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今年能入围三大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只有两部华语电影。
一部是入围了威尼斯电影节、能排进众多影评人十佳的《嘉年华》。
不过它在国内的票房并不理想。
票房不好就算了,因为刚好撞上“三原色”的事,被说是在“捆绑营销”,想想也是心塞。
真是可惜了一部好电影。
但电影本身,无论镜头语言,还是内容,依然值得尊敬。
另一部就是入围了柏林电影节、后来拿到金马奖最佳动画长片,本周末即将上映的“成人动画”:《大世界》。
片名:大世界
导演:
类型:
制片国家/地区:
上映日期:
片长:
关于这部电影的评价,注定会两极分化。
如果用类型片的苛刻要求去评判的话,这是一部节奏平缓、略显沉闷,有一定观影门槛的文艺片。
但如果把它当成一部独立制作、有思想、有表达、有风格的现实主义动画长片,你会发现它有很多亮点。
影片的剧情实际上是一个非常类型化的盖·里奇式的犯罪故事。几个人物,几条线索,在名利的驱使下,最终命运交织在一起。
它不是什么迪士尼童话,它关注“低端阶级”。映射社会的麻木、投机与势力,和它的画风一样相当现实主义,甚至是超现实主义。
它的文本像是对中国民生的一种白描式写生。
这恰恰是“欧洲三大”最想看的东西。
和类型化的故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它的影像风格。
很喜欢它的画风,简约不简单。画面给人一种很丰满的感觉,色彩搭配也很抢眼,而且加入了很多流行文化,最明显的地方就是各种海报的使用,以及人物造型和场景方面的超写实风。
但可能是因为资金匮乏,影片的视听感受是一种极简甚至是有点简陋的风格。
最明显的两点是帧数的减少,以及念书式的配音。
影片没有采用我们习惯的24帧帧率。
所以你会觉得影片中人物的动作很缓慢,甚至是不动,对很多人来说,不动的画面是有催眠效果的。
如果说这种“硬动作”还算是一种风格的话,那么念书式的冷漠配音,会让人特别出戏。
可能老外看起来还好,但是对国人来说,还是蛮难适应的。
里面的配音真的很“业余”,业余到你甚至会怀疑是不是直接去农村拉了个卖红薯的来配了。
当然这种配音风格也可以自洽。
有人认为可以视为是人物的麻木不仁。
但是,我相信如果导演有更多的资金,影片可能会是另一种风格。
可能就不是一部能引起一小部分观众兴奋的小众电影,当然也很有可能不会被柏林和金马看上了。
所以说,某种程度上也正是这种“简陋”,成就了这部电影。
影片的制作规模确实小得可怕,可怕到你不得不佩服这可能几乎完全是由一个人完成的电影。
这也是我感到纠结的原因。
电影在上海的点映我去了。导演也去了。
导演看起来是个特别务实的艺术家,他真真正正的想凭借最少的力量去完成自己心目中的作品。
所以,尽管电影因为成本受限,有一些瑕疵,但是我认为电影背后的故事实际上是一部励志电影。
就像那部电影《灾难艺术家》,拍电影的过程比电影本身更耐人寻味。
所以我也不想用一些世故的评判标准去说这部电影好还是不好,也只能说,这部电影有特定的受众群。
影片几经周折,改了名字、换了档期,终于能够上映。
非常建议大家去影院看看这部特别的动画片,无论内容本身还是形式感,都特别到让你印象深刻。
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