩中学”的方式不仅让幼儿感知到镜子反光和折射的科学现象,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在科学活动“沉与浮”中,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如有易拉罐、铅笔、玩具、磁铁、小碗等,让幼儿尝试将沉下去的东西想办法让它们浮上来,而让浮上来的东西想办法沉下去,这样富有挑战性的材料更加容易激发幼儿探索的主动性。
二、科学区活动材料的投放应具有目标性和引导性
科学区投放的材料不同于一般简单机械的操作玩具,它除了应具趣味性和可操作性能激起幼儿主动探索的欲望外,还应该具有目标性和引导性。区域活动是一个很好的能体现幼儿自主性的平台。在活动中,幼儿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他们可以充分地与操作材料进行对话。在这个过程中,操作材料是幼儿隐性的老师,应起到支持和引导幼儿获得相关知识经验和发展的作用。试想,如果我们只强调活动材料的探究性,而忽视材料的引导性,那么教师就可以随心所欲地提供各种材料,不必管幼儿用这些材料能做出什么,这些材料能对幼儿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所以强调引导性实际上就是要求教师考虑幼儿的实际能力,考虑材料之间的关联,考虑材料所提供的线索对幼儿的启示,考虑好什么样的材料投放才能更好地引导幼儿实现相应的教育目标。
可以说,只有具有引导性的材料才能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材料的探究性能够引发幼儿动手、动脑。是因为只有具有探究性能够引发幼儿动手、动脑的材料,才能“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才“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活动环境的积极互动”。引发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对客观事物进行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材料的引导性不是教师的语言指点,更不是教师代替幼儿操作,而是内化在材料中的“指路”线索。使材料具有引导性的关键是找到材料与活动预期结果间的关联。以下是大班区域活动案例:
区域活动内容:再造纸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实验探索中发现事物的变化。
2、引发幼儿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
活动准备:废纸、手动搅拌器、筛子、水、毛巾、示意图
实录:老师介绍完活动,三位小朋友一起围着看示意图,再看到第三步盖上盖子旋转时,对“旋转”两个字不认识,再看看图上画着一个向里转的箭头,李明朗说“应该是盖子盖上,向里转一下”,看到最后一步时,对“晃”字不认识,乔思雨说:直接倒在筛子里就行了,赵子钦马上反驳说:不会吧,那倒出来的废纸屑一点也不平,想了一会也没有一个结果,不知如何是好,这时教师在旁边做了一个晃动的动作,所有的幼儿立即领悟。
分析:这是通过示意图的投放,引发了幼儿之间的讨论式互动。在活动中,教师所投放的引导性材料就是示意图,并通过材料的引导使幼儿之间发生互动,而教师并不需要语言的指点,幼儿只要按着内化在示意图中的“指路”线索进行操作即可。只有在幼儿遇到困难时,教师才介入并通过“晃”这一简单的行为进行暗示和言语提醒。幼儿对于活动的操作过程和操作方法都是在与同伴的讨论式互动中得出的,并最终得以完成活动,达到教师预期的结果。但对于一些在活动中幼儿能力所没有达到的知识技能教师应课前丰富,比如:对汉字“晃”“旋转”的认读。可见,材料的引导性对幼儿在试验过程中的成功与否是非常重要的。
三、科学区活动材料投放的生活性、层次性
《纲要》中提出:“幼儿的科学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二)科学区角活动的层次性
科学是幼儿在操作中将科学的核心概念转化为本体经验的过程。区域活动中,允许个体所表现出来的速度、精确度上的差异,允许先操作完的幼儿尝试更深层次的探索。没有一视同仁,给孩子反思消化的空间更广。科学区角的层次性也突现在材料的提供上,例如《斜坡上的发现》个别能力强的孩子游戏成功后,教师可层层递进提出另一个问题:如果两个不同高度的斜坡,用两个一样的物体同时下滑,哪个球先从斜坡滑下来?这对孩子又是一个提高,又是一个挑战。又如在让孩子玩“称一称”的玩具时,我投放了天平称、电子秤、秤杆,以及用于称量的物体如黄豆、玩具、珠子,刚开始让孩子一一学会使用这些称量工具,当孩子会使用称量工具以后,让他们分别用不同的称量工具称相同的物体,或者用同一个称量工具称不同的物体,并加以比较,让每一位孩子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从而都能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有所进步。又如在让孩子玩“称一称”的玩具时,我投放了天平称、电子秤,以及用于称量的物体如黄豆、玩具、珠子,刚开始让孩子一一学会使用这些称量工具,当孩子会使用称量工具以后,让他们分别用不同的称量工具称相同的物体,或者用同一个称量工具称不同的物体,并加以比较,让每一位孩子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从而都能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有所进步。
四、在科学区材料的投放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科学区材料投放的安全性
《幼儿园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这足以说明安全工作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重要性。同样,在科学区材料的制作和投放上,安全性应是第一位的。为幼儿提供活动材料时,应选择无毒、无味、对幼儿无伤害隐患的制作原料,制作前进行彻底的清洁消毒。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应注意包装和制作的艺术性。比较坚硬、原始的易拉罐、包装盒可用彩纸、丝带等辅助材料进行装饰、改造。如在投放“小孔成像”“水的三态变化”时,都要用到火,因此,在进行幼儿操作之前,首先要对孩子进行安全的教育,交代操作规则,让每一位孩子都十分明确:应该有几个人去玩,应该怎么玩,同时,老师也应该经常性的关注孩子的操作过程,使得活动正常的开展。
(二)科学区材料在投放时要有相对应的记录
活动记录表,就是记录幼儿参与区域活动的情况表,通过记录表,其一、有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在记录表中,教师可以一目了然地知道:今天哪些幼儿玩了科学区?使用了哪些材料?成功了没有?哪些幼儿对科学区不感兴趣,为什么?这样,教师在进行区域指导时就会做到心中有数。其二,有利于幼儿学习自我计划、自我调控。在有限的时间里,有可能有的孩子不能完成科学区里的活动,记录表又能很有效地提醒幼儿,上一次哪些我已经完成了,哪些还没有玩,从而更好的进行游戏。最后,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和责任心。
大班的孩子爱学、好问,有极强的求知欲望,他们已经不能满足于老师教给他们固定的道理,而是更希望自己去尝试、探索、操作,通过与伙伴之间的讨论,提出疑问,最终得出实验结果,并且他们有了初步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所以我们在区域投放的每一个材料都要用心思考、精心设计,从而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索欲望,让幼儿带着任务在情景、竞争中完成本年龄段的教育目标。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像春雨一样,滋润我们的幼苗,为幼儿创造探究的优质空间,使孩子在快乐的科学活动中,体验并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知识,为幼儿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注入无穷动力。我们应该更加重视科学区材料的设计与投放,让它为幼儿探索能力的发展发挥更重要的作用,用心呵护与培植幼儿对周围事物和现象及相互关系的好奇心、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
参考文献
1.《幼儿园区域活动设计》福建教育出版社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3.《幼儿教育》教师版2005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