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历史上的城墙——屡废屡建的水师新城

分类: 天津历史 |
在天津滨海新区和葛沽镇之间,有一座新城镇,是清代水师新城的旧址。清康熙初年,朝廷为了加强大沽海防建设,由天津葛沽海防大营的海防军在芦鱼港筑土城一座,康熙四年竣工。城墙南北长二百二十六丈,东西长二百六十丈,每面各有城门一座,名为东关、西关,南门、北门。内设都统衙署,人称“新城”。
新城作为大沽口的二线阵地,既可驻扎前沿的后备军,又可储备军粮军需,对海防有重要意义。
不过,因为新城地势低洼,每到汛期,城墙营房常被大水冲塌。不久,营裁署废,海防军回归葛沽大营。康熙二十年春,葛沽海防大营的海防军以三合土,在老城墙的外围,再次筑起新城的城垣、都统衙署和营房。
据民间传说,直隶总督方观承年轻落魄时途径新城,因投宿不成遭到驱逐。等方做了直隶总督之后,奏请朝廷裁撤新城。乾隆帝视察大沽海口时,封新城是废城一座,降旨拆除。仅存濠河。
http://s4/mw690/003wrWZxzy7olvFRvQT93&690
嘉庆年间,由于英国使者乘船直抵东沽入口,使朝廷又意识到海防的重要性,又在这里设立水师营,但在道光元年又被撤销。道光二十二年,钦差大臣赛公奉命来此驻防。撤防后,留葛沽营游击守备驻扎于此。
嘉庆年间,由于英国使者乘船直抵东沽入口,使朝廷又意识到海防的重要性,又在这里设立水师营,但在道光元年又被撤销。道光二十二年,钦差大臣赛公奉命来此驻防。撤防后,留葛沽营游击守备驻扎于此。
同治九年(1870),周盛传建设大沽海防,重建新城,并修新式炮台。
此时的新城旧址已无可凭藉。于是用十个月的时间,建成了一座周长1128丈的城堡炮台。建有城门、月城、炮台、隔堆、子药库、藏兵洞、护城河、转轮大炮等建筑。是一座在中国史上无前例的城防建筑。
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沿海炮台均被摧毁,唯独新城炮台无法摧毁。曾参与李鸿章与八国联军谈判的张佩纶,有文章说:“庚子之乱,沿海炮台悉毁,独武壮(周盛传)所建新城各垒,联军攻之,竟不能下。”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根据《辛丑条约》的规定,新城炮台被拆毁,新城再次成为一片废墟。
前一篇:天津历史上的城墙——武清城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